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
17237000000017

第17章 栈道千里

蜀中盐井知多少,

功利端能与海分。

倘若此山真可煮,

商功计利更纷纷。

王十朋《白盐山》诗描述了古代四川盐业的繁盛,和人们对盐利的追求。盐作为一种商品,不但给生产者带来了巨量的财富,也给经营者以巨大利润。古代的三峡食盐要销往各市场,就涉及到运输问题,而大宗运输首选船舶。杜甫《最能行》诗:“峡中丈夫绝生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菑子。”就说明三峡地区人民的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路,很大一部分亦依靠它生存发展。而这些船舶在沟通峡江内外物资的流通方面功不可没。“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盐麻等生产生活资料成为水上运输的大宗。

古代的三峡地区,主要的水上通道就是长江,一般这一段也被称为峡路或峡江道。以峡江道为主轴,各支流形成三峡交通的纵深,使广大的三峡腹地在这张叶脉状交通网络中,得以自由交流沟通。以云安盐的运输为例,以汤溪河为主线,水路运输延伸到汤溪各支流,由云安至洞村、水市口、南溪、江口、沙坨等地的运盐船,每天达600多艘。而这些地名,就是汤溪各支流上重要的场镇点,再由此发散出去,食盐就到了各家各户的灶头上。

除水路以外,一些陆道也成为盐业分销的重要通道。如食盐由船沿江运到今西沱镇后,起岸再翻七曜山,进入鄂西南地区。又如今巫山县城对岸的南陵山道,可达建始、恩施县,沿清江东入湖北。大宁盐即沿此途济销鄂西。抗战时期,又先后开辟了湖北香溪至谷城、大宁至湖北郧阳两线的陆上运盐通道。但总体上说,陆上通道属于水运的补充。

在三峡地区,除了水路和陆路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交通方式——栈道和纤道。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它们既属于陆行的交通方式,但往往又是沿江河开凿,既可连接两端的康庄大道,又可在水恶时上岸行走。

所谓的栈道,是指在峭石陡壁上凿孔楔木,上铺木板形成的通道。从历史文献看,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修建有栈道。《战国策·秦策》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后来《史记》载楚、汉之争说:“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刘邦识破项羽居心,“用项羽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于陈仓,雍兵败……”这就是后来戏文说唱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定三秦,劫取五国”的故事。

三峡地区自古交通不便,特别是峡江两岸绝壁夹江而起,壁立千尺。在一些特殊的江段,每遇洪水季节,川江航行中断,上下往来交通便中断。为了便于通行和运输,先人在峡江两岸留下了许多古栈道遗迹,比较有名的是孟良梯栈道、偷水孔栈道、大宁河栈道等几处。

孟良梯栈道位于瞿塘峡南岸粉壁墙一带的绝壁上,系在坚硬的绝壁上开凿出来的一排石孔,全长约136米。栈道现存石孔共61个,由下向上呈之字形排列。石孔略呈方形,间距1米左右。该栈道据考证是南宋抗元战争时期所开凿的通往瞿塘峡口和白帝城的一条通道。

偷水孔栈道位于白帝山南面山脚,是在白帝山上开凿出来的上下错落排列的两排石孔,全长80米。据记载,栈道系西晋末年益州刺史鲍陋开凿,主要是为解被敌军包围后的白帝城水荒而开凿的。

三峡栈道中最可能与盐业相关的是大宁河栈道。大宁河栈道何时开凿?何人建造?

用途如何?一直是学界争讼不绝的问题,也成为让人困惑的三峡几大谜题之一。

从巫山县坐船逆大宁河而上,在有“小三峡”美誉的峡谷西岸的绝壁上,便可看见呈水平排列、6寸见方、2尺进深、相距5尺的整齐石方孔,这就是大宁河古栈道遗址。《巫溪县志》记载:“从宁厂起,沿大宁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龙门峡口……岩壁上现存架木石孔6800余个。”《巫山县志》提供了更精确的数字,这些整齐的小方石孔共有6888个。2000年4月,巫山县原旅游局龚源鼎先生,带领一些年轻人对大宁河小三峡的栈道孔进行了实地考察,逐孔逐段地数,获得了“从龙门峡口至涂家坝50公里长的小三峡,共有栈道孔4288个,占大宁河古栈道孔6888个的62.3%”的准确数字。宁厂以北的大宁河尚有许多栈道孔,有学者推测,大宁河栈道孔总数当在10000个以上。

有关大宁河崖壁上栈道孔的来历,当地倒是有一个著名的传说,说鲁班爷和观音菩萨见老百姓生活艰辛,决意为他们做点事,两人打赌,一夜之间鲁班为老百姓在绝壁之上修一条路,观音为老百姓做100双绣花鞋,看谁能赢。鲁班用他的角尺在绝壁上一敲,每隔5尺便一个眼,速度很快。观音在天亮之前去偷看鲁班的进度,发现他快要完成,恐自己要输,便学鸡叫。鲁班以为天亮自己已经输了,便停手,绝壁上便余下长长一列整齐的石孔。

这样的传说或许表达的是老百姓最淳朴的观点,在那如刀削般直插入水中的悬崖绝壁之上,要建成大宁河古栈道这样艰险伟大的工程,除非是天工,由常人来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大宁河栈道究竟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光绪《巫山县志》载:“石孔,沿宁河山峡俱有。唐刘晏所凿,以引盐泉。”据此文献,大宁河古栈道似乎修建于中唐时期刘晏主持国家盐政之际。但《舆地广记·图经》说:“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指宝源山咸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由此看来,大宁河古栈道修造的时间又似乎应上推至东汉永平初年。

