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未来与新思维
17291300000011

第11章 《自然不可改良》

作者:[巴西]何塞·卢岑贝格

译者:黄凤祝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何塞·卢岑贝格,巴西农业化学专家、生态学家,环保运动的奠基人,曾任巴西环保部长。1926年出生,先后在巴西和美国学习土壤学和农业化学,1957年获得农业硕士学位。在多年的工作接触中,他逐渐关注农药对自然产生的不利影响,最终由肥料经纪人转变为环保主义者,他的著作和言论为人类的环保事业增添了一份力量。1988年,因其在拯救热带雨林斗争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特别奖(生存权利奖)。

《自然不可改良》一书是写给地球村每一位居民的醒世之作。全书共分为“一个‘肥料经纪人’的自述”、“为无毒农业辩护——与其消灭害虫,不如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盈利取代支出——生态学与社会正义”、“知识和智慧必须重新获得统一”四章。卢岑贝格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关注大自然的生态问题,不是局限于单纯的环保问题,而是将环保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社会的走向、社会正义和生态学的关系、贫困与进步,以及现代教育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起初,卢岑贝格从事的是肥料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仔细观察和研究农药对于农作物以及土壤的影响,最终对农药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开始反对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有毒农药,同时对于农业中的害虫病成因予以潜心研究。经过多年的观察试验,他终于发现:植物对于害虫抵抗力的强弱,取决于植物自身物质交换是否保持了平衡状态——植物只有在自身养分失衡时才会遭受虫害的侵袭。而撒有毒农药,虽在短时间内可杀死害虫,但彻底破坏了农作物自身物质交换的平衡状态,随之引发的害虫病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结果是,只能引发恶性循环——生产的农药药性越来越毒,害虫的抗药性也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必须给植物和动物提供理想的生长与发展的条件。

作者为无毒农业辩护,提倡“与其消灭害虫,不如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建议发展可再生农业,循环利用废料,发展一种自然与人类协调的经济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作者认为,“现代农业相对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但是人们同时也付出了更多的经济代价”。现代农业片面追求规模化和产业化,终将使“我们古老农业中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最终消失殆尽”。作者呼吁:“我们必须重建一个健康的农业经济,收获更为洁净和丰富的食品。”

本书所提出的自然不可改良的“绿色哲学”发人深省,而他对科学和技术的反思和质疑、对自然现状的焦虑,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环保主义者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坚持,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现代工业社会何去何从的博大关怀。

《自然不可改良》对自然和生命进行了深深的思考与追问。以往有太多的经验和教训,但绝大多数人却始终对此视而不见。本书的目的是启示和帮助人们共同实现最重要的目标——拯救地球。卢岑贝格在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建议。

卢岑贝格强调,如果人类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转变固有的观念,并把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视为一个有生命的行星。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实践层面的经验叙述,更是一个哲人的殷切希望。

现代农业理念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中有毒农药的泛滥。它所依存的是一个独特的信条。这一信条坚信:只有运用化学方法对抗农作物的各种各样的“敌人”,才有可能实现最为高效经济的农业生产。惟其如此,我们才可以养活生活在这颗行星上的几十亿人口。这显然是一个无稽之谈,毒药与食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其相互依赖又何从谈起。

所有的有害生物,不管是昆虫、飞蛾、线虫、真菌、细菌还是病毒,无一例外都被描述成肆意专横、情绪暴躁的敌人。基于这个原因甚至建立了通讯联络勤务,以便及时向农民通报预警大批害虫的入侵。人们还专门为此制作了喷洒农药的日历,建议定期施洒农药,预防可能发生的一切虫害,而不是等到虫害发生时再采取措施。害虫一旦来袭,就会直接堕入浸在毒剂中的农田里。

但是害虫并不是肆意胡为的敌人。果真如此,那么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生命也许早就消亡了。事实上,也不存在一个物种,没有自己的寄生生物和掠夺者。蚜虫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三亿年了。如果它们把其赖以生存的宿主植物消灭净尽,那么它们自身也会随之消亡。事实上,蚜虫也有自己的天敌,但是这一点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与关注。深入观察自然的人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即使在食蚜虫、瓢虫等天敌在场的情况下,蚜虫虫害也依旧会大面积蔓延;有些时候,尽管天敌缺阵,蚜虫虫害却会突然衰退下去。其他诸如真菌、细菌或者病毒类的疾病也会在短时间内,在一种或同类植物上爆发或消亡。

害虫并不总是喜欢恶作剧,或者一味地令人琢磨不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许应该把它们看做是标示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与否的指示剂。在这一游戏中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生态农业中人们常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采用有机肥耕作的马铃薯田往往可以免于马铃薯瓢虫的侵袭,尽管就在不远处,瓢虫正在那些采用通常化学物进行耕作管理的马铃薯田里大逞威风,农民不得不使用杀虫剂来对抗肆虐的虫害。

在法国波尔多农业试验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的法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沙波索,经过多年的观察与试验发现:植物对于害虫抵抗力的强弱,取决于植物自身物质交换是否保持了平衡状态。植物只有在自身养分失衡时才会遭受虫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取食共生的理论”,即所谓的营养生物学。这一观点及其大量的实验成果,都在他的著作《植物健康和损害》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述。

人类的科技发明取得了多大的赞誉,地球就受到了多深的伤害。人类的一切罪证都可以在《自然不可改良》中得到求证。

——英国生物科学家威廉·乔纳米德

《自然不可改良》对农药的“威力”做了透彻的分析和讲解,尤为重要的是,它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路标。

——德国环境学家奥尔加·比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