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17235900000283

第283章 十月十八日,星期日

读《徐梵澄传》随记

从容地读书,专心地悟道。全然有意识地生活,一刻接着一个片刻,这是修道真正的成就。要警觉生活里所有的机械性,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思想都带着全然的觉知。

上周二到所里,收到同事孙波先生赠送其近作《徐梵澄传》,回来后我很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孙波此著甚好,看得出来他花了功夫,对徐梵澄先生(1909-2000)是真有所了解了,才能写得如此传神,再现了梵澄先生潜心学术的传奇性的一生。很奇怪,在梵澄先生那一代,虽然国家民族经历了各种磨难,但却在各个领域英才辈出。即如学术文化领域,那个时代也是大师级的人物层出不穷。以哲学家而论,冯友兰、熊十力、金岳霖、贺麟、汤用彤,稍晚些的牟宗三等,都是一代大师,而梵澄先生亦是学力甚高之哲人,不过他的工作与其他哲人稍异。他并未致力于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建构,而将主要精力用之于中、西、印三系哲学经典的互通与互译,他虽然不乏哲学的高度与功底,但他更是作为一个大翻译家而闻名于世。梵澄先生通英、法、德、梵等多国语言,不仅可将诸外文经典译为中文,且亦将中文经典译为外文,其语言功底可谓极深也。于此翻译中,显示他对三系文明的通透与卓越的见识。他不同于一般的世俗的哲学家,而是卓然见到哲学的根本方向是“精神哲学”,是生命境界向上的提升与进化,由哲学而入于“宗教性”,虽然他本身不是任何形式化宗派的信徒,但他的精神方向却是向着宗教的核心精神发展。此外,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家,梵澄先生的文艺才华颇为出众,具极高的美学情趣。总之,梵澄先生无论学识、才华与人品,都是学者中之异常杰出的人物。

若超出一般学者的界限,从悟道的眼光以观之,则梵澄先生虽于心灵净化之事与理不无精神上的相契与智识上的了解,然终非入乎其中者,此又与真正的宗教大师、与大修行人有别。梵澄先生只可说是站在门槛边上向内瞭望,看到一些内里的风景,但他毕竟未亲身跃入其中,终其一生他还只是个学者,而未成就为灵性导师。于此可将梵澄先生与南怀瑾先生作一对比,即可了然二者之别。南先生亦不无学问,其文史哲亦皆具造诣,深具传统文化的修养,对儒释道三教尤多体认,然南先生很难被称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者。他一生很少从事严谨的学术性写作,其等身著述大多是对门弟子的讲道记录。由于讲课海阔天空,南先生之著述中不无瑕疵,常有漏洞。在一个学者的眼里,南先生恐不入学术之大雅之堂。吾即亲闻一些学者对南先生之评价,大有不屑之意。故于学界视之,南先生亦只在门槛边上,未曾入之,此正如梵澄先生之在门槛边上未入道门一般。然南先生是真入修道之门而亲历其风光者,其佛道之修养,盖一般学者所难企及也。故南先生于社会大众而言为精神导师,其教化所及遍于社会各阶层,其弟子门生遍天下,故远非囿于学术者之可比。于此可有一设想,若南先生与梵澄先生两者合璧双成,则南先生可有严谨之学术著作而兼成一真正的学者,梵澄先生可有真正体道之境界而兼成一精神导师,此则一圆满境界也。

在某种意义上说,陈健民瑜伽师兼具学者与行者的修养,其闭关印度,潜心修学,既有修证的成就,亦有学者的成就,其《曲肱斋全集》实佛学研究之巨著,为近代佛学研究成果之一大代表,代表了一个佛法修行者佛学研究的高度成就。当然,一个真正的大成就者,完全可以超越学者与行者之规范,其出语吐字,皆为经典,则不必斤斤于所谓的“学术”,而为一切学术之源泉与归趣也。

(附记:本文信笔而写,恐多失语,希君子谅之,观其大略,勿起争端为盼。山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