2002年,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受重庆市文化局三峡办的委托,调查了大宁河栈道遗址。调查组在北门村一带发现了崖墓,给破解大宁河栈道时代之谜带来了一线曙光。这处崖墓开凿于古栈道之上,其下安装建筑构件的石孔与栈孔几乎相并,但令人惊奇的是,墓葬的石孔内留有清晰的凿痕。这说明崖墓的开凿可能较晚,栈道的开凿相对要早一些。而这一带的崖墓一般都是东汉到南朝时期开凿的。北门村崖墓口部还雕刻有古朴的斗拱,具有东汉风格。这就暗示说,大宁河古栈道的实际年龄极有可能是秦汉时代开凿的。

战国到秦汉时代,秦巴山地开凿了很多栈道,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栈道最为集中的地区。大宁河栈道应当就是这些栈道系统的一部分。大宁河栈道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平梁式栈道,大部分开凿于人烟稀少、峡谷幽深的险恶环境中。工程艰巨,规模浩大,因所处之地人烟稀少,很少破坏,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最大规模的古代栈道遗址。

大宁河栈道除宁厂以下的主河道外,北上的各条支流都有类似的栈道孔。从宁厂古镇沿大宁河北上,转西溪河及主要支流东溪河,东接湖北竹溪县,北连陕西镇坪,西通城口县境,形成了上千里的庞大古栈道网,这样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可以推测,这片规模宏大的栈道网,为古代这一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然而,这样大规模的栈道,是何人修建,用途如何,史书上却几乎没有记载。

一种说法是用于军事。有学者推测说,大宁河古栈道就是春秋时巴、楚、秦三国灭庸时,为运输兵马、粮草而开凿的军事栈道。又据传说,诸葛亮曾屯兵今城口一带,出兵伐魏时,便把准备好的木桩插入石孔中,铺上木板,沿着木板大道突出奇兵。诸葛亮与兄诸葛瑾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刺岩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疆也。”说的就是赵云烧毁栈道,无法行军,“失利于箕谷”的事。也有人据《蜀碑记》所载,传说宋太祖出师平蜀,也曾走过这条栈道。

另一种说法是用于送荔枝。天宝年间,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爱吃荔枝。这荔枝盛产于涪陵,为了保鲜,用专船顺流而下,送至巫山,由大宁河栈道进入陕西,用驿马络绎相送,直抵长安。故杜牧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更多人认为大宁河栈道是一条盐道。2003年,三峡盐业史研究专家刘卫国、任桂园撰文,对大宁河栈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指出,栈道以宁厂为界,可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栈道应当与运盐有关,南段栈道则与引卤有关。

北段栈道石孔的排列有高有低、孔距或远或近、孔径若大若小、孔眼亦浅亦深,与南段石孔的整齐划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东溪河荆竹峡中西岸的陡崖上,有上中下三排各自独立的栈道孔,其孔径大的有23厘米,小的仅16厘米,中等的在20厘米左右;孔距20厘米至两米不等。这三排孔主要起分岔的作用,即栈道至此一分为三:上排西进,因该段河沟不长,故石孔位置较高,以便于上山连接西去的山路;下排就地下到河边,然后涉水过河,连接河东各条山路,直至湖北竹溪县和竹山县;中排则顺东溪河西岸继续北上,至白鹿一带与湖北竹溪县羊角洞山路连接,又沿河道在白鹿折而向西,进至陕西边境与镇平县的母猪洞和小渝河山路相连。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说明北段栈道与各条山路实际上连成了网络,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山地交通格局。这样,就可将宁厂古镇所产食盐以及其他日用生活所需物资运到后溪河以北、大宁河上游各地及周边各省、县销区,又可从这些地区贩运回当地所产物资。正如清嘉庆年间严如煜所云:“山民粥之外,盐、布、零星杂用,不能不借资商贾。”

南段栈道与北栈道最大的区别是:石孔位置在一条直线上,犹如用水平仪测量过的一般。但从全程看,它是按一定的坡度在逐渐下降。南段栈道在宁厂古镇的起点位置海拔高度237米左右,末端的龙门峡口石孔位置的海拔高度只有140米左右,全程80公里,自然落差97米,降幅为1.21‰,所以,在小范围内看,几乎是水平的,且中途没有高低起伏,这正是古时引卤之必需。

此外,南段栈道的有些栈孔往往通过凹崖之下,且栈孔与凹崖间的高度很难容得一人直立通过,其供人行的用途便大受怀疑。有的栈道,其崖上较缓,如为行人,可以走高处陆路,完全没有必要修凿栈道,这也是令人费解的地方。学者指出,文献记载的引白鹿盐泉至巫山可能是南段栈道最好的解释,他们认为,栈孔是用于架设输卤管道的,其材质主要是竹笕。

为了解决竹笕转弯的问题,于是人门在转弯处置木盆,即文献上说的“别支”。那些栈孔密集处或多排栈孔,就是架设“别支”留下的。

秦汉时期,今巫溪、巫山同为一县,史称巫县。巫县在西汉时期即置有盐官。到了东汉初年,今巫山大昌坝和巫山县城郊等地,即在用自宁厂古镇宝源山麓引来的天然盐泉煎煮食盐,但巫山境内并无盐泉,卤水从何而来?由大宁河南段栈道将宝源山麓天然盐泉输送至巫山县,是巫山县煮盐用卤的唯一来源。从地理位置上看,巫山是巫溪盐走出宁河峡谷,运往长江流域各地的必经通道,巫山虽不产卤,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不可取代的,加之巫溪道路的艰险,卤水自流到巫山要比从巫溪运盐出来方便、经济得多。看来“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的文献记载是基本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