是什么驱使工人来增加资本家的利润?为什么工人主动地参与加强对工人自己的剥削,并且当做不到的时候还会发脾气?这就是迈克尔·布若威提出的问题,他在《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一书中给予了回答。他认为今天用马克思的强制理论来解释工人的生产行为是过时了,至少是存在缺陷的。作为社会学家他很感性地举例说明:“如我的白班搭档比尔向我保证的,‘在这儿没人会强迫你,你要自己继续工作。’一种自发的、同意的元素与强制相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美]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2页。他认为是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的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同意”的两大重要机制。这种观点只是非剥削论的一种变种而已。布若威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没有弄清楚问题的实质。布若威的回答像一百多年前的杜能的回答一样十分幼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举的案例——皮尔先生想去澳洲发财致富的故事——足以说明资本究竟是什么,资本生产是怎么一回事。
马克思举例写道:“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荷兰澳洲的旧称。——译者注的斯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以外还带去了工人阶级的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达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35页。
可见,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生产关系,它是一种社会力量。关于这一点马克思的分析的实在是太多了。在此,我们不妨多列举一些马克思所作的分析。马克思论道:“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35页。“只要劳动者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就能为自己积累;只要他能为自己积累,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为此所必需的雇佣工人阶级还没有。”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36页。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生产资料也不是资本,生产资料只有借助一定的社会条件才能成为资本。如果生产资料归劳动者自己所有,它就无法成为资本。因此,生产资料不能归劳动者自己所有,它们二者必须分离才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都会使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曾经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也存在着分离,但它们只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和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而不存在资本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分离才能够使得生产资料成为剥削和统治劳动者的手段,并成为资本呢。
事实上马克思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观点已经对此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解答。一是工人有人身自由;二是除了他的劳动力之外工人一无所有。我们不能孤零零地看待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理论,这需要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来进行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人要生存就必须劳动,人要能够劳动就必须有拥有劳动活动的基本要素,即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这些要素中,作为活动的主体人,就是他自己,他有人身自由。这一点工人不缺,但工人根本没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因为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封建地主拥有土地这个主要的生产资料,无地的农民要想生存下去,除了通过革命方式夺取土地这个生产资料之外,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农奴。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出现了羊吃人之类的现象,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变得一无所有,是因为“剥夺人民群众的土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36页。
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页。“每一个资本家同自己的工人的关系就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本身,就是本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8页。生活在资本生产条件下的人们都受资本的统治。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本身,而且总是与资本积累相适应地生产出雇佣工人的相对过剩人口。这样,劳动的供求规律就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工资的变动就限制在资本主义剥削所容许的范围内,最后,工人对资本家必不可少的社会从属性即绝对的从属关系得到了保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38页。资本生产在生产剩余价值的同时,也是生产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工人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这里所说的被生产出来的工人不是原初意义上的那个工人,原初意义上的工人是“羊吃人”的结果。这里所分析的工人是指已经成为工人的劳动者如何只能进一步成为雇佣工人,而不可能成为别的其他的人。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真正的财富是能够吸纳活劳动的生产资料,而不是生活资料,因为生活资料是维持工人生存的基本手段,它们本身不能给工人带来财富。尽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人所获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工人除了继续出卖他的劳动力以获得生活资料之外,或许只有革资本家的命,还能有其他的办法来改变他们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吗?
