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之道
17270200000033

第33章 打工是暂时的,做老板是长久之计

很多温州籍企业老板散居全国各地,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之温州商人在很多场合被视为浙商的代名词。事实上并非如此,浙江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县,即使原先的欠发达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工商业活跃着,都有大批人外出做老板,而不是打工,哪怕是养鸭种香菇,也是承担投资风险的业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台州地区,就有10多万“豆腐大军”活跃在北京城乡;全省外出到全国各地打工的就达200多万人。斗转星移数年间,这些远离故土的棉花郎、修鞋匠们在含辛茹苦积攒血汗钱的同时,学会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当他们将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时,或回乡创业,或在异乡扎根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追求。一个个老板从当年的打工族中走出来。

1有钱做老板,无钱也要做老板

很多浙江人通常没有“找工作”、“就业”的观念,只有“做生意”、“找生意做”的念头,“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观念非常明显。自己为自己干,哪怕再小,但它是自己的,干起来才有兴趣,才会认真努力去做。浙商们往往选择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地发展,然后跻身于大事业的行列。

浙江人的“老板哲学”实际上非常符合人的本性,因为“人无恒产者,故无恒心。”法国皇帝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温州人则说:“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温州人。”“有钱做老板,无钱也要做老板”、“赚钱是老板,不赚钱也是老板”。温州人的老板情结体现在谚语上,谚语流行是说明温州人对某些观点的普遍认同,温州人的谚语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他们把它当作座右铭来指导自己商旅生涯。

浙江隆标彩涂有限公司的老板阮建荣生于浙江温岭一个贫困农村,从1983年起,他曾经4次高考均遭失败,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经历。为了减轻贫穷家庭的压力,也为了养活自己,1986年,他卷起铺盖跳上长途汽车,跑到宁波镇海当起了泥水匠。

1987年,阮建荣回到台州,在黄岩一家水暖器材厂当推销员。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了厂里20多个业务员中业绩最好的一个,长期走南闯北做推销的工作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意识到,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自己创业也可以走出一条光明大道。那几年,阮建荣靠做推销积累了100多万元资金,但他不想这样长期为人打工,他想自己当老板!阮建荣却想不到,另一场打击正等着他。

1992年,阮建荣接触到一种叫镁铝曲板的建材,当时市场上都是台湾生产的品种,每张价格高达200多元,大陆没有一家企业生产这种板材。26岁的阮建荣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缺,没做什么准备便投入了全部资金,梦想着一展自己的抱负。不料,台州的一家大企业也早已瞄准了这个市场,并比阮建荣早半年投入生产,而阮建荣的工厂由于规模太小,力量薄弱,在残酷的价格战中很快显示出了劣势,过不多久,他前两年辛苦赚来的100多万元血本无归。

面对这场巨大的打击,阮建荣欲哭无泪,但倔强的他心想,这也许是上苍对我的考验吧!我只有进,千万不能退!很快,阮建荣又到处去寻找新的机会。几经周折,阮建荣做起了大理石生意。大理石在运输过程中容易裂开,需用一种特殊的胶水才能粘合起来。当时,这种大理石胶全靠进口,每千克120元,这让阮建荣又看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决定生产大理石胶,填补国内空白。

带着几个样品,阮建荣跑到了上海一家研究所。一化验,进口大理石胶的成份是树脂,与普通万能胶的基本成分是一样的,而万能胶的价格每千克只有7元钱。得到这个消息,阮建荣莫名兴奋,心头又涌起创业的激情。他立即赶回台州,把堆放大理石的小仓库清理出来,带了几个人开始试验大理石胶。

进口大理石胶的成分虽然简单,但其制造工艺就连专家也无法检验出来。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到原产国去拜访又不切实际,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整整8个月,阮建荣几乎没有离开过做试验的小仓库,日夜与胶水为伍。承受着试验的艰苦和失败的焦虑,苦恼之余阮建荣跑到山东一家特种胶粘剂研究机构求助,那里的专家让他把液体胶水变成固体试试,并告诉他转化的方法。

阮建荣又火速赶回台州,用这个方法试验了几次后,1997年,记不清是在一个清晨还是黑夜,在阮建荣熬得通红的眼睛注视下,一种品质成熟、性能稳定的大理石胶终于在他手中诞生了。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价廉物美,在国内市场上十分畅销,用阮建荣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卖疯掉了”。不到两年时间,这个产品就为阮建荣带来了2000多万元的利润。

事业的成功使阮建荣信心大增,不久他杀回那个曾经让他痛遭失败的合成铝塑板上。阮建荣作了理性的分析后认为,虽然前几年他没有做成功,但那是因为自己缺少经验和资金实力,而不是因为这个产品没有销路,相反,它的市场潜力仍然十分巨大。说干就干,1999年,他与几个人成立了一家股份制公司,重新做起了铝塑板,后来转为专门生产铝塑板的主要原料——彩色涂装铝箔。2002年,他买下其他股东的股份,成立了现在的隆标彩涂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年产值达15亿元,产品供应全国100多个企业,并向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出口,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铝箔涂装生产企业。

