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未来,人人有责
17291000000022

第22章 普通民众:书写(1)

自己的环保故事当全球环保呼声愈发高涨时,我们每个人也意识到了自己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人,搞好了环保,我们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要误以为环保仅是政府和环保组织的事情,政府作为一个管理者,主要起裁判的作用,而我们大家就是一个个运动员,才是主角;不要误以为环保对你个人不重要,或者说你可以置身事外,其实我们作为现代社会整体之一分子,没有一个世外桃源可以供你一个人与世隔绝般生活;不要误以为你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不足以推动环保、改变现状。如果人人参与,众志也能成城,每个家庭每月节约一度电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大家都行动起来的话,全国几亿家庭,一个月就可以节省几亿度电,相当于几个发电厂?不要误以为自己钱多就可以不讲环保了,诚然,财富是你自己的,而环境资源却是大家的,你正占用消耗着属于大家的有限的公共资源。

环保领域没有什么救世主,最好的办法是靠我们大家自救。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环保人,每个人都可能书写自己的环保故事。

以下选编了一些普通人的环保故事,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小企业家或普通职员,但他们都关心着环境的安危,积极参与环保事业,通过坚持和努力,最终写下一段属于普通人的环保传奇。

1.“当代愚公”——李双良

李双良,生于1923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北赵村人。1983年,在即将退休之际,李双良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承包治理了一座在太原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太钢)堆积了半个世纪、占地约2平方千米、最高处达23米、体积约1000万立方米的大渣山,为治理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李双良的铜像

太钢是以生产特殊钢为主的联合企业。它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重点钢铁企业之一。然而,太钢排出的废渣到了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渣山,并以每年50吨的速度增长着。80年代初,渣山扩展到2平方千米,平均高13米,最高处达23米。在不少部位,火车头拉不动渣车,3节的运渣车要用一个车头牵引,一个车头推拥。在它的周围,紧连着工厂及居民区,再倒下去就要侵吞四邻了。每天倒渣的时候,都要溅起滚滚的烟尘;尤其到冬季,西北风一刮,裹着有毒物质的渣粉灰尘遮天蔽日,阴沉沉地笼罩着太原。最令人担忧的是:要生产,就要排渣,愈是高效率的生产,愈要大量地排渣;渣排不出去,就难以生产,作为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之一的太钢就有因无处排渣而瘫痪的危险!太钢的领导更是心急如焚。

在改革开放初期,太钢年产量已突破百万吨,渣山急剧增长,时间和资金两大难题让太钢治理渣山无从下手,甚至连专家、学者都感到头痛。

1983年春节,即将退休的李双良找到太钢总调度李洪保提出了他承包渣山的方案,方案阐明了“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综合利用”的方法,并提出了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7年搬走渣山的设想。这年,李双良已经61岁了。其实在他决定承包治理渣山之前,就和儿子带着皮尺到渣山测量,结果令人惊讶:渣山体积约1000万立方米,重约1200万吨。如果每天用4台解放牌卡车运输,单程10千米,每天运4趟,要13年才能运完。但结果也令人兴奋:每10吨钢渣中约含废钢铁500多千克,还有大量废电极、废镁砖、废有色金属等可利用物资。整个渣山的有用物资,价值估计在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李双良的脑袋里逐步形成了一个战斗方案:以渣治渣,以渣养渣。

1983年4月20日,李双良的治渣方案得到了太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并与太钢签订了治理渣山的承包合同,李双良全面负责整个治渣工作。

1983年5月1日,劳动节这天,李双良带着600多号人,数百辆车和拖拉机开上了渣山。运出的钢渣被倒在太原东山大槐沟里。可是大槐沟很快就填满了,没有填埋废渣的地方了。李双良便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废渣的回填坑。他找到盖房的、修路的就对人家说,废渣当回填料结实、耐压,不怕腐蚀,我们可以免费提供废钢渣。就这样,他为治理渣山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操劳着。

