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17263100000011

第11章 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明朝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必须具有质疑精神,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更渊博的学识。其实,不仅学习知识是这样,对待工作以及纷繁复杂的生活,也应该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是关汉卿的公案剧之一,这里边讲了一个具有质疑精神的官员平反冤案、捉拿真凶的故事。

王员外和李十万原本是北宋开封府的两个财主,两家人曾经给孩子指腹为亲,约好了王家的女儿王闰香长大后嫁给李家的儿子李庆安。可当孩子长大后,李家已经败落了。王员外嫌贫爱富,想要退婚。于是,吩咐妻子将十两银子和一双闰香做的鞋送往李家,按照风俗,庆安穿上这鞋,踏断了线,就算悔了亲事。

父亲李十万为王家退婚的事情十分懊恼,可儿子李庆安天真烂漫,一心读书,并不把这当回事。这一天,他穿上新鞋子,出去放风筝。谁知风筝断了线,飘落在一家后花园的梧桐树上。庆安进入园中,脱下鞋子,爬到树上去取风筝。没想到这正是王员外家。此时,王闰香因为父亲给她退了婚事,心中不悦,来到后花园散心。她发现树下有一双鞋,仔细一看,竟然是她亲手做的那双。她非常惊讶,抬头一望,发现树上有一位长得眉清目秀的少年,十分可爱。闰香一问姓名,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自己的未婚夫。闰香对庆安一见钟情,便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并问庆安:“你家为何不来迎娶?”庆安说:“只因家贫无钱。”闰香约庆安晚上再来花园,到时候她会让丫环梅香带一包袱金银财物在太湖石边等候,让他拿回去作聘礼。

说来也巧,开封府有个屠户叫裴炎,他曾经到王员外的典当铺里当过旧衣服,结果被王员外骂走,因此怀恨在心。就在这天晚上,裴炎闯进了王宅,打算杀死王员外全家报仇雪恨。他躲在太湖石边,伺机行动。这时,梅香拿着包袱走了过来,裴炎跳出来一刀将其杀死,抢走财物,逃之夭夭。庆安随后到来,不料被梅香的尸体绊倒在地,一摸两手鲜血,吓得他魂飞天外,慌不择路地跑回家去,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李十万问明儿子确实没有杀人,也就任其自然,关门歇息。

王闰香久等梅香不回,心中焦急,亲自到花园寻找。她发现梅香已经被人杀死,吓得赶紧叫来母亲。母亲问明原委,认为杀人凶手就是庆安。尽管闰香哭着为庆安辩护,也毫无用处。王员外得知这件事后,也推断是庆安因为悔亲之事意图报复,所以杀了梅香。于是,王氏夫妇俩拿了凶手用的刀子,沿着血迹,一直走到李家门口,只见大门上有两个血手印,更是铁证如山。他们立刻把庆安扭送至开封府。庆安连声叫冤,可是在严刑逼供之下,他被屈打成招。

不久,新任开封府尹钱可上任。此时,李庆安的案子已由前任官员审理完毕,只等他判个“斩”字,就要行刑。

李十万陪着儿子走上公堂,伤心欲绝。这时,庆安看见墙角蜘蛛网里粘住了一只苍蝇,他心生怜悯,让父亲把苍蝇救了出来,慨叹道:“苍蝇,我救你免灾,可有谁能救我呀!”

钱可为官清廉,做事细致。他认真翻阅了李庆安的案卷,不禁心生疑惑:“这样一个斯文的小孩儿,怎么会杀人?”他担心这案子

有冤枉,于是亲自审问:“李庆安,是你杀了他家梅香吗?你是不是还有什么心里话?尽管说出来,老夫为你做主!”庆安为免皮肉之苦,不敢翻供。钱可看到凶器是一把大刀更加怀疑:“这个小孩儿怎么能拿得起这么大的一把刀子呢?而且这刀子的形状看起来应该是屠户使的,看来案中必有隐情!”虽然心存疑惑,可前任官员已经审理完毕,而庆安又不翻供。钱可无奈,就要提笔判一个“斩”字。可是,他刚提起笔,就见一只苍蝇飞来,抱住了笔尖。几次三番,赶也赶不走。他捉住苍蝇塞进笔管里,提笔时,笔管竟突然爆裂了。钱可感到这事十分蹊跷。于是,他命令史打开庆安的枷锁,安排他去狱神庙里歇息。同时,让令史在庙里烧些纸钱,向狱神祈祷,然后在门外仔细倾听庆安在睡梦中说些什么。

令史依言行事,只听得庆安梦中说:“非衣两把火,杀人贼是我。赶的无处藏,走在井底躲。”令史报告钱可。钱可仔细琢磨:“非衣”加起来是个“裴”字,两把火则是个“炎”字,那么杀人贼不是姓裴名炎就是姓炎名裴;至于“走在井底躲”一语,如果不是意味着凶手已投井而死,就是暗示这城中某一街巷或桥梁的名称里有个“井”字,而凶手就藏在那里。得出这一推论,他马上派人调查。结果,这里果然有个巷子叫做“棋盘井底巷”。钱府尹立即命差役窦鉴去捉拿凶手。

窭鉴来到棋盘井底巷,坐在茶坊里吃茶。正巧这时屠户裴炎走过来,硬要将狗肉卖给开茶坊的婆婆。窦鉴见此人强硬霸道,一打听名叫“裴炎”,正是自己要找寻之人。于是,他命手下人张千化装成一个货郎,将那把凶刀放在担子上,到裴炎家门口叫卖。裴炎的老婆因家里只剩了一个刀鞘,正要配刀。她一看这把刀是自己家里的,误以为是货郎偷了她家的刀子,她揪住张千,告到窦鉴面前。这一下不打自招,物证在手,窦鉴立刻逮捕了裴炎。

真凶被缉拿归案,钱府尹当堂释放了李庆安。在他的劝说下,李、王两家讲和,两个孩子正式成亲。

这是一个公案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秉公办案的清官。尽管剧中钱可破案的根据,是狱神通过李庆安的梦话透漏的信息,这种手段有些荒诞不经,但真正的关键,还在于钱可勇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精神。

首先,钱可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质疑精神的人。否则,面对前任官员已经审理完毕的案件,他完全没有必要劳心费神。正是出于良心和责任感,他非常认真地翻阅了李庆安的案卷,并从中发现了疑点。

其次,钱可是一个善于质疑的人。这个案子看起来似乎庆安杀人的证据十分确凿,但钱可并没有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针对案情,对庆安的作案动机和作案能力提出质疑。这两点正是破案的基础。由此可见,钱可能够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其实,即使没有什么狱神的提示,钱可也已经发现凶刀是屠户所用之刀,这实际上是找到了侦破案件的关键线索。

事实上,要想深入透彻地研究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勇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精神。我们常说“学问学问”,学问从何而来?就是靠既“学”又“问”,而“问”,就是从“疑”而来,所以说“学贵质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

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神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进化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可是,现在来看,我们很多人是缺乏质疑的精神和思维习惯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教育体制只注意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他给中国学生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

看来,提倡质疑,鼓励质疑,有意识地培养质疑的思维习惯,该值得我们大家重视了。因为只有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成为有源的活水,汩汩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