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钓鱼技巧大全(居家生活宝典)
17228200000022

第22章 钓鱼的常识与入门(21)

(2)握位不准,倾角失当。不少新手,本来双手握着竿把,一遇到大鱼,便心急忙慌,两手下意识地往上“倒把”,去握鱼竿中间,为求便于抓到鱼线。殊不知这样一来,竿的弹力臂必然缩短,弹性弧度骤减,最易断竿。正确的握竿位置应是无论上了多大鱼,都稳握竿尾把手部位,同时,要尽量抬起竿身、竖起鱼竿,保持竿、线不小于45°角,发挥竿体的弹性张力作用,顺势腕臂左右缓缓用劲,以牵制的方式遛鱼,切忌“拔河”,也切忌生猛硬拽,这样不仅钓具无恙,而且可大大提高上大鱼的成功率。

(3)除了耐性不足、技巧欠佳,装备不齐也是初学钓鱼者的通病,诸如不带抄网等。鱼稍大,最好下抄网,实在没有抄网,大鱼上钩时正确的操作方法应是:将鱼遛到精疲力竭的状态后,再轻轻把鱼拉到岸边,然后,左手轻捏钓线,右手将鱼抓上岸来。起鱼时,最好不要直接用手拎线提鱼,即使拎线提鱼,从抓住鱼线到提鱼,前前后后也应始终是悠着来、一股劲、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停顿;更不能停顿一下,过后猝然拎起鱼往上一提,此种拎法十之八九会使鱼必跑无疑——若钩得“嫩”便豁唇而逃,若钩得瓷实则会因鱼体过重使钓线折断,再就是生猛拎鱼的瞬间易导致鱼剧烈蹦跳,造成脱钩跑鱼。

五、鱼上钩后连连脱钩

(1)鱼钩问题

一种情况是钩的大小不适宜。若用小钩钩上了大鱼,大鱼吐钩不费吹灰之力,同时因钩小也难以戳透鱼嘴,很容易脱钩跑鱼;若用的是大钩钓小鱼,因鱼嘴小吞不进去,也会造成脱钩跑鱼。另一种是钩的质量出了问题,例如钩尖太短、太钝、不锋利、倒刺残缺、钩弯不合理、钩被拉直、变形甚至折断而造成跑鱼。尤其在水底多石砾的水域垂钓,倒刺常被石头拉损,钩尖磨秃不稀奇,所以,外出垂钓多带几组备用钩是很必要的。

(2)鱼线问题

这也有几种情况。常见的是拴钩的脑线偏细,或因使用时间过长出现磨损、老化、扭转、伤痕,都会使其强度降低,经受不住强大的拉力导致断线跑鱼。还有鱼线过长,提竿时难以钩透鱼嘴,也是造成脱钩的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齐竿线定点钓,线的长度最好略短于竿长,最多是相等,这样出线才容易。如钓线长出钓竿50厘米,出线就不太方便,若赶上顶风,钓线就甩不出去,风线过长,自然就容易脱钩跑鱼;长竿短线定点钓,从浮漂至竿梢这段风线,不宜超过1米,留得过长,不宜绷紧,提竿时拉力不够,刺鱼无力,很容易脱钩跑鱼。因此,要经常检查脑线和钓线的技术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处理。

(3)提竿方法和提竿时机掌握不当

有些新手缺乏实战经验,抖腕完了没能马上提竿,致使钓线松弛,鱼儿趁机一松口,便溜之大吉。有时因海竿钓线过长,下垂弧度大,由于提竿太猛,其力量不能在极短时间内传到钩上,致使上钩之鱼在这宝贵的几十分之一秒内吐钩而逃,实在是可惜!提竿的“火候”没有掌握好,也是造成脱钩跑鱼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竿过早,鱼儿尚未吞饵入口;提竿迟误,鱼儿已吐钩而去。另外,与提竿用力大小也很有关系。用力过小,钩不牢鱼嘴;用力过猛,则又容易钩豁鱼嘴,都能造成脱钩跑鱼。

(4)拴钩方法不当

手竿垂钓时,如果拴钩的线结打反,打在钩柄外侧了,很容易导致刺鱼无力而脱钩。若线结打得不牢,被鱼拉散了头,同样会造成丢钩鱼脱逃。此外,用蚯蚓等装钩若留得过长,小型鱼吃饵时未能触及钩尖,也是形成空竿的原因。

六、鱼钩挂底如何处理

垂钓中钩子被水下杂草、树枝、树根、石块等障碍物挂住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很容易丢钩断线甚至折竿。遇有上述情况发生,采取以下方法处理较为妥当。

(1)先不要急着强拉硬拽,可将鱼线放松,再轻提钓竿几下,或是在水面上画圈,一般可使鱼钩从障碍物上脱出来。

(2)变换角度提拉。将竿梢放到水面上,使被挂住的钩子变换位置,再轻轻地向自己的方向提拉,一般即可取出。如仍不脱离,可换左右方向再试,若提拉的方向恰好与障碍物的空隙处或薄弱部位处于同一个平面上,鱼钩即可被拉出。若向上、向左提竿都无法使鱼钩脱出,只有向右上方斜着提拉,才能将钩子拉出。

