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高宗乾隆(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7249600000008

第8章 身世之谜(7)

太后的关切民生,在对劳师动众的战争的态度中也有体现。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的金川之役,是乾隆即位后举行的第一次大征伐,对手是四川大渡河上游茫茫雪山中两个人数很少的藏族部落。出乎意外的是,战事进行得十分艰难,统军的主帅张广泗、讷亲先后被杀掉。乾隆又派出大学士傅恒前往经略,企图挽回败局,及至傅恒到军,已近乾隆十四年岁末了。此时,皇太后趁乾隆请安之机,一再劝说:“大军早罢一日,兵丁则早免一日劳苦,百姓亦早得安息一日。”“金川之事,朝廷此时即应降旨罢兵。”乾隆则以奉有皇太后懿旨的名义,一再命传谕傅恒尽快结束军事行动。当然,乾隆草率了结金川之役,自有他的考虑,这里要说的只是,太后不愿战争劳苦百姓、荼毒兵丁。如果说太后曾干预政事,这也是屈指可数的几次之一,同样是为百姓请命。

从另一个侧面看,皇太后的体恤民生,还可以从她不喜铺张奢华、暴殄天物表现出来。乾隆朝正是国家全盛之时,物阜民丰,河清海晏,乾隆怀纯孝之心,欲以四海奉养圣母,因此处处尽豪华壮美之极,而以太后圣寿为最。乾隆十六年(1751年)圣母的六十整寿办得热闹,被人称为“千百年不可一遇”,结果却出乎乾隆的意料之外。

太后圣寿六旬庆典早在乾隆十五年便开始了紧张的筹备。乾隆传命将京城西郊清漪园(即今之颐和园)昆明湖以北的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因太后笃信佛教,又令在瓮山圆觉寺旧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今之排云殿)。此寺“殿宇千楹,浮图九级,堂庑翼如,金碧辉煌,燃香灯,函贝叶,以为礼忏祝嘏也”。这项巨大的工程直到翌年六旬庆典前方完成。乾隆原来还打算在万寿山山脚仿杭州六和塔的型制建一佛塔,但屡建屡塌,经查《春明梦余录》一书,才知道“京城西北隅不宜高建”,遂罢更筑佛塔之议,就其基址,改建了一座宏伟的佛楼——佛香阁。在皇太后六十大寿之前,乾隆还命将大内的慈宁宫重加修葺,增加了前殿的重檐,新修了花园和佛堂,以使太后在城里居住时生活更舒适。

皇太后的寿辰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往年到了这时节,京师每多风雪,寒侵肌骨,但乾隆十六年却怪,自十一月初十至二十五日,十余天间竟无一丝风,无一片雪,晴和温暖,如春三月光景。十九日这天,皇上奉太后畅游万寿山。二十四日皇太后銮舆自郊园启跸,经水路至西直门外高梁桥停跸,皇太后御大安辇进城,卤簿前导,乾隆亲骑于辇前恭引,云集北京的文武百官、外省大吏,以至大臣命妇、京师士女,簪缨冠帔,跪伏在大街两旁。为了烘托喜庆气氛,万寿山至西直门一路两旁,由内务府备办各种景点,高梁桥至大内西华门,则由在京王公大臣和各省督抚分段布置,目击者对其盛况有如下精彩描述:

十余里中,各有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不见市廛。锦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锦为屋,九华之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己迎,左顾方惊,右盼复眩,游者如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也。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构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砌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千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之奇观也!

这一切巧夺天工的奇观,在王公大臣、封疆大吏不过为讨皇上的好以固宠,而乾隆则为博走马看花的圣母之一笑。谁承想一向喜欢热闹的皇太后竟颜色不豫。乾隆时著名诗人、学者赵翼当时在内廷人直军机处,据他所记:“皇太后见景色钜丽,殊嫌繁费,甫入宫即命撤去。以是,辛巳岁(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万寿仪物稍减。”可见皇太后对铺张糜费不以为然。

以上说的都是乾隆生母钮祜禄氏出身原本寒微,即使被挑为秀女,赐侍雍正,仍然身处下贱,过了近二十年茹苦含辛的生活。讲清这一点很重要,不仅可以合理解释诸如高阳先生所提出的“钮枯禄氏于康熙五十年诞高宗,则不应不封福晋”一类的疑问,而且对继续探讨钮祜禄氏对乾隆身心有哪些影响,以及乾隆对生母钮祜禄氏的特殊感情,也很有启发。

