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7232600000033

第33章 气与饮食调养(1)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现象。就其气候而论,春季6节气温和,夏季6节气炎热,秋季6节气干燥,冬季6节气寒冷。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的饮食,也必须顺应四季二十四节气。饮食具有酸、辛、苦、成、甘五味。饮食五味与人之五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有五味归五脏之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入肾,甘入脾”。

所以天人合一养生观极其重视饮食,认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在不同时节里养生应该选择顺应时节要求,符合人体所需的饮食。这样才能既享受美食佳味,又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一、饮食应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要求

饮食养生应该根据二十四节气各自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注意在不同的节气里,选择食用不同的饮食,这对保健养生是十分必要的。

1.二十四节气对饮食养生的要求

(1)春季6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它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眷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当春归大地之际,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饮食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中去。

春季在饮食方面,首先要贯彻《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

随着四季气候的不同,在选择食物的冷、热、苦、酸、辛、甘等性味时也应有异。春季为人体肝气当今,而肝脾关系最密,也就是说春季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根据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宜选辛、甘、温之品,辛甘之品有助于升阳.温食有助手护阳,且饮膳又要求清淡。因此,春季养生食物的选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夏季6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夏季,指阴历四月至六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3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署取凉,长夏防涅。”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饮食宜减苦增辛。

(3)秋天6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

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饮食养生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赛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

(4)冬天6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干内。因此,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所以,冬季养生饮食之味宜减成而增苦,以养心气。

2.二十四节气与饮食养生的原则

四季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改变。为使人的身体在这种变化中不生病,保持健康,饮食养生应该研究四季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原则,使人体能够利用饮食来改变身体状况,克服因气候变化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养生:之目的。

(1)春季养生饮食:以升为主

春季为方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气候温暖,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所以饮食除注意清淡外,还需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供机体活动、生长发育之需要。根据春季特点,应适当选一些扶助正气、生发元气的食品,以开发人体之阳,强壮精力。尤其是对久病刚愈、病后或年老体虚、手术后失血亏虚,或儿童体质索弱者,更为必要。

春季在养生饮食上,应该由冬季的厚昧转变为清温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种少,人体摄入的维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调配上。应多采用一些新鲜蔬菜。如春笋及菠菜、芹菜等各种绿色蔬菜。在动物性食品中,应少食肥肉等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吃类似母鸡、蛋、牛奶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用来调补身体。还可以吃些青壳螺蛳、鲫鱼等。以补中益气。在味道上,春季应少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尤其是度数高的烈性白酒,应少喝或不喝。

(2)夏季饮食养生:以清为主

夏季气候炎热而又多雨,由于暑热挟湿,常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再加上气候炎热,使人多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往往因食之太过,又伤脾胃。故在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更不可多食油腻厚味或不洁之品,以防痢疾、泄泻等胃肠道疾病。此时的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利湿清暑、少油之品为宜。如西瓜、冬瓜、绿豆汤、酸梅汤、薄荷汤、绿茶等均为清热利暑、利湿养阳之品,都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气温高,细菌十分活跃,一些含蛋白质、脂肪等丰富营养的食物极易腐败变质。加之,人在此季节食欲较低,因此,中医主张“清补”。清补是以凉性食物为主。包括植物性主食及多种绿叶蔬菜、水果等。诸如火腿冬瓜汤、绿豆粥、百合红枣汤等,也有清暑止渴,生津凉血作用。

夏天又是多雨季节,暑湿当令,食欲不佳,可运用赤豆,薏米等既健补脾胃、化除湿邪,又性质平和、补而不腻的食品。又由于出汗多,水分和营养物质损耗很大,必须及时补充。

(3)秋季饮食养生:以平为主

秋季万物收敛,凉风初长,燥气当今。霜露乍降,早晚容易受凉,咳嗽气喘等病易于复发。此季人们食欲大增,因为在夏季消耗的体力要靠此季节增加营养来补充。因此,秋季里饮食宜用甘润平和之品,即“平补”。既不宜多食辛辣煎烤等燥热食物,也应忌生冷寒凉之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蔬丰盛,萝卜、梨、枇杷、芝麻、白果、银耳、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核桃等,俱是“平补”佳品。