马克思指出资本对工人的要求是:“工人应该作为纯粹的工作机被支付报酬,而且应该尽可能自己支付自己的磨损。”这种要求“造成了工人纯粹牲畜般的处境,这里就不用谈了——这种处境使工人根本没有可能去谋求一般形式的财富,即作为货币,作为积累货币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6—247页。在资本生产条件下,工人不可能通过与资本之间的以劳动力为内容的交换以得到像资本可以生产更多的货币那样的财富。工人“他得到的虽然是货币,但只是作为铸币来用,即只是自行扬弃的转瞬即逝的中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244页。因此,“工人在同资本的交换中处于简单流通的关系之中,因而他得到的不是财富,而是生活资料,是用于直接消费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工人只能用它来交换维持他的生命力的使用价值,满足他的肉体的、社会的等等需要。工人除了获得生活资料之外,仍然无法拥有财富。相反,“如果工人不把使用价值当作自己的目的,而把财富当作自己的目的,他就不仅得不得任何财富,而且还会失去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5页。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对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的剖析:“工人是以出卖劳动力为其收入的唯一来源的,如果他不愿饿死,就不能离开整个购买者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工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至于工人给自己寻找一个雇主,即在这个资本家阶级中间寻找一个买者,那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7页。工人看起来在资本面前是自由的,实质上没有自由可言。因为,工人不是受哪一个资本家的统治,而是受所有的资本家的统治。所以,马克思说工人没有祖国,无论他走到何处,都会被资本剥削,其道理就在这儿。他的所谓的选择自由是在资本统治下的一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是选择被哪一个具体的资本家剥削的自由,不被剥削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再来看资本家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可能有人认为,资本家不也是通过管理资本生产进行了劳动吗?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应该是他们自己劳动的报酬。对此,马克思驳斥道:“然而不管资本家多大功劳,没有资本家,再生产也能进行,因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得到的价值只是他们带进的价值,也就是说,为了不断地重新开始生产过程,并不需要资本的全部关系;再说,也不存在支付资本家报酬的基金,因为商品价格=生产费用。如果资本家的劳动被看做是同工人的劳动并列并且是在工人的劳动以外的特殊劳动,如监督劳动等等,那么他也会像工人一样得到一定的工资,于是他也就属于工人的范畴,而决不是作为资本家同劳动发生关系了;他也决不会发财致富,而只会得到一个他必须通过流通来消费的交换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马克思阐释得非常清楚:资本家如果是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获得所谓的报酬的话,那这个所谓的管理者就只能是雇佣工人的一种,他也只能像其他的雇佣工人一样拿工资,这样一来,这个管理者就不可能发家致富。因此,资本家只能是以非工人的身份而存在的。马克思继续论述:“同劳动对立的资本的存在,要求自卫的资本即资本家能够作为非工人而存在,而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实际上,作为资本运动的目的既不是帮助社会去生产人类所必须的物质财富,也不是为了他自己的生存而赚取生活资料,而是纯粹为了价值增殖,为了剩余价值。不是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根本不可能是资本生产。“一句话,假定资本价值是这样不增殖的,即不倍增的,那就是假定资本不是生产的实际环节,不是特殊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假定有这样一种情况,即生产费用不具有资本的形式,资本不表现为生产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278页。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结果,首先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本身的,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本身的再生产和新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这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把他本身作为劳动能力生产出来,也生产出同他相对立的资本,同样另一方面,资本家把他本身作为资本生产出来,也生产出他相对立的活劳动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0页。
对于资本生产过程,从资本家角度来看显然是为了利润;从工人的角度来看只是为了获得工资。资本家和工人似乎是各自相得益彰。其实,资本生产不仅由劳动者不断地生产出雇佣劳动者自身,而且雇佣劳动者还不断地生产出雇佣他自己的人,即资本家。看到这一点,需要从资本生产的整体上去考察才有可能认清资本生产的本质。马克思写道:“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就可以得出结论:作为这个过程的真正产品,应考察的不只是商品(尤其不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产品);也不只是剩余价值;虽然剩余价值是结果,它表现为整个生产过程的目的并决定着这个过程的性质。不仅是生产一个东西——商品,即比原来预付的资本具有更大价值的商品,而且生产资本和雇佣劳动,换言之,是再生产(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使之永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对资本本质的回避或者不理解以及缺少这种整体方法,这恐怕是布若威片面性的根源之所在。资本关系是作为生产关系被资本自己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超经济强权手段去维系的。这是资本生产与在它之前的社会生产最大的不同的地方。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关系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劳动向资本的这种转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资本生产把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变成了资本占有权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劳动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相结合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去和别的生产者交换劳动产品。因此,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而资本占有权规律是以劳动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相分离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资本所有权占有了工人生产的剩余产品,工人只能继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便生存下去。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再通过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劳动成为资本,这就是资本关系的真正秘密。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如下: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需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80—681页。
§§§第三节资本生产创造了通向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
一、剩余价值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无止境的动力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60页。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的目的,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就是极大地发展劳动生产力。因此,“资本作为无止境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止境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使之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