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184

第184章 二月二十七日,星期三

阅《藏传佛教中观哲学》——关于“桑耶寺论诤”与“无分别”的问题本书第21页,宗喀巴认为“和尚”说:“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慧观’,全不作意,乃为修习甚深法义”;第104页:“对宗喀巴来说,‘无分别’肯定无法成就解脱”。

按:宗喀巴肯定胜义思维、抉择的重要性,此乃就“思慧”而言,以思慧为修慧之先导与基础?此无疑是佛教的基本观点。然汉地“摩诃衍”和尚所说之“无分别”,当有更深一层之背景及含义,恐非一般西藏佛徒所理解的那样,无条件地排斥一切正理思维,因此一观点乃初级的错误。具体地说,和尚之观点或是站在禅宗的语境中说话,为果地见,为就修慧之呈现层面而说,此为“超理性”层面,而非必如宗大师所理解的“反理性”层面。就超理性层面观之,则佛教经论皆破思议分别,承认诸法实相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于“从假入空”之空观阶段,确有一“无分别境界”,虽然到“从空出假”之假观阶段,于分别而无住,则分别亦无碍,此中作为思慧的正思维抉择与作为菩萨修慧的“道种智”的假观分别又非同一层次,而无分别亦有不同层次的智慧。于某一层次言“黑白二云,俱障虚空”,善恶皆不思量,止观合一而证根本智,亦无不可。宗大师建立完整的修道次第,是针对广大的因位学佛修道者,故重正理抉择;禅宗传佛心印,单刀直入,乃是针对少数大根器者所作的果位点拨,直指无分别现量境界(虽无分别但有意识,不同于草木无情),此属不同层次,不可简单平铺并列地论争是非。许多辩论,皆未先对所批判的观点所立的角度与层面作同情的深入了解与详细分梳,而以自己的逻辑规范之然后展开批判,实则只是批判自己心目中的错误观点,非必是对方的真实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