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134

第134章 三月十五日,星期一

答道友问:行善与戒律对于修道的意义问:尊敬的戈先生,我最近拜读了您的大作,引起了我对佛学的注意。我有些疑惑想麻烦您向您请教。我将不胜感激。我们修道可以说主要靠的是清静、无为,可以在深山中也可以在家里,可以居尘不染,处污常净,性命双修。这与行善、仁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修道达到与宇宙合一、身心合一的幸福的高级境界,只要空灵静心就可以了,这与对他人之间的行善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说修道除了内求外,还要外界的因素呢,例如不杀生,布施等,这与我们的清净修炼有什么因果关系么?

答:修道要真正回归本性的无为,就需要有对本性的觉悟;而要觉悟本性,就要消除遮蔽本性的尘埃与习气。而烦恼习气之根在无明,在我执,由我执形成自我与他人、与外境的二元对立。所以清净无为不能靠简单的强制性静修来达成,而要通过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的实际表现来转化自私、自我的习气。行善表示一个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关心他人的幸福,而不行善则表示一个人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上的慈悲,二是行为上的善举。对于前者而言,行善与慈悲的修习,就是扩展“自他一体”的体验,这与通过观空入静而“无我”是相互关联的,是消除自我习气的两个路径。如果一个人可以独自进入清静无为的状态,并且能够保持相续,不再受无明习气的干扰而反复,那么说明这个人就不必要通过行善去转化习气,因为他已经转化了;但是一个人真正“无我”了,他就没有私我的利益,他就自然会视万物为一体,那么他就自动地、不需造作地具有慈悲心,也就可以自然地行善。所以,在修道位的行善是一种修行方法,而在果位上行善是一种自然的悲心流露。对于后者而言,要具备自己单独“清净无为”地修行的条件,需要一定的福报才行,而行善的行为按照因果法则可以积累福报从而创造修道的条件与因缘。如果你不行善甚至造恶,你就会因造恶而受报,从而会失去修道的机会和条件;并且在造恶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贪瞋痴等不良习气。总结起来说,行善同时包含心理上的净化意义和行为上的福报意义,一个人行善得到的利益大小同时取决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深浅程度。仅仅行善的念头也可有助于净化习气,而没有慈悲动机的善举也可以带来相应的果报。

问:还有佛特别戒色,只能有一个女人。那么作一个假设,作一个比较:1、找三个女人(心甘情愿),一生100次性交,加强修静的修养,拿的起放的下,没有贪恋和染著;2、找一个女人,也是100次,两者都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为什么前者会是很大的罪过呢?居尘不染,处污常净,以这种精神用在性上,我们可以做到,比如看色情片,只要深层次静观,调整呼吸,专心去看,就可排除杂念不起欲念只不过生理会起点反映。这种情况与专心去健身,心静而心劳,我感觉没有多大的区别吧,为何前者会下三恶道?耽误您的时间,很不好意思,对您的帮助,晚生表示非常感谢。

答: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一般来说,佛教“不邪淫”之戒,是为了端正人的行为,使人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恶业恶因,从而为修道创造必要的条件。性行为牵涉到人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同时又牵涉到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表现,因而其行为的后果也是非常复杂的。“与三个女人性交一百次”和“与一个女人性交一百次”,其行为的复杂性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而其全部的后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数人无法看清其全部后果,更无法在性行为中保持清醒的观照,因而你所说的“没有贪恋和染著”、“只要深层次静观,调整呼吸,专心去看,就可排除杂念不起欲念”是两个很难做到的“如果”,更多的情况下会成为一种自欺、一种放纵自己的借口,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彻底地说,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无执不染,且能看清自己行为的全部后果,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任何负面的影响,那么性行为或看色情片本身不能说一定会带来恶果。同时在修道有成就的人还可以利用它来深化自己的悟境,或者游戏于其中。所以这要根据一个人的真实境界来决定他行为是否如法,不能简单下结论。其中性行为与生理、心理状态的转化都有重要的关联,在不同的修道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戒律主要是针对初学者的,正因为一般人把持不住,所以才要戒,戒是给人一个强制性的“冲击”,使人脱离常规的“业力的轨道”。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真有很高境界,他就不需要追求低级的欲望,他就能自然地持戒,或说是“不持而持”。认为戒律是对自己的约束,而认为自己可以清净无染,不过是凡夫为自己不守戒而制造的“缓冲”或借口罢了。总体上看,修道是与常人的“精驰神耗”的“顺行”方向完全相反的“逆行”,道家说“顺凡逆仙”,以追逐情欲的满足为目标的性行为是和修道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