(3)如果钓点离岸较近,可找一根木棍或竹竿松动障碍物,若能够松动,便将其拉到跟前,将钩子取出。

(4)如水不深,可下水摘钩,但要注意安全。

(5)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行,那也只好孤注一掷,舍钩舍线,保住鱼竿。办法是将竿慢慢转动,把鱼线、浮漂都绕到竿上,然后用力去拉,这种情况下,多半是钩、线被扯断,但也有完好无损被拉出来的可能,即便钩折线断,能保住鱼竿无损也划算。

七、鱼类警惕性的应对措施

(1)饵料对策。通过对饵料色、味、形的变换,将鱼儿原有的“条件反射”系统破坏,使其不再有“危险”的反应。例如,常用素饵的,改用荤饵;常用香饵的改用腥饵,还可以变换上饵方法等。

(2)线具对策。即变换线具的粗细、大小、颜色、形状和种类等。如更替使用大钩、小钩、串钩、炸弹钩,交替使用手竿、海竿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鱼儿的警觉性。实践证明,变粗大显眼之线具为精小细微之线具,效果较为明显。

(3)环境对策。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定环境形成的条件反射,也要靠改变这一“情景因素”来消除。如:鱼凭着已有的经验知道“此处有危险”,那么你变换钓位,让鱼在改变的环境中不知道“彼处也有危险”,在尚未形成新的“神经联系”时上钩。比方说,改近水浅钓为远水深钓,或转移到过去无法下钩的隐蔽性水域垂钓(如水草丰盛处、水下乱石区、树根杂乱处等等)。此类水域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并非绝对无法垂钓。譬如使单钩,鱼上钩后只有鱼嘴里有一钩,不会挂挂拉拉造成跑鱼;另外粗线细钩、挂住钩了顶多损失鱼钩,绑上备用钩继续钓;或者相应采取离底钓,钩悬离水底,减少挂钩概率等等。

(4)时间对策。同样的道理,垂钓者还需在时间上做文章,找对策。一般的情况是白天垂钓人次较多,而早晚两头和夜深人静时较少,鱼类经常在早晚和深夜觅食,容易形成“此时无危险”的“心态”。改白昼垂钓为夜钓,这是时间对策之一;其次,择一固定钓位,定时喂饲做窝,但暂不垂钓,待这一有利于垂钓的“条件反射”形成后,再在同一时间进行垂钓,这是时间对策之二;再次,对垂钓过频的钓场有组织地进行一段时间的“休钓”,这不仅有利于消除鱼类的警觉性,而且有利于生态与环境的休养生息,具有保护生态平衡的社会意义,这是时间对策之三。以上对策方法,倘能综合运用,灵活取舍,效果必佳。

八、水下有暗草,底层鱼如何钓

尽人皆知,鱼与草有不解之缘,鲫鱼尤甚。在通常情况下,有草的地方,鱼头较厚。但若水底有暗草便很容易埋钩(或挂钩),鱼儿难以发现饵食,等于白钓。即使有草咬钩,被草挂住也很扫兴。判明水底有无暗草的方法是用重坠空钩贴底轻拉回拖,观察漂态便可知晓(无暗草漂子走直线,有暗草漂子乱摆头)。如判明水底有暗草又不想放弃,可将坠下钩改成坠上钩(以双钩为佳),下面一只钩距坠15厘米左右。这样,饵钩悬于草坪之上,鲫、鲤等底层鱼看得见,够得着,此乃扬长避短之道,变不利为有利,何愁有鱼钓不到?

九、手竿打不准钓点

打准钓点是提高上鱼率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参加钓鱼比赛,更是关键的关键。因为只有投点偏差很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分散的鱼儿诱聚到窝点中来,从而为快上鱼、多钓鱼创造好条件。一些初涉钓场者由于操作不熟练,抛起钩来准确性差得太远,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是前后过油儿,就是左斜右偏,难以形成窝点,钓绩不佳自不待言。

要想打准钓点其实并不很难,掌握好抛钩要领是关键。初学乍练时两脚前后站立,面向垂钓水域,目视前方,竿尖指向钓点,抛钩前钓竿形成的弓形面应与水面垂直,在抛钩的一刹那,使竿、钩、线成一直线。待抛钩技术熟练后,即使是坐着抛,也能打准钓点。