乾隆体健高寿的原因

先谈谈乾隆的体健高寿的遗传因素,因为它同钮祜禄氏并非大家闺秀这一事实有密切关系。

乾隆皇帝体格健壮、寿元高厚,在中国古代帝王群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在前面已经说过。再拿乾隆之父雍正这一家来看,雍正体弱多病,年五十八岁而终,乾隆同父异母兄弟九人,夭折的六个。其中雍正嫡福晋乌拉那拉氏所出者一、侧福晋李氏所出者二、侧福晋年氏所出者三(年氏所生三子全夭折);其他异母兄弟中,“格格”耿氏所出皇五子弘昼活到六十岁,谦妃刘氏所出皇十子弘瞻三十三岁而卒,李氏所出之皇三子弘时二十四岁暴死,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惟独“格格”钮祜禄氏所生独子乾隆春秋八十有九,这与高寿健康的钮祜禄氏不能说没有关系。

钮祜禄氏病逝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虚岁已过八十六了,而去世的前一年春天还随乾隆巡幸山东,登泰山,步履康健。乾隆诗中说:“八旬五母仍康步,六十六儿微白头”、“三千余里往还路,八十五龄康健躬”。记的就是这次历时两月东巡中母亲的健康状况。回京后半个月,乾隆又奉皇太后避暑塞外,驻跸山庄,钮枯禄氏还兴致勃勃登上了九层高的舍利塔,乾隆喜而赋诗,以志其事:

山庄朝爽了无炎,慈辇梵宫奉拜瞻。

曼寿已登八十五,堵波犹陟九层尖。

似此健步佛仙佑,益切衷心爱庆兼。

大德自应具四得,千秋彤史孰曾见?

戴逸先生注意到了钮枯禄氏和乾隆这高龄母子之间的联系,他说:“钮祜禄氏身体健康,性格活泼好动,在她身上可以寻找出乾隆皇帝强壮体魄和活跃性格的遗传原因。”庄练先生也敏锐地揭示了乾隆体健高寿与其生母之间的内在联系,但他认为这位生母不可能是钮祜禄氏,只能是热河行宫汉入宫女李氏。在《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一书中,庄练解释说:

满清皇帝起家于关外的游猎民族,习俗尚武,虽富贵不忘其世代相传的骑射之风,所以在咸丰以前的各朝皇帝,不但他们自己都能驰骋鞍马,也以此教导他们的儿子。木兰秋狝,乃是满清皇帝经常举行的狩猎活动,皇帝和皇子们一起在山岭原野之间骑马驰突,射猎虎豹熊鹿之类的野兽,虽多危险,却也是极好的武术训练。乾隆在这种生活环境中长大成人,当然能够得到很多的训练机会,从而成为一名善于骑马征战的武士,赳赳桓桓,雄伟壮健。但清朝的皇帝、皇子们虽多身体强健,却决无一人能如乾隆之寿至九十,而且垂老不衰,这就与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关了。皇子们的先天禀赋,得自其母后母妃的遗传。出身富贵之家的妃嫔,不可能有强健的身体,而惟独乾隆例外,因为乾隆之生母并非一般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妃嫔,乾隆得天独厚之处,就在这里。

这一段关于皇子们身体素质得自其母后或母妃遗传的论断大体是能成立的。名门闺秀多是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风的女子,而皇帝给皇子拴婚时,偏偏首重门第,这样一来,其身体条件往往被忽略了。雍正皇帝的嫡福晋和两位侧福晋都称得上出生于富贵人家的淑女,而所生子女多夭折。乾隆当皇子时,雍正指八旗世家出身的富察氏为他的嫡福晋,富察氏三十七岁早逝,她生的两个儿子先她而陆续早殇;乾隆居藩时另外一位侧福晋高佳氏,出身内务府世家,亦中年而亡,且终生未育。再一名侧福晋乌拉那拉氏母家也是八旗名门,她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寿命不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乾隆生母出身寒微,以王府粗使丫头而上升为熹妃,幼时家境的贫苦和年轻时生活的磨难却造就了她强健的体魄,宜乎她的独子乾隆身体康强,寿算绵长。当然,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了。乾隆皇帝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出身于内务府世家,门第不可谓不高,但这位小姐诞育的四个皇子中有两位都活到了七八十岁。

