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邓小平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基础。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家庭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带给我们启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元代无名氏留下的《张公艺九世同居》杂剧,讲的就是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故事。
隋代寿张县有个张员外,名叫张公艺,此人仗义疏财,在当地深受敬重。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张家自祖宗以来,九世同居,尊卑有序,儿女孝顺,子孙勤勉,曾受到过两朝皇帝旌表,人们都称这家为义门张氏。
张公艺有三个儿子,老大张悦学习治家,老二张文玉习文,老三张英习武。中秋节这天,张家设祭祀之礼,全家聚在一起。先由父亲拈香,祈祷平安。祭祀完毕,张公艺便非常关心地问起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先问文玉:“文玉,最近学了些什么?”文玉告诉父亲说:“父亲,您孩儿无书不读,已学成满腹诗书。待朝廷开考,我打算前去应试!”张公艺非常高兴,叮嘱文玉道:“孩子呀,你能够用功读书非常好。不过,一定要记住孟子那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穷达,都要做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接着,他又问老三:“张英,最近你学了些什么?”
“父亲,我在学习武艺。”张英答道。
“也好,人各有志。不过你要记住,用兵贵在随机应变,不然难成大事!”
“父亲,您孩儿已学成满腹兵书战策,如今朝廷招纳四方杰士,我也打算前去应试,我相信到那儿必能得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张英信心十足。
“好,但愿你能奔赴战场,为国立功!”父亲非常高兴地鼓励他。
张家子孙众多,有为官的,有经商的,有务农的,大家各习所好。趁孩子都在跟前,张公艺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们:“你们无论干什么都要记住:人这一生切莫纵欲贪欢。习儒的要勤勉努力,专心致志;为官的要明辨是非,体恤爱民;务农的要竭力耕锄,通晓礼仪。”另外,他又特别嘱咐立志为官的孩子:尤其要严于律己,为人慎独,要努力做到上合天心,下协民望。
看到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而自己也年过七旬,渐渐老迈,张公艺打算把自己那份家产分给三个孩子,自己不再过问家事,专心享两年清福。这天,他把大儿子张悦喊到身边,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他,并提出来平生有三桩心愿,要儿子帮着办理:第一件,出资办一所义学,请一位名师,但凡乡里孩子都可以免费来读书;第二件,拨出二顷田地的钱粮,资助那些没钱举办婚丧嫁娶的贫寒人家;第三件,盖一所池亭园馆,自己若能每天伴青山绿水、明月清风、松竹梅菊、诗酒琴书颐养天年,则一生足矣。
父子俩正说话间,外面有人求见。来者叫王伯清,是王原举的儿子。张公艺问:“孩子,你来此处有什么事吗?”王伯清道:“不瞒长辈,我父亲同您只有一面之交。父亲不幸去世已三年,但灵柩停在堂上,一直无钱安葬。现在家中只有母亲一人,没有其他亲眷。我听说长辈您仗义疏财,全望您能可怜我们,借些钱物与我,以便安葬父亲。您若能答应,我将永世不忘此恩!”王伯清说完,张公艺已泪流满面。他对王伯清说:“孩子,你的事情我知道了,这十两银子,你拿回去安葬父亲。事情过后,你去上朝应试,另外这十两银子给你作盘缠,这鞍马给你作代步工具。孩子,你一定要争气啊!”王伯清心怀感激而去。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朝廷大开举场,选用文武英才。四方学子纷纷上京应试,张文玉、张英也满怀信心前来。没想到,这年的主考官就是王伯清。原来,当年王伯清安葬了父亲,进京赶考,由于才华出众,被授以黄门侍郎之职。今年,他又被任命为考官总裁。考场上,张文玉“文如锦绣,笔走龙蛇”,张英“机谋广大,策论熟滑”。王伯清唯贤是举,将两人分别推举为文、武状元。
张公艺自从把家事交给孩子,自己十分清闲。这天,突然有朝廷派使者来到张家。原来,王伯清在皇帝面前保奏,说寿张县张公艺至今九世同堂。于是,皇帝特派使者前来询问齐家之道。
使者命张公艺将齐家之道写在纸上,张公艺提笔写下百十个“忍”字,并解释说:“如果不‘忍’,家中但凡有个衣食不周的时候,晚辈就会抱怨长辈;晚辈万一有个礼节不到的地方,长辈就会生气。这样一来,长辈责备晚辈,晚辈埋怨长辈,渐渐彼此心生怨恨,以至于上不慈,下不孝,引起争吵。我们之所以能九世同堂,上下和顺,就是因为大家都能忍。”
使者以张公艺所言上奏,皇帝非常高兴,赐张家色绢百匹,免去所有差役徭役,并派王伯清前去给张家竖立孝义牌坊。
这个剧本中,张公艺的晚年生活真像乔羽老先生写的那首《夕阳红》的歌词:“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之所以能这样安享晚年,是因为家庭上下和睦,孩子争气。说起来,这张员外真可以称得上是治家有方。
那这个“方”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总结一下:
首先,家庭文化建设得好。眼下,社会上各种文化建设成为时尚,比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宿舍文化”等等,文化建设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相比之下,“家庭文化”的概念却少有人提。其实,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文化”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面提到的其他种种。我想,“家庭文化”首先是指一个家庭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剧中张员外除了写下那百十个“忍”字之外,还有这样一段唱词:
老父自小蒙家训,只不过慈爱宽仁。非老夫能,家无他论,则我这齐家之本,诚意与修身。
你看,张员外说他家的“齐家之本”是“诚意与修身”,他从小接受的家训是“慈爱宽仁”。我想,重视“修身”,强调“诚意”,做人“慈爱宽仁”,这种观念在张家代代相传,应该算是张家家庭文化的核心吧!而这也正是张家之所以能九世同堂、上下和睦的根本原因。
