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高宗乾隆(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7249600000083

第83章 帝王品味(8)

坐落在京城西北“荒烟蔓草映寒流”的圆明园遗址近来已着手补缀修饰,以招徕中外游客了。然而,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今天整个圆明园象征的远瀛观的残雕断砌,国人却多主张留给炎黄子孙世代凭吊。有一位作家就委婉地说过:“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远瀛观一带。”

远瀛观大概是圆明园中最经得起历史磨难的宏伟坚固的建筑了,连英法联军灭绝中华文明的熊熊烈火也未曾将它化为乌有。如今,两个半世纪,九万一千余个日日夜过去了。它那阅尽人间沧桑的巨大的雕花石柱依然默默地屹立在那里。在游人散尽、夕阳残照下,这片残而不倒、突兀特立的废墟似乎又沉醉在昔日十全圣主乾隆皇帝驾临观看“大水法”(喷泉)的回忆之中了。

是的,乾隆时代这里实在太美了!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这一切美好的词汇都不能描摹其状,大概“此景只应天上有”才能略得其神韵。

远瀛观在那时不过是圆明园的附园长春园北部占地四公顷二十七公亩的一组欧式宫殿群的一部分,这组欧式宫殿群人们通常称为“西洋楼”。

西洋楼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而在此之前,圆明园中就有了仿“泰西”水法而修的“水木明瑟”。乾隆皇帝在乾隆九年(1744年)为圆明园四十景《水木明瑟》题诗中这样描写:

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

斯时斯景谁画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乾隆很少填词,而这首《调寄秋风清·水木明瑟》就是屈指可数的词作之一。在词前还有小注云:“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所谓“泰西”,即“极西”之意,当时指欧美各国。“水木明瑟”这处景点之所以使人感到有一种林瑟瑟、水泠泠、天籁遥闻的幽静神秘意境,是因为仿西洋“水法”,将水引入了室中。有的学者指出,圆明园中这处引入西洋建筑风格的“水木明瑟”是仿扬州园林“水竹居”兴建的。但首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说“高宗(乾隆)南巡,行幸所经,写其风景,归而作之,增置园中,列景四十,水木明瑟亦当仿水竹居为之”,恐怕难于说通。事实可能是,乾隆对西洋建筑早就神往,“水木明瑟”引进泰西水法,不过是小试其技而已。若说大规模修筑欧式宫殿群,则是从乾隆十二年开始的,而使皇帝动此念头的,依然是“泰西水法”。

乾隆十二年皇帝在欣赏一幅西洋铜版画时,对欧洲园林中的喷泉发生了兴趣,于是让随侍在旁的西洋传教士郎世宁向他作一解说。

郎世宁,意大利人,名约瑟·迦斯提里阿纳,十九岁时加入了天主教的一个教派——耶稣会,开始为教堂作画,技艺日臻精湛。后来为耶稣会向海外传教的计划所激励,自告奋勇地前往中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抵达澳门,随即奉命进京,以三跪九叩大礼觐见康熙皇帝,从此开始了身历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画师生涯。为了实现在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传播上帝福音的理想,这位二十七岁的意大利青年像其他来华的耶稣会士一样,为使中国人感到亲近,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郎世宁,而他的艺术才能正是雅好艺术、垂青西洋技法的乾隆皇帝即位后,才受到激赏,并发挥到了极致。

当皇上亲切询问时,郎世宁尽其所知,详细地描述了西洋园林中的喷泉。不过他也如实地告诉皇帝,喷泉的制作,涉及机械物理等广泛的学问,这并非自己所长。

“难道宫中就没有一两个西洋人擅长此道吗?”皇上急切地问。

“是,当然会有。”郎世宁肯定地作了回答。

乾隆沉吟片刻即退入寝宫,据其他传教士的记载:

清帝甫退入私殿,一内侍出而告彼(郎世宁):“若有欧洲人,能担任制造喷水池者,明日彼应即使其高升。”即命令彼,任意出价,寻觅能办此事之人。于是,大众全注目于神父蒋友仁。

蒋友仁,法国人,也是耶稣会士,比郎世宁小二十七岁,来华也晚得多,那是在乾隆九年的时候。蒋氏精研天文、历法,对机械之类也独擅其长,因此在宫中供事的传教士们自然“全注目”于他。当乾隆皇帝召见他,说明准备建造西式宫殿,并在宫外配置西洋“水法”(喷泉),想让他设计并建造时,蒋友仁曾自陈才力不足胜任。不过皇帝仍让他勉为其难,宫殿部分可由郎世宁画图设计。蒋友仁终于应允了。据宫中传教士记载:“清帝大为喜悦,且谓即时颁发命令,凡被调遣工人,所为之事,均须遵照实行。”蒋友仁亦不负乾隆所望,很快呈献上了第一座西式建筑群蓝图,据说“极合清帝之心意,清帝命人将其送至私室,以便闲暇时熟观谛审,因此且决意建筑一欧式之宫殿,亲自于花园中择定地址,且命教士郎世宁与神父蒋友仁协力合作,绘一结构大略之蓝图”。