李双良开挖渣山进入了筛选、分类和开发利用的阶段。可是由于机械设备的落后和缺乏,严重拖延了工程的进度。筛选钢渣和提高效率是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李双良每天都在琢磨着。后来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大堆废钢铁和工友商量做几只能装60吨废渣的大漏斗,他和大伙没日没夜地干了30多天,4个大漏斗终于做成了,总共只花了700元人民币。从那以后,用漏斗装车的效率比以前高出9倍,一年光装车费就节省了36万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双良在北京某钢铁厂参观时发现了一种叫磁选机的设备。听人家介绍说这种机器筛选中小废钢铁的效率很高。可是买一台磁选机得花10多万元人民币,于是,他从北京回太钢时带回了几个大磁滚。最后他和工友们开动脑筋装成了4台双滚磁选机,并加工出几百个手携式磁选棒。这样,每年除了多回收小块废钢6000吨,增收72万元人民币外,还把拣出的碎块小铁铸造烦恼条铁,每年可生产4000吨,又可收入40万元人民币。

2008年,耄耋之年的李双良携全家游渣场公园随着渣山一天天变矮变小,在治渣第四年的春天,一天早晨太原刮起了大风,太钢的渣尘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李双良急忙跑到棚里揉眼睛,他靠着工棚的墙抓了把废渣,往上一场,发现墙体能挡住渣尘,于是他便把想法跟大家说了一下,最后大家决定修一道梯体状的护坡墙。可是修墙的方砖按60万块算的话需要150多万元人民币。为了节省成本,李双良找到两个泥瓦工,用一袋水泥、沙子和废渣做了6块方块,并且自己做的方砖承压力比买回来的砖还要好,成本也低,60万块方砖修筑护坡能节约七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套施工方案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座高13米、宽20米、长2500米的防尘护坡终于建成了,太原的渣尘再也不会刮到外面去了。最后这个工程还赚了28万元人民币。为了把护坡美化得漂亮点,李双良又把酷爱植树造林和养花种草的退休干部、原陆锤工段党支部书记舒心请来,专门负责渣场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几年时间下来,渣场的里里外外,防尘护坡的上上下下都被花草树木覆盖。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李双良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发给李双良“全球500佳”金质奖章。

从1983年到1995年底,历经12年零8个月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李双良和他的治渣大军共挖排废渣2381万吨,挖掘回收废钢铁112.4万吨,连同加收的废电极、废镁砖等十多种废旧物资和综合利用,总计创收2.469亿元,总盈利1.273亿元人民币。渣山占地由原来的2平方千米缩小到0.54平方千米,腾出土地146.7公顷,太钢用这块地盖了20多栋职工宿舍,并建了学校和福利房,为太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很多外国专家和名人前来太钢参观,都对李双良的精神大加赞颂。“双良精神”至今仍是中国环保界津津乐道的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2.提着菜篮行走中国——陈飞

陈飞家在温州的楠溪江边,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国内外,是1988年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每年的7~9月是楠溪江的汛期。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每次发洪水时,楠溪江上都会漂浮着成堆的塑料袋,有时连岸边的树上都挂满了。时间一长,河道成了垃圾场,还发出阵阵恶臭,江里的鱼也明显减少了。原本清澈的溪水,翠绿的树木不见了,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烂塑料袋在飘,一些外地来的游客很是失望。这一切让陈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改变这种状况。一次,他让儿子帮着从网上下载环保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塑料袋污染的资料。查完才知道,塑料袋不仅对食品,而且还对土壤和人体造成危害。

陈飞想起在1984年以前,家乡当地人都是用竹篮子买东西的,既实用又环保。在那以后,人们渐渐开始用各式各样的塑料袋。于是他便萌生了宣传“重提竹篮子买菜”的念头,决定倡导禁用塑料袋。

2000年10月23日,陈飞第一次提着菜篮上菜市场宣传。他不厌其烦地跟大家讲,塑料袋虽方便,但对身体不利,还污染环境。竹篮子买菜干净、卫生又环保。刚开始效果并不好,人们有冷嘲热讽的,也有不接受的,陈飞便经常在思考如何寻找出一种最适合社会大众接受的一种宣传方式。