一般说来,有一定本事的人才能做老板。然而,光有本事还不行,还必须具有自信、自立和自强精神。浙江人大都非常自信,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这一点在许多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在不少地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有事没事都找领导、找政府,什么事情都要依赖政府,最好是由政府养着。在温州,见不到这样的人,他们自己找事做,干这样挣不到钱就干那样,没有想到要依赖别人、依赖政府,他们不愿被别人安排、支配,只愿意自己当老板。

浙江人个个都想做老板,宁可做50万元的董事长,也不愿去做100万元的副总经理。在精神上,浙江人永远是自己的主人。

2老板情结继往开来

浙江人的老板情结自古就有。近代浙商虞洽卿1867年6月19日生于浙江镇海县龙山村,原名和德,字洽卿。父亲虞万丰,做裁缝,后改行经商。12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虞辍学在家,做些零活,拣些蛤蜊,以补充家用,与母亲相依为命。

1881年,虞洽卿15岁时,到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因脑子灵,会盘算,做事勤快,心细,有眼光,很受老板的赏识。第二年,他由学徒升为跑街,负责联系业务。之后,他出银200两加入瑞康行,成了股东。

虞洽卿时代过后的两个世纪,现代的浙江人前赴后继,将创业精神发扬得淋离尽致。李书福四兄弟的创业史人们早已耳熟能详。20年前,李书福上学成绩并不好,高中没读完就辍学回家,提着一台老式相机走街串巷给人拍照。当时他的创业资本仅有121元,是做小生意的父亲给的。这点钱本来是不够的,如果不是自己动手做了个相机的话,李书福的第一次创业还真不好开头。买一个镜头,买个皮老虎,再买一个装胶片的东西,齿轮就自己做,闪光灯做不了,就找别人做,就这样经过一番组装磨合,商店里1000多块钱的东西,李书福靠着自己动手,只用100多块就搞定了。

由此李书福有了个领悟:要赚钱就要靠自己去争取,不能等谁,不能依赖谁。同时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觉悟:敢做,就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做过相机之后,李书福觉得“相机不过如此”,由此对那些平时看起来挺神秘、挺高深的东西也没了敬畏感,什么都敢拆卸都敢装,最后连汽车在他眼里也成了玩具。一个高中还没毕业的人,后来开始自行设计汽车,一般不是狂人怕就说不出来的话时常挂在嘴边:“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加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安两个沙发!”

1984年李书福21岁,这年他拿出了自己挣得的1000元钱,与兄弟合开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厂,替一些冰箱厂加工小配件。1000元的创业资本据说也是来自最初的一个小发明,他在拍照期间发明了用氯化纳沉淀冲洗液中的银元素提炼出高纯度的银子,然后把这些银子拿到杭州去卖,赚回了1000元。当时也是因在杭州打听到冰箱市场开始红火,才开了这家冰箱配件厂。最初还是他超强的学习模仿能力起了作用,拆拆装装之间自己就做出了冰箱配件。

20世纪80年代国内冰箱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产生了强大的需求,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带动了制冷元器件产业的发展,行业大气候的顺风顺水使这名“土发明家”没有足够的技术准备便匆忙上路了。李书福一边摸索一边生产,居然在市场上畅行无阻。厂子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大了。这时他开始转向核心部件生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开基本元件市场上越来越剧烈的竞争,提高产品利润。李书福去上海请来了专家,攻克了冰箱蒸发器的技术难关,因而成为浙江首屈一指的制冷元件供应商,并迅速实现了跨省合作,把业务扩展至上海和山东。在创业早期,自身的发明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了事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李书福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

浙江人创业当老板的故事很多。富通集团的老板王建沂原是富阳县邮电局的一名职工,这在当时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1987年,王建沂用几万元钱在富阳办起了一个作坊工厂——富阳通讯材料厂。当时的厂房是一间用毛竹和油毡搭建的不足40平方米的简易棚屋,共有工人7名。当时正值国内通信器材市场发热之际,中国南方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支通信企业大军,成立了很多来料加工厂、通信设备厂,电话也开始初步进入寻常百姓家。

由于身在邮电系统工作,王建沂比别人早一步觉察到了这里面的商机,所以他不顾亲友的劝阻,硬是把仅有的几万元存款投进去,生产出了铁芯电话线。果然未出他所料,1987年电话机市场狂潮初起,铁芯电话线的需求量爆涨,一些反应及时的企业都赚了大钱,反应迟钝的企业只能追悔不已。王建沂仅凭着铁芯电话线这种技术含量很低的低端产品,当年就创造了50万元的产值。

再往近处看,现在的“天通股份”是中国上市的首家家族企业。它的诞生地是浙江海宁,潘广通和儿子潘建清不靠国家一分钱起家,目前成了国内软磁业最大的企业,号称“中国软磁王”,占有国内35%的市场份额。潘广通做董事长,负责联系企业的改制工作,理顺外部关系;儿子潘建清则主内,出任总经理,集中精力抓企业的经营管理,父子俩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据有关资料统计,浙江目前约有各类企业近300万个,其中个体工商户约有160万户,私营企业超过30万户。在浙江,平均不到26人就有1个老板,其中温州、台州等地平均4个家庭就有1家投资办厂。他们为浙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足以说明浙江人心中有老板情结。能打工就在不家里闲着,能创业就不打工而是要当老板。条件不成熟时打工是为了创业积累资金和经验,一旦机会来了就自己单干,公司开办得再小也是自己的一份事业。凭着精明的头脑,很多浙江人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