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225

第225章 十月二十七日,星期一

读《禅源诸诠集都序》略记

读《道藏》时断时续,近期又读禅典而入乎其中,与读道书之感觉大不同也。因手头上有杨曾文先生主编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是由今人校注的禅宗典籍选刊,故抽暇一阅。这套书经过现代人整理,将相关资料编为一集,便于阅读。但校注者多为年轻学者,功底不足,标点与注释皆多有错误,这是现代出版物的通病。读完《大慧书》,这几天读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其中辑录宗密著作中有关禅宗的资料。宗密既是禅宗的法嗣,又是华严宗的传人,身兼禅师与法师两重身份,这使他成为禅宗史上第一位精研教理,系统判教判宗、通宗通教的大师,这与一般的禅师是大不同的。禅师中通教理的也很多,但多无意于系统研究禅学义理层级,更无意于系统著述,多是随机而演说,留下一些禅机妙语。宗密则不同,他是真正地从事佛学研究,深入经藏,对禅与教所蕴含的义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判释。禅重妙悟,直取心源,不立文字,然就客观上言,禅亦蕴含内在的理论层级,一大藏教皆可为其注脚也。故真悟达者,亦无妨其研读经典,会通义理。既为自觉之种智,亦为觉他之方便,此与纯究文字而死于句下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吾人不可以为只有那些机锋转语、玄言妙句方是禅,而平实论道、直指自心者只是理。其实若不能自悟其心,则玄言只是戏论;真契佛境,则语语皆达真诠。于达者观之,则何教而非禅,何禅而非教;在盲者份上,则岂教为空谈,实禅亦文字耳!读宗密文字,总使我联想起永明延寿大师,其融贯的思想风格与精美的文字表达皆极相似,括一代教网,而会归于心源。宗密的《禅源诸诠集》与延寿的《宗镜录》皆富丽堂皇,义海渊微,堪称宗教圆通的典范,惜前者已佚,只可于其《都序》中窥其一斑也。中国佛学至于天台华严诸宗,已臻于化境,其思辨水平之高,形上学之庄严宏伟,实为人类宗教哲学思想之巅峰也。凡宗教修道理论中之种种问题与层级,皆有极高明、极圆通、极精深之探讨,虽间有脱离修道实际的思辨玄谈,然若与禅宗实证之心法相结合,则皆可助于圆解而利于修证也,故宗密与延寿二大师会通宗教之努力实有其伟大意义。现时代之禅者若欲不陷于盲修暗证之险,法师若不欲陷于入海算沙之危,则二大师禅教并重兼贯的典范意义实深且远,足值吾人学习借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