此外,还有许多食物,如山药、扁豆等既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又具健补脾胃作用:燕窝、银耳、百合之类;则既能养阴润燥,又可益中补气。根据身体情况进行平补,有许多适宜的食品可以选择。

(4)冬季饮食养生:以滋为主

冬季自古以来是人们最重视的进补时节,因为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人与天地相应,各种功能活动也处于低潮期,此时最易感受寒邪。所以冬季食补应该顺应自然,选择食物注意益气补阳及“血肉有情”之品,可以增强机体抗御风寒和外邪的能力。另外,严寒天气,人体的代谢相应减慢,皮肤的血管收缩,散热少了。在饮食调配上,就要增加一些厚昧。如炖肉、熬鱼、火锅筹。在调味品上可以选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蒜等。绿色蔬菜当然是不可缺少的,牛肉、羊肉、狗肉滋养脏腑、增加营养,是冬季滋补佳品。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饮食养生原则,补要得法,补要辩证,补要因人、因时、因药而宜,不盲目进补,才能真正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3.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的特点

节气交替产生的天气变化对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饮食养生方面。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1)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不仅贯彻运用在一般的医疗行为(如药物、针灸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也充分体现在中医食物的四季节气补养中。如《千金要方》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指出不注意饮食营养卫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说明了注意饮食卫生对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预防”包括无病防病和有病防变两重意义,四季节气食物疗养也是如此。人体在未病之时或患病之后,都需要注意营养卫生和调理,并以饮食作为调治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饮食疗法效果不够满意或失效时,才诉诸药物治疗。如《千金要方·食治》相当明确地指出:“食能拇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医。”《素问>亦强调指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注意不要一味用药物攻伐病症,而应该在用药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佘邪,否则药物将会在治病的同时损及人体正气。

(2)辩证配食

辩证配食就是养生时要根据不同的节气,结合其本人的精神、体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全面综合分析,从而正确地辨认出不同的“食”,然后针对不同的“食”施以恰当的食用,以达到保健养生之目的。

人体的多种疾病都有其饮食宜忌。讲求饮食宜忌是疾病能否早日痊愈。抑或趋于恶化的关键。必须十分注意。在中医的食物凋养中,特别重视脾胃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而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而把食物的精华输送到全身.是后天给养的来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对于战胜病邪、协调人体阴阳、强壮机体、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地说,大多数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是减弱的,食欲大多呆滞,对此必须特别注意:即使是与病症相宜的饮食,也应适当控制,切忌进食过多,反而增加脾胃负担,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复发即所谓“食复”,或引起其他病症。

对于虚弱的病人,虽然很需要在饮食上给以调补,但由于其脾胃功能哀减,因而不能以滋腻厚味来滋补,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补养食物,以促进食欲,逐渐增强脾胃功能。

总之,应根据病人脾胃消化、吸收、运化的功能状态而给予不同的膳食,这是辩证配食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在辩证配食时,要根据病症的阴阳、虚实,寒热,根据《内经》中提出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原则,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对虚症,要注意区别是阴虚还是阳虚而给予补养的食品,阳气虚弱者应该甘温益气,以便阳气旺盛;阴精亏损者应该补益精血,以使阴精充足;阴虚火旺者宜用甘凉清补(清补的食品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绿豆、鸭、甲鱼、蚌肉、鸭蛋、面筋、牛乳、薏苡仁、粳米、小麦等),阻虚畏寒者宜用辛甘温补(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鸡、鸽、鳝鱼、海参、淡菜、荔枝、桂圆、核桃、板栗、红糖、胡萝卜、糯米等)。

对于实症,则要辨别是哪种实邪,如病由热邪引起,要给予清凉的饮食(如西瓜、鲜藕等);如病由寒邪引起,就要用温热的饮食(如干姜、羊肉、红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