人的寿命长短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特别是科学不昌明的古代,皇子也概莫能外。但一般来说,后妃身体素质好的,所出皇子高寿的可能性多些;而后妃的身体素质如何,又与出身门第的高下有某种联系。富贵人家,从小娇生惯养,则鲜有健硕之女,家境寒苦者倒有可能体魄坚韧。据乾隆日后的回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木兰秋狝驻跸山庄时,他曾随侍康熙去过狮子园,那一次康熙专程前往雍亲王赐园,就是要相看一下乾隆的生母“格格”钮祜禄氏,看后则连连说道:“有福之人,有福之人。”清人王闿运也说乾隆生母“容体端颀”。传世的“慈宁燕喜图”绘有乾隆奉觞为母祝寿的画面。钮祜禄氏方面大耳,颇近男相,看上去完全是一副雍容富贵的老太太的模样,可以推得出她年轻时并不秀美。综合这些材料,是不是可以说,乾隆生母是个五官端正、身材高大、精力充沛、体魄强健的女人。乾隆皇帝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隆准颀身,声如洪钟,这些显性的遗传特征大多得自于他的出身寒微的生母钮祜禄氏。

其实,庄练先生说的“乾隆之生母并非一般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妃嫔”这个判断并不错;他的失误在于,他以为凡妃嫔俱为富贵人家出身,因而排除了熹妃钮祜禄氏是乾隆生母的可能,而偏偏去相信冒鹤亭所说的那个子虚乌有的热河行宫女子李氏才是乾隆真正的生母。人们似乎不应忽视历史进程中一些极富偶然性,甚至可以说带有神秘色彩的关键环节:出身微贱、长得也不漂亮的雍邸丫头能和主子亲近,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弘历不仅为其父雍亲王居为奇货,连皇祖康熙见了,也一再称赞他“福过于余”,而弘历在其父祖两代的提携呵护下,最后竟登上了皇位。这些带有宿命味道的皇统延续,背后确实隐藏着雍正、乾隆力图掩盖的秘密。讳饰乾隆生母的出身,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后人还是可以从官书记载的蛛丝马迹,寻绎出乾隆生母钮祜禄氏的庐山真面目。高阳先生不察于此,才武断地说“钮祜禄氏既出身于满洲八大贵族,又于康熙五十年诞高宗,则不应不封福晋”,又进一步判断钮祜禄氏并非乾隆生母;庄练先生也以乾隆异乎寻常的高寿,遂论定出身富贵之家的妃嫔钮祜禄氏非其生母,并由此而推断乾隆生母系热河行宫女子李氏。但不容抹煞的是,高阳、庄练两位先生虽然在乾隆生母的研究上误入歧途,他们关于乾隆生母出身寒素这一思考方向却极为睿智,极为锐敏,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最终解开乾隆家世之秘的贡献,将为学人所永志不忘。

乾隆的心理与个性

上面谈的是钮祜禄氏对乾隆体态相貌方面易于觉察的遗传影响,下面试图探讨一下钮祜禄氏对乾隆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个性方面是否也存在某些影响。

说实话,现在还不能准确地说出乾隆的性格在哪些方面有钮祜禄氏遗传因素的影子,但生身之母在雍亲王府邸中那一段茹苦含辛的境遇,显然给乾隆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钮祜禄氏十三岁时入雍邸为侍女,七年后诞育乾隆,名为“格格”,实为侍妾。又过了将近十年,才被刚即位的雍正册封为熹妃,其名位仍在皇后乌拉那拉氏、贵妃年氏和齐妃李氏之后。可以想见,乾隆出生后,钮祜禄氏的地位当有所改善,不过,孩提时的乾隆是不可能想到日后会君临天下的,更何况他的父亲雍亲王身边的人们也普遍认为他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很小。只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春天,这个雍王府的庶子弘历才福星高照,被皇祖康熙慧眼看中,携回宫中养育。因此,乾隆自记事以后,在雍王府中与生母共同生活了五六年光景,生母在府中令人难堪的“格格”身分,由此而连带的自己为侍妾所出的卑下处境,不能不给这个禀赋甚高、傲骨天成的孩子以深深的刺激。乾隆一生最难过的时光就是这五六年,他的生辰八字批语上说他“幼岁总见浮灾”。摒弃其迷信的成分,这“幼岁总见浮灾”六个字大概最能概括乾隆的幼年、少年时代的遭遇;自然,乾隆贵为九五之尊后,从不提这段令他心酸的往事。乾隆通向最高权力之路的最初一段是坎坷不平的。他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地体味出,以庶出之子,且生母又是出身寒微的侍女,最后能临御天下,该是多难呵!因此,他登极后,苦心孤诣地要立嫡子为皇储。有人嘲笑乾隆是个“立嫡迷”,其实他的迷于立嫡是有难以言宣的苦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