其次,家长言传身教做得好。张公艺作为一家之长,他不仅通过言传,还非常重视身教以传承自家的家庭文化。日常生活中,他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在为人、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给孩子以
谆谆教诲。作为家长,他对孩子提出殷切期望,并给以热情鼓励。除此之外,他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慈爱宽仁”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他在乡里办义学,拿出自家钱粮资助贫困人家,他对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慷慨解囊。他做的这每一件事,都胜过千万句的说教。还有,也别忽视张公艺晚年选择与松竹梅菊、诗酒琴书为伴这件事,这除了说明他有优越的条件之外,不是更体现了这位家长磊落的胸襟和高雅的素养吗?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家长的知识、学问、品德、素养,都对孩子人格、个性的形成起着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家庭环境宽松,气氛民主。作为家长,张公艺尊重孩子。无论孩子选择治家、习文、习武还是经商、务农,他都不加干涉,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并且依其所好,给以宝贵的建议和鼓励。这不也是“慈爱宽仁”的体现吗?
即使放在今天,剧本中所描述的张家也是值得赞美的家庭,张公艺这位家长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就无可抗拒地要接受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水平,是受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家庭氛围等多种因素制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影响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所以,家长所提供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却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很多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托付给学校和老师,甚至到了双休日,也还是热衷于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补英语,攻数学,学舞蹈,练书法……总之,家长几乎将孩子全程交托他人教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其实,这很不明智。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又累了孩子,还有可能扭曲孩子的心理。殊不知,家庭同样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而且是一个更为个性化的课堂。在这里,家长可以通过很多生活细节,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热爱生活,体会生活情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孩子个性,教育孩子做人。从这一方面来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
其次,家长过于重视“智力投资”,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著名的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到15%,而非智力因素占到85%。”可见,决定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最主要的并不是智力,而是人的非智力因素,比如一个人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而家庭教育恰恰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智力的培养,而是对孩子的价值观、行为习惯、性格的影响。这是为一个人的发展保驾护航的东西,但又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东西。有人这样比喻: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校是第二个染缸,社会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极为重要,甚至会不动声色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眼下,不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学习兴趣问题,甚至暴力问题。其实,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孩子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很多家长需要转变的观念。
21世纪的社会竞争会比以往更加激烈,人们也要面对更多的机会与更为严峻的挑战。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将从自己的家庭起步。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为人父母者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现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更需要学习。如果能再结合自家特点,用心建设富有特色的家庭文化,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与孩子平等沟通,彼此尊重,这样的家,孩子肯定喜欢。这样的家长,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
《张公艺九世同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正面的例子,尽管这个故事离我们有些遥远,但它确实能给我们不少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