十、怎样防止和解决鱼竿卡节

钓鱼结束收竿时,最扫兴的事莫过于手竿发生卡节,退不回来、收不进去。卡节之事多发生在钓上过大的鱼或垂钓中曾有过挂底、使蛮力拉过鱼竿之后。卡了节的鱼竿欲缩不能,支出挺长的竿梢装不进竿包,躁急之余,猛拧狠退,断竿折节便在所难免了。尤其是短节碳素竿,位于竿梢的第一、二节,径极细,此类事故更易发生。因此,钓鱼报刊上经常有如何处理手竿卡节的文章刊登,推介之法五花八门,有:蹬击法、敲击法、扭击法、钳击法、热胀冷缩法,甚至使用断“肢”法作为最后手段。应该承认,这类方法有些确是经验之谈,常能奏效。但根据观察,也多有失败,或虽成功,却使好端端的手竿伤痕累累,留下内伤隐患,实在可惜。

有钓友总结一种十分简便有效之法,确能防止手竿卡节。此法只需准备蜡烛一根,用蜡在手竿表面涂抹,在易发生卡节的部位多涂一些。为使蜡油涂布均匀,可将蜡烛点燃,使融化的蜡油滴在一块布上,然后,用这块布擦抹竿节。使用此法后,即使碰上大鱼、挂上障碍物、使梢尖受力后,或太阳暴晒、雨浇水浸,都不会有卡节现象发生,他们自称此法是手竿卡节的克星。若钓友想免遭卡节之苦,不妨一试。

另也有钓友认为,卡节就是抽出时抽得过紧所致,因此抽出时抽得很松,其实殊不知这却恰恰是造成卡节的主要原因之一。道理很简单,抽出时很松,抛竿甩线时一用力,在巨大离心力的作用下,各节之间便等于有了一个猛然向外甩的爆发性抽出力,反而造成卡节了。如抽出鱼竿时每节适度抽紧,则可有效防止由此造成的卡节。

十一、底钩甩不远

甩底钩是盛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钓法,具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上鱼率高、以多取胜的诸多优点,使用者多为中老年人。甩底钩如在夜晚或深水域垂钓,不需要甩很远,但在白天或浅水区垂钓,通常需甩出几十米开外,近了鱼情难如愿。有些钓手之所以甩不远,其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点:

(1)铅坠太轻

底钩的铅坠都比较重,一般不应小于150克,轻了甩不远。如在江河、流动水域垂钓,或是逆风甩钩,还需更重一点。

(2)操作方法不当

钓线上没拴“把手”,是甩不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的钓手或图省事或缺乏经验,用手拿着坠子抛甩,近距离二三十米没啥问题,再远了就很困难。有的钓手虽是采用提线过头顶旋转抛甩,但是由于尼龙线发滑,抛甩时必然提心吊胆(怕鱼钩挂手),不敢用力,自然难以甩远。

(3)放线方法欠妥

不是线打团,就是被钩子钩住了主线,勉强甩出,距离必不会远。若重新整理,既费事,又浪费时间。

这里向钓友们介绍一下拴“把手”的方法。有了这个“把手”,操作起来既甩得远又安全。取20厘米长的一段瓦工线(降落伞线亦可,切忌用尼龙线),在主线上距离端部铅坠1.2~1.5米处(身材高取远,反之取近)折回一个线套,呈扁“又”字形(线套长5~7厘米),左手捏住线套中间,右手拿瓦工线,将瓦工线的一端穿入线套中,必须是狗咬纹压住主线,留出一小段线头。然后在线套上面缠绕数圈,直到线套剩下1厘米处打住,再将另一端线头穿进线套,也是狗咬纹压住主线,同样应留出一小段。这时两只手同时向两边拉主线,使线套抽紧(同时将两端的线头也抽紧),剪去多余的线头,“把手”即告拴完(图1-42)。

图1-42“把手”的拴法正确的抛甩动作:首先将主线波浪式散放在地面,将线板插牢在岸边。抛甩时身体侧对水面,双脚叉站,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一起捏住“把手”,将装好钓饵的钓组拎起,顺时针绕头顶上方旋转。当旋转3~4圈达到最大转速时,顺势将钓组投向水域钓点,右手同步松开“把手”,抛甩动作至此即完。这是甩底钩最佳的抛甩方法,一般可甩出六七十米远,若遇顺风还能再远。但须注意两点:一是抛甩的出手角度不可太大,钓组与水面夹角不应超过30°,再大甩不远;二是鱼钩距离“把手”不得少于25厘米,近了有被挂手的危险。

下面再介绍两种抛甩方法,供钓友们借鉴:

(1)提绳法

把铅坠下端冲一小眼儿,穿上一段70厘米左右长的结实细线绳,结一猪蹄扣勒紧。线绳的末端结一个大疙瘩(线套亦可),抛甩时手提线绳,前后悠荡几下,顺势甩向钓点。这种抛甩方法简单省事,无须拴“把手”,甩出三四十米没问题,且无挂手的危险。

(2)竿挑法

也是在坠下端冲一小眼,穿一段30厘米左右长的线绳(扣死),线绳头部结一比竿稍粗一点的死套。另准备一根1.3米左右长的竹竿,抛甩时双手握竿,竿尖挑起绳套,侧身站立,将钓组自身体右后方甩向水域钓点,若不顶风,可甩出50余米远,且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