这乾隆亲自择定的地址,即圆明园附园长春园北部一东西狭长地带。

长春园原址为圆明园之东的水磨村。乾隆时始拓为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皇家园林。此园何以“长春”名之?原来雍正年间乾隆为皇子时,皇父曾赐居圆明园中的“长春仙馆”,且赐号“长春居士”。如今由圆明园向东拓展之园,即命名为“长春园”。依乾隆之意,是想把此园作为自己归政后的颐养天年之所,因而其建筑也格外精益求精。

当第一座西洋楼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后,乾隆“每日均来观察,且时常发问”。他对于设计、建筑,以至建成后官殿内外布置,包括每一细节都不放过。根据清宫内务府的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指示这座后来名为“谐奇趣”的西洋楼的游廊等处要画西洋油画。后来,皇帝还发下一张由郎世宁设计的谐奇趣宝座背后照壁的纸样,同时降旨:“著造办处照周围吊屏做法,做楠木花纶贴金,空白俱嵌玻璃。”当年秋天,第一座西洋楼及楼前的喷泉完工,对这座整个西洋楼最西面的一组建筑,后人描述有所不同,有的说是圆形喷水池中,由四只铜制羊和十只天鹅喷射出一束束光彩夺目的水柱,有的却说喷水池中还有一尾大石鱼。且看后者的描述:

谐奇趣楼前有一巨大的海棠式喷水池,这条大石鱼居池中,口内喷出的水柱高达五丈,周围有四只铜羊、十只铜雁,口中射出束束水柱成曲线落入池中。乾隆遂以“天谐奇趣”之意,取名“谐奇趣”。这里是皇帝欣赏音乐和喷泉之处,乐队演奏的,有说是蒙、回、西域乐,有说是西洋乐。

据这位名为“晓真”的作者说:“可惜圆明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这尾石鱼也‘流落’到了北京大学。如果有兴趣,不妨去北大未名湖一游,站在西岸向湖中望去,“会发现离岸不远之处有一石鱼似从水中跃起”呢。

还是把话题拉回来,看看乾隆皇帝对第一座西洋楼落成的满意情态吧。据皇帝身边的西洋传教士说,乾隆曾向王公大臣们夸耀自己有知人之明,他说:“朕固预知且深信神父蒋友仁,苟非确有把握能做成者,彼决不贸然担任。”皇帝还十分得意地向那些如小学生听讲一般的王公大臣们讲解西洋“水法”的理论,以表示在工程进行之前,自己早有成竹在胸。

当时,西洋水法成功一事,乃宫中之一奇闻,并由宫中渐渐传至满朝。正当蒋友仁功成名就,可以稍作休息的时候,不料乾隆又命令他筹建设另一西洋宫殿及水法。这第二座宫殿即后来被命名为“海晏堂”的最大的一座西洋楼。在外国传教士的笔下,它前面的喷泉真可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相媲美:

另一所巨大宏丽之欧式新宫殿,其中花园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所能幻想宏伟奇特之喷泉应有尽有……最大者与凡尔赛王宫,及圣克劳教堂之喷泉颇足并驾。当清帝坐于宝座之上,望见左右两边,有两座巨大之水塔及附属物,前面复有喷泉环集,其分配之法,颇费匠心。又有一游戏表现战争之状,于池内、岸边、岩顶,及随处适宜之地点,杂放鱼鸟及各种动物,若随意乱放者,形成一半圆形,其状乃愈村野乃愈悦目。但最使蒋氏感觉繁苦者,即此第二座宫殿脚下这喷水管口。因华人以十二兽类分别代表一日十二时辰,彼遂制一时计,继续喷射清泉,无时或断,每二小时之内,有一兽口中涌射喷泉,他兽继之,轮流如此,周而复始。

下面就来细说这组“最使蒋氏感觉繁苦”的十二属相喷泉。海晏堂阳台两侧有两道宽宽的由上而下逐级延伸的台阶,它们中间有两只铜海豚在向空中喷射水柱,水流则缓缓注入地面的水池。台阶栏杆外面,还有两只铜狮从口中喷水。宫殿前的宽敞空地上分布有许多小喷泉,而由这些小喷泉环抱着的就是匠心独具的十二属相大喷泉。这座庞大喷水池的两侧边缘各排列六座人体兽头的青铜雕像。兽头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分别代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隔一时辰(两小时)即由表示这一时辰的人体兽头喷水,正午则十二青铜雕像同时喷出水柱,集中落在大喷泉中心一个精巧的铜制漏壶——中国古代用水计时的容器里。

