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未来与新思维
17291300000025

第25章 《新人口论》

作者:马寅初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马寅初(1882~1982),又名马元善,现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1906年,马寅初赴美国留学,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马寅初像他曾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浙江省省府委员、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大学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马寅初先生毕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控制人口等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人口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除本书外,他还有《通货新论》、《中国银行论》、《中国国外汇兑》、《中国关税问题》、《经济学概论》、《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马寅初演讲集》、《马寅初经济文集》等著作存世。

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人口达6亿多,这个数字让马寅初感到十分意外——人口增长如此之快,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如果人口负担过重,会拖累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寅初,在此后的基层调研中对人口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代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在浙江小组讨论会上,马寅初提出书面发言稿《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当下就引起了争议,反面的论断层出不穷。无奈之下,马寅初决定先收回发言稿,但他表示自己还要继续进行调研。

1957年3月,马寅初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控制人口问题作了发言。毛泽东听后表示:“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这一条,马寅初讲得很好。”马寅初深受鼓舞。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宣讲要控制人口,并且建议在控制生育方面实行奖惩政策:生两个孩子应该给予奖励,生三个孩子要征税,生四个孩子要征很重的税。

1957年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马寅初就人口问题作了发言,完整地阐述了关于人口控制的建议。他的发言,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然而,马寅初由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后来,经过历史的考验,《新人口论》最终得到充分的肯定。

本书分别从加速资金积累、提高科学技术、增加工业原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中国人口多、消费多,所以积累少,只有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要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这样实际上是拖住了工业化发展的后腿;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棉花、大豆、花生、蚕桑等经济作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做不到,所以“非控制人口不可”。

作者通过晓畅的文字详细阐述了“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最终得出结论:人口的数量不只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否则,日后的问题愈难解决。

实践证明,《新人口论》中的观点极富远见,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警示,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本书值得每一位有识之士品读。

《新人口论》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马寅初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是基本可行的。马寅初纪念亭从中国人口增长的现实来看,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本书对掌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该书自出版50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家庭、生育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为促进科学研究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二十世纪根本的社会变化和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是时间上的巧合,它们之间有着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它们的共同基础。航空、无线电技术和遥控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原子能的发现,没有现代的强大工业是不可能的。不必说别的,就如不锈钢我们自己不能制造,苏联也不多,向其他国家去买也是很困难。我们在四川新建的化肥厂,还不能解决它的不锈钢问题。建设一个化肥厂,从设计、建筑、安装到开工,大体也要五六年,一般讲来,应该建筑在工业化有了基础的国家,甚至于有高度工业化基础的国家,才能大量发展肥料工厂,因为技术比较高用的材料也比较高。这个增长了的生产力,乃是深刻的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等科学发展之后又回过头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好,会使我们的研究水平得到提高。从实践提高到理论,再用理论来进一步指导实践。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是科学工作者的准绳,也是追求科学真理的唯一途径。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草案向全国人民指出了它的较有基础部分和不足部分的状况。例如得奖的论著主要属于我国目前基础较好的学科;一些新兴的学科,特别是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几种学科,得奖的论著很少。这正是过去历史情况的真实反映,可以唤起科学界的注意。“正确地更多地转移力量于急需的薄弱方面。”但同时如果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继续向前推进,自然而然会促进本门内的科学研究,有重点地建立新机构并充实研究力量。以技术科学的研究工作而论,所谓技术科学的研究工作,就是对实际问题求取理论上的解答,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考验。现在有许多地方的国有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提出一大批有关农业生产技术上的问题,要求农业科学研究机关予以解答,我们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研究工作者在解答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问题时,要找到了新资料。这些新资料是新理论最丰富的源泉。脱离实际来谈技术科学研究,是不能想象的。我们要使中国的科学赶上世界水平,只有在生产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我们不能把科学研究分成理论和应用两部分,因为所谓理论就是为实际问题求取理论上的解答的理论,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过去苏联科学院曾经做过这样的划分,现在知其不恰当,已把它去掉了。此外,科学研究一定要在生产要求的压力下,才能加速推进。如我们的生产部门不能在十二年内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而独要督促研究部门单刀匹马、长驱直入,无异于缘木求鱼。周总理在一九五七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向科学进军一节中亦说:“新中国科学事业的特点,是科学和生产的密切结合。生产对于科学是基本的推动力量。在国民党时代,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衰落,科学家们虽然也做了些研究工作,但是无法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八年来,生产部门向科学研究部门提出了大量的要求,我们的科学家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贡献。”由此观之,我们必须首先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装备,从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后才能奠定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但欲达到这个目的,唯有加速积累资金,一面努力控制人口,不让人口的增殖拖住科学研究前进的后腿。

此后我国的科学研究力量大部分放在科学院,一百六七十所高等学校和许许多多产业部门,它们不仅集中了大批科学研究人才,并且它们研究的方面很多,又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这对于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每门科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某门科学愈向前进,就愈需要其他有关科学的配合,这更需要所有有关生产部门都能按平衡原则向前推进。这有待于更多资金的积累和人口的严格控制。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伟大实践,验证了《新人口论》的真知灼见和科学判断,本书的光辉思想也为人口理论研究服务于社会实践树立了典范。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沿着马寅初先生指明的方向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中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将是对马寅初先生的最大告慰,也是对其伟大著作——《新人口论》的最好纪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

纵观马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鲜红的主线——马老身上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情操和威武不屈的气概。举凡有关国家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这根“红线”就会立即牵动他,让他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