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世界环保组织
17291800000013

第13章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简称WCS,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是世界上最早的野生生物保护组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4月26日,纽约州特许建立的纽约动物学协会。同时它也是美国最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之一,是一个致力于保护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非营利性的国际性组织。国际野生生物学会的创始人Andrew H.Green同时也是纽约市的创始人;另一创始人Henry Fairfield Osborn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也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Theodore Roosevelt以及其他几位有名望的纽约人士都参与了该学会的创建工作。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总部“纽约动物学公园”的选址是由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奠基人、自然学家William Hornaday先生为带头人挑选的,同时也由他选定了馆长、看护人及其他工作人员,并于1899年11月8日开工建园。纽约城为建立这个新的动物园提供了用地,并为建设和年度运转提供了部分资金。纽约动物园的成功建立使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与市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1902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接管了纽约水族馆,继而在曼哈顿建立炮台公园。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野生生物学会在布鲁克林康尼岛建立了一座新的水族馆。随后,纽约市又请求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更新和管理三个分别位于曼哈顿、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市政设施。继1992年布鲁克林前景动物园和1993年皇后动物园开放后,经过重新设计修建后的中央公园也于1988年开放。这种市政府与自然保护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持续并完善了100多年。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注重与政府、社区合作,共同开展长期的野外科学研究,用收集到的野生生物与生态系统的一手信息推动保护工作,并且由于它的知名度和受到的尊重,它在全球范围内同许多政府机构和当地自然保护组织建立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关系。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拥有明确的目标:力做野生生物保护的先锋,促进动物学的研究,创建一流的动物园。其策略是支持综合的野外研究课题,培训当地的自然保护专业人员来保护和管理野生生物种群。基于此,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设立野外研究课题,建立野外工作计划;派遣专家赴世界各地医治野生动物和培训当地兽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教育部编写以强化自然保护内容的中小学教材并在世界各地举办教师培训班。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除纽约总部外,国际保护项目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及北美洲开展有300多项野外科研项目。同时设在纽约的亚洲项目可支配其他国际保护项目的资源,如财务、法律、行政和人力资源。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中国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乔治·夏勒博士受邀代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进入中国,在四川和羌塘开展大熊猫与高原有蹄类的研究保护工作,期间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全球项目在夏勒博士工作的基础上,也于1996年在上海正式建立了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办公室,以老虎和藏羚羊为代表性物种,构建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中国的项目。2005年,中国项目的总部转移到北京。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工作框架,开展了西部保护项目(西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有蹄类保护)、跨国界的东北虎保护项目、两栖爬行动物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扬子鳄和斑鳖的保护)、野生动物贸易项目以及教育项目(覆盖全国的野生动物贸易控制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项目)。其范围涵盖了关键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公众意识和环境教育、野生动物贸易调查以及景观水平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