请设想一下,人体而兽面,且堂而皇之地陈设在皇家御园之中,组成一座奇异古怪的时辰钟,似乎很难为具有传统欣赏口味者所能接受。据说咸丰皇帝的母亲,曾以皇太后的懿旨,命人收起了这组人体兽首雕像,并放在一仓库里。然而,这组充满了怪诞意味和异国情调的青铜雕像,肯定激起了乾隆皇帝的强烈好奇心,并得到了他高度评价。

今天人们看到的远瀛观残垣断壁不过是蒋友仁、郎世宁等西洋传教士设计并指导建筑的第三座西洋楼的劫后余灰而已。远瀛观这组建筑群在海晏堂东邻,从南北中轴线上它可分为三部分:北部是主体建筑远瀛观,坐落在巨大石砌的高台上,坐北朝南,汉白玉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在这座金碧辉煌的西洋宫殿里,盛陈珍宝名画,据说壁上还悬挂着法王路易十五赠送的挂毯;中部是称为“大水法”的半圆形水池,紧靠在远瀛观台基之下,喷水池中有一作奔跑状的铜鹿,两旁各有铜狗十只,个个活灵活现,仿佛正在合围猎捕铜鹿;南部则是乾隆皇帝观赏喷泉之所在,故称“观水法”。在大理石铺盖的地面上,安设皇帝的宝座,宝座后竖立五面石刻屏风,有纹饰精致,表现各种武器陈设的浮雕,雕有刀、剑、胸甲和头盔等等。每当皇帝到来时,所有蓄水池同时给水,强大的水柱从铜狗口中喷出,一齐射向铜鹿,而同时两只鹿角也向空中喷水,此景因此称为“十狗逐鹿”。乾隆皇帝在《远瀛观歌》中绘声绘色地描述道:

石级参差列珠树,玻璃为牖佳境布。

八窗洞开引清风,翠屏紫凤萦香雾。

除了上面提到的谐奇趣、海晏堂和远瀛观之外,长春园北部呈带状展开的西洋楼建筑群还包括养雀笼、方外观、蓄水楼、万花阵、花园门、线法桥、线法山,线法山正门、方河、线法东门和线法墙等西洋楼和园林小品。这些建筑从乾隆十二年动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也有人说西洋楼始建于乾隆十年,历经十四年之久,至二十四年告竣。

关于西洋楼的建筑风格,后人作了如下的概述:

此地的欧式宫殿,是一七四七年才开始建筑的,式样仿照郎世宁的绘画……郎世宁的鼓舞力,必是从意大利湖艇式的建筑中引来。有些屋宇的正面,弯曲着微波的纹路,门窗上巨大的螺旋形,使人联想到巴罗明式的建筑,又仿佛十六世纪末叶日内瓦式一的宫殿,就全体结构来看,法国的影响较不显著,虽有一二处屋宇正面,整整齐齐,作古典式,可由其稍微踪迹出来。还有屏墙上装点的镶板,实际上这些物品,似乎仿照十八世纪的雕刻。其一他种种装饰物品,如用作点缀的石块、贝壳、花纹、花环、壁龛,和雕镂着精致花纹的方格,都与路易十四时法国雕镂的物品,似有吻合之意。

但也有人指出,西洋楼在细部和装饰方面也采用了许多中国的手法。另原北平图书馆藏有长春园中谐奇趣、海晏堂等处图样甚多,俱为宫廷建筑大师“样氏雷”家旧物。由此可见,雷氏也参与了西洋楼的设计和修建工作。

当然,绝对不应忽略的是,这座西洋楼的设计师不管是郎世宁、蒋友仁也罢,样氏雷也罢,他们都要听命于圆明园最高权威的总体设计师——乾隆皇帝。清宫档案记载,乾隆曾降旨郎世宁,让他参照内廷收藏西洋铜版手卷中的欧洲建筑,绘制“水法房”(似为海晏堂)大殿、游廊的“通景画稿”。还屡屡命太监传旨,“长春园含经堂照背后,著郎世宁照静宜园情赏为美趄廊内油画起稿,画通景画”;“长春园海岳开襟,著王致诚画骚青地异兽十六张”;“水法池内所需铜鹅、铜鸭等件,著交造办处精细成造”;“西洋水法房内装修不必做,将黄底黄花毡要些,在京内无有的稀奇物件,著带些来”;“长春园水法房正殿花盖靠背坐褥,著郎世宁画样发往南边成做”,等等。由此可见,从总体风格讲西洋楼无疑是欧洲风格的,但这种异国情调的园林建筑所以能在中土植根,说到底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审美趣昧的认可才能实现的。

遗憾的是,人们今天只能通过远瀛观的残垣断壁来追寻这位风流懦雅帝王的西洋意趣了。

七、如意馆里的西洋人

乾隆皇帝钟情西洋艺术,不仅表现在建筑上,他的兴趣是广泛的,诸如音乐、钟表、玩具,特别是绘画,都曾强烈地吸引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