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185

第185章 三月一日,星期六

性空学的两个向度

佛教般若学与中观学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一般我们更多地是从否定与遮诠的向度来理解“性空”的,即它否定了孤立不变的“自性”、“实体”,否定有任何不依赖于他缘的“第一因”或“本体”,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即事物的本性是空性的,这个空性是本具的、无条件的。这一向度的理解,在修道上的意义是破除“遍计执”,包括“我执”与“法执”,我执认为有一个孤立不变的主体存在,法执认为有一个孤立不变的客体存在。万事万物本是性空的,我们执着为“不空”的,这是一切染污与烦恼的根源;破除我们对本是性空的万物的“遍计执”,回归于诸法性空的本来面目,则是一切解脱与智慧的根本。

但是对性空的理解不能仅止于这一向度,更不能片面地有所增减地理解这一向度。这就是说,空性并不是一个有别于缘起法之外的另一个实体,也不是对缘起法本身的否定,不是说“空无一法”。“空”不是说缘起法本身不存在,而是说一切存在者的存在都是空性的存在。说一切存在者都是空性的存在,实际上也就是说一切存在者都是缘起的存在,空与缘起实际上完全是一体的,是互为诠释的。就物自身而言,空与缘起是无差别的,只是如如;但就理解方面说,空与缘表现为两种理解的向度。这样我们就有理解性空学的另一向度,即缘起的向度。

从缘起一面来说,则仅仅知道性空是不够的,这只是给出了万事万物的最一般的、最根本的属性,使我们获得根本智;而缘起的事物无量,缘起的方式无量,缘起显现的功能与作用无量,缘起的因缘果报无量……各门具体科学所要阐释的,无非都是缘起事物之间的缘起差别与联系,而缘起无自性的诸法在整体上互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在宇宙观上就呈现出一种万物全息统一的整体观。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实际上乃是缘起性空的一个正面开展,展示了缘起法的妙用与实德。

这样看,性空就不仅是否定性的,同时也是一个大肯定,肯定了万法的生生不已与普遍联系。在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中,有没有一种根源性的存在,它不是一种孤立不变的实体,但它是所有万事万物的存在基础,它可以用“宇宙全息统一场”或“道”来表示,道超越于万事万物之上,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物,但同时道又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所有万事万物相对相关性的背景与场域,如同拉兹格在《微漪之塘》中所提出的第五种场“量子真空零点场”?仅从缘起性空的立场上说,并不能否定这种根源性的存在,因为这种“道”的存在正是缘起妙有得以成立的一种基础,同时又是性空无住的。如此,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缘起性空否定了所有的“本体论”,因为你要真正了解性空所破斥的是什么,而本体论又说的是哪一种“本体”?若以上文所说的作为“场域”的“道”作为本体,则不但非性空所破斥的对象,而且恰恰是因性空而缘起的宇宙的整体相关性。

其实,在佛教内部也有自己的“本体论”,像大乘佛学中的“法界圆觉宗”,天台、华严等中国圆教中,都可以说有其阐释缘起实德的本体论,若不能圆融彻悟性空学的两个向度,则无法理解这一系大乘佛学的妙义,而易将其与般若中观学的立场相对立。这个妙用无穷的“本体”才是诸佛神通妙用与大悲事业的根源,它体现于生命之中就是人的佛性,在果位上就是万德庄严的法身。若不能贯通般若与佛性,就不能对佛法的全体大用有深透的了悟。

在佛学研究上,“本体”的问题关涉极大,佛学史上的几个大公案,所谓性寂与性觉之争、批判佛教的论争,均与对性空学的单向度理解有关,片面地割裂真空与妙有的关系,不解大乘之“本体”义。实际上,汉传佛教乃纯正的佛学,此不可受“批判佛教”的思潮所误导也。同时道家之道亦有其妙义,非可以佛教性空学简单地加以破斥。我在硕士阶段即已见及此点,余之硕士论文“《摩诃止观》之‘圆顿’义”曾以天台“性具”与般若“性空”相比观,表示性具学乃性空学的正面展开,重在开显缘起妙有之实德,其实已经重视了本文所述的主题。但一直隐而未发,未著专文加以澄清。今再将所感略述大要,详细展开且俟他日有缘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