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7232600000032

第32章 中老年要关注的疾病信号预防感冒要注意4勤3好(5)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姿势。桌椅的高度要适宜,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

③保持适当的工作距离。眼睛和书的距离要在30厘米以上,与电脑显示屏的距离要保持在60厘米以上。

④学习,工作环境的光线要明亮、柔和,电脑荧光屏的亮度要适当,清晰度要好。

⑤睡眠不可太少,作息有规律。睡眠不足身体容易疲劳,易造成假性近视。

⑥日常膳食注意补充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这些物质是保护眼睛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一旦缺少了它,容易出现眼睛怕光、干燥、迎风流泪和视力下降等现象。

⑦多做户外运动,经常眺望远处可放松眼肌,防止近视,有益于眼睛的健康。

⑧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要及时到医院看眼科医生。

11.防治中风要防7大误区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常与年龄、性别、种族有关,而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狭窄、肥胖、短暂脑供血不足等因素易诱发中风。科学认识中风,做好中风病的一级预防至关重要,但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人对中风病认识不足,甚至误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1:中风是一种病

中风不是一种病,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或俗称,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其中前2种属于出血性中风,后4种属于缺血性中风。

2.误区2:中风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虽然中风的主要侵袭对象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患中风的可能性就增加1倍,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不会中风。事实上,年轻人同样可遭受其害,而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还不断呈现年轻化,甚至儿童亦可患中风。年轻人中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以及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习惯等。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年轻人远离中风的关键。

3.误区3:瘦人不会得中风

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会增加心房纤颤的风险。心房纤颤引起的心律不齐可能导致中风,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将会导致死亡。胖人的确比瘦人更容易得中风,但并不代表瘦人不会得,只是几率略少。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而高血压、动脉硬化正是引起中风的罪魁祸首。此外,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还发现,人体内蛋白质不足也是中风的一大祸根,而瘦人往往摄入蛋白质偏少,故更应当心中风。

4.误区4:血压低或正常者不会得中风

虽然高血压伴有动脉硬化的病人易患出血性中风,但血压过低时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液循环就会减少,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此外,血压过低还可能造成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与纤维蛋白沉积,使血液黏度升高,形成血栓而发生脑血管病,医学上称为脑梗死,这就是血压不高或者血压低的人也会得中风的原因。

5.误区5:中风治好后不会再发

中风很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25%,而且还有多次复发者。这是因为所谓中风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某些中风实际上是一些内科疾病的合并症,只有将这些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等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才能减少中风再发。

6.误区6:父母患中风子女也会得

中风并非遗传病,仅有一部分中风具有遗传倾向,因此,中风患者的子女不必忧心忡忡。但应指出,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为此,他们应加强自我保健,认真、积极地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等。

7.误区7:中风病人要静养

其实中风病人静养,不但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而且还易造成废用综合症.即瘫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赖于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促通,这种通道的建立只有对肢体进行不断有效的刺激才能完成。因此,中风病人应早期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只要病情稳定一般在发病后3~5天),就应开始康复锻炼活动。

预防中风应纠正上述几点错误认识,平时对饮食调补、情绪调整、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也应关注,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积极治疗内科系统疾病定期做健康检查,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12.慢性疲劳要关注11个症状与3个迹象

李先生最近经常感到浑身没劲,身体上虽没有什么毛病,可就是打不起精神,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干劲,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上班很累,下班更累,出去玩也觉得没劲儿,吃饭又怕发胖,去商场一见那么多人心里就烦,总之一句话:“没意思”。有时候还觉得胸闷,甚至上楼都需要休息几次。多次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严重的疾病,只是自己始终感觉身体不对劲,就像大病缠身。他周围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种状态在城市的白领阶层比较多见,虽然他们的工作不像体力劳动者那么辛苦,但心理上总觉得压力很大,因此精神上也更觉疲劳。这种状态实际就是一种目前被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表现。

医学研究显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主要病症为长期极度疲劳,包括脑力疲劳及体力疲劳,患者经常有睡眠不足的感觉,即使长期卧床休息也不能舒缓疲惫,体力也随之下降,运动量只及平时一半,患者还会出现难以集中精神、记忆力变差、关节及肌肉痛和淋巴结肿大等问题,症状可以持续半年或以上,但不少患者的身体检查及验血结果多属正常,长时间也未能找出导致疲劳的原因。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最难诊断的疾病之一。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在1998年针对慢性疲劳综合症订出一个正式的定义与标准。这种病症的两大标准是,倦怠感至少持续6个月,活动量减少50%,而且没有罹患任何会造成倦怠的疾病。此外,你必须在慢性疲劳综合症的11项症状中具有8项,或是虽然只具有6项,但同时具有慢性疲劳综合症迹象中的2个。以下是慢性疲劳综合症症状与迹象:

1.慢性疲劳综合症状

①轻微发烧。

②淋巴结疼痛。

③时常头痛。

④肌肉无力。

⑤肌肉疼痛。

⑥时常喉咙痛。

⑦睡不好。

⑧游走性关节痛。

⑨运动后长时间疲累。

⑩有以下神经性或心理问题:健忘、容易烦躁、易怒、忧郁、对强光敏感、无法集中精神。

这些症状在突然间开始。

2.慢性疲劳综合症迹象

①轻微发烧。

②淋巴结一摸就痛。

③非渗出性咽炎。

有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20%,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等业的从业人员、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的司机等,而这些都是“过劳死”的潜在人群。另有医学统计表明,以下3类人是构成慢性疲劳综合症大军的主力阵容:一是长期面对激烈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巨大的人群,如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者、领导者、私营业主等;二是事业心强、工作繁忙的脑力劳动者,如科研人员、新闻工作者、政府官员等,集中为“白领”和“金领人士”;三是长期超负荷、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工人、出租车司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