2002年,陈飞决定免费送菜篮子,虽然竹篮不贵,但要免费送还是需要一大笔资金的,一开始家里并不十分赞同。但陈飞认为,只有免费送人竹篮,才能让人们接受这个观念。他以天然毛竹为材料,编制了许多竹篮。首先,他从自己家里开始做起,家人买菜都使用竹篮。之后,他又将竹篮带到街上去免费送给村民,并为他们讲解塑料袋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劝村民们尽量少使用塑料袋。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冷言冷语。陈飞感到自己身单力薄,因此陈飞想到了借助新闻媒体来扩大宣传力。

陈飞

2002年1月23日,陈飞提着竹篮找到当地一家报社,将自己写的一封信交给了一名编辑。那名编辑觉得一个农民能想到这件事很新奇,第二天便刊登了《一位普通市民的马年心愿——提着菜篮“走四方”》的报道。很快,当地许多人开始关注陈飞,关注他的菜篮子。第一次的成功,让陈飞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为进一步扩大影响,他带着自己的环保理念和这份报纸,也带着他的“环保梦”走出县城,去了杭州、金华、衢州、嘉兴、台州、宁波、丽水、绍兴等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到各地农贸市场、报社等手提菜篮子,身披绶带进行宣传。

一次,他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澳大利亚有一个城市变成了没有塑料袋的城市。于是,他开始琢磨,凡事从身边做起更省力,动员村民建一个中国的无塑料袋村,并把菜篮子推广出去,这样效果会更好。

2005年2月,陈飞打定主意后,就向村支两委请示汇报,打算创建中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他的这一建议马上得到村干部的重视,并马上召开全村村民大会,最后以多数票通过了这一决定。陈飞便在老家珠岸村挂出“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的牌子。

陈飞找到村里的每个肉铺老板,说明自己的想法后,这些老板都非常赞同陈飞的做法,答应以后不再使用塑料袋,重新使用弃用多年的稻草绳。他又给全村700多户都送了一个竹篮,还给村里每个菜摊、商铺各配备了10个竹篮,如果谁忘了带篮子就免费租给他,而且每个竹篮都标有店铺的记号。

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了,不仅非常支持,还纷纷开始重提菜篮子。村里的池塘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陈飞就购置了一只小船,请村民每天驾船清理池塘。他不但出资雇用了3名清洁工每天打扫卫生、清除路边的垃圾,还出资2万多元人民币,在村中央建造了一座标准公厕。

从2006年8月4日开始,珠岸村老年协会300多名老人自觉行动起来,成立了一个环境保护监督小组。每天有两位老人作为环保监督员,在全村进行环保监督检查。他们对各家小店是否推广纸袋、拒绝塑料袋、垃圾是否倒在指定位置等日常行为进行检查。

后来陈飞看到在家乡宣传环保获得成功,便开始向全国宣传。他准备了2000多只竹篮,每到一地,都到大型的菜市场,一边分发竹篮子,一边宣传环保。2002年11月,他从去北京开始,然后又去了上海、南京等11个城市的大型农贸市场。他的行动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2000年至今,陈飞自费跑遍了全国19个省、区、市,送出了上万个菜篮子。他的行为由最初的不被人理解,也逐渐转变为受到广泛尊重。

2007年6月4号,他发起的“永嘉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了,陈飞任会长。协会成立后陈飞带领志愿者们在楠溪江保洁、铲除“牛皮癣”、各地成立分会让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系列环保活动,还启动了“菜篮子进百村”等活动。

2007年9月,陈飞作为嘉宾应邀出席了“节能减排”晚会。晚会现场,他大胆地向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赠送菜篮子,受到了曾副总理的高度赞赏。

2008年开始,陈飞又根据群众的建议和需求,除了转变方式,对传统的篮子也进行了改良,现在送的都是可折叠式的竹篮子,让大家携带更方便。2008年1月21日浙江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陈飞以一名农民的身份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决定抓住这个环保宣传的好机会。那次陈飞上北京开全国人大会议,带去了56个菜篮和3000条手帕。“两会”期间,他把这些菜篮子和手帕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把3000条手绢送给每位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两会”期间,陈飞又从家乡带来了3200个菜篮子,通过会务组分发给了所有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