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世界环保组织
17291800000008

第8章 湿地国际(1)

湿地国际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全球性组织,总部在荷兰,创建于1995年,是由亚洲湿地局(简称AWB)、国际水禽和湿地研究局(简称IWRB)和美洲湿地组织(简称WA)三个国际组织合并组成,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和大洋洲设立了18个办事处,下属3个联系松散的区域机构,即湿地国际非洲、欧洲和中东组织,湿地国际亚太组织和湿地国际美洲组织。

湿地国际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开展工作,其宗旨是维持和恢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造福子孙后代。湿地国际认为人类美好的精神、物质、文化和经济生活都离不开全球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因此湿地国际致力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期使湿地和水资源的全方位价值与服务都得到保护和管理,以利于生物多样性和造福人类。

湿地国际由其成员大会管理,成员大会是湿地国际最高决策机构,每三年开一次大会,商定湿地国际战略,审议工作计划,批准会费额度,决定预算和任命董事会成员。同时湿地国际通过开发工具、提供信息来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公约和条约,以满足湿地保护的需求。

湿地国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鸟类组织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湿地公约的国际伙伴组织密切合作,与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迁徙物种公约签署了正式的伙伴协议,还与许多国家政府和相关机构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和合作计划以支持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如英国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中国国家林业局以及支持国际湿地能力建设项目的财团组织。

全球战略目标

湿地国际已正式通过以下四个长期全球战略目标(2005-2014年):

目标1:使有关利益方和决策者充分了解湿地的现状和趋势及其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价值和行动的优先领域。

目标2:认识到湿地所提供的价值和服务,并把他们综合到可持续发展中。

目标3:通过综合的水资源和海岸带管理实现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目标4:通过大范围的、跨界的湿地物种和关键湿地栖息地动议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水鸟保护

湿地国际1996年3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了第6届缔约方大会。大会通过了1997~2002年战略计划。1996年10月常委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亚洲水鸟调查活动由湿地国际统一组织协调,该活动与湿地国际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的水鸟调查合称“国际水鸟调查”。亚洲水鸟调查于1987年从印度发起,目前已迅速发展到东亚、南亚、东南亚、大洋洲以及俄罗斯远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水鸟调查的目标是获取每年水鸟越冬种群的资料,作为评价湿地状况及监测水鸟种群的基础;每年定期监测湿地的状况;激发人们对水鸟和湿地保护的兴趣,促进地区的湿地和水鸟保护活动。

亚洲水鸟调查于每年1月的第2和第3周进行。水鸟调查的种类范围包括几乎《湿地公约》定义的所有种类。包括鸊、鸬鹚、鹈鹕、鹭类、鹳类、鹮类、琵鹭、火烈鸟、天鹅、雁类、鸭类、鹤类、秧鸡类、鸻鹬类、鸥类和主要依赖湿地的猛禽类。水鸟调查的湿地类型通常包括所有类型的水鸟栖息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沼泽、海岸滩涂、红树林等。

亚洲水鸟调查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亚洲水鸟调查项目各地区协调员收集本地区水鸟调查数据;各地区数据统一汇总到湿地国际;湿地国际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出版调查报告;将调查报告赠送有关的政府、非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参与调查的所有人员。

2009年1月,由日本环境省自然保护局生物多样性中心出资,湿地国际—日本办事处和日本鸟类研究协会联合组织举办的“亚洲迁徙水鸟监测国际合作研讨会”在日本福冈市成功召开。会议就各自国家的湿地与水鸟资源现状、水鸟监测保护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绩等方面向大会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与会代表们还就水鸟监测与保护的国际合作、日本国内水鸟保护的技术、公众意识宣传和培训的推动工作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2009年,一个新的为期三年的项目“加强北非水鸟和湿地保护能力”将从本月开始执行。根据项目框架,能力建设活动将在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和毛里塔尼亚开展。“加强北非水鸟和湿地保护能力”项目与目前正在执行的“UNDP—全球环境基金非洲—欧亚迁飞路线”项目即“飞越湿地(简称WOW)”项目是相联系的。这个项目将在《UNEP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议》的框架下执行。其合作伙伴包括:国际鸟盟、湿地国际和湿地公约等。

湿地国际是第一个通过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与中国政府达成谅解备忘录而成功在中国建立办事处的国际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根据备忘录精神,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于1996年9月26在北京正式成立。湿地国际在中国建立办事处是为了帮助中国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开展信息交流来促进中国和东北亚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主要任务是促进国家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支持开展湿地资源调查与编目;支持建立湿地监测网络,促进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评估和确认国际意义的湿地生境;协助和支持建立标准化的湿地数据库;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研究,鼓励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重建;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支持和促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优先项目的研究;建立湿地专家网络,组织和协助湿地专家参与国际湿地项目;组织召开各种与湿地有关的研讨会、论坛、培训班等活动,促进东北亚地区湿地保护;通过湿地出版物提高公众意识。

湿地生物多样性项目

中国大约有600万公顷山地湿地,其中大部分是泥炭地。泥炭地为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如黑颈鹤、珍稀鱼类、两栖类和植物,并且是重要的水库,维持着小溪、河流和相邻草地的水位,同时泥炭地储藏吸收大量的碳,提供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生态服务。然而,泥炭地却受到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排水、过度放牧)、开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山地泥炭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中欧生物多样性若尔盖—阿尔泰”项目正是致力于这些地区的山地泥炭地的综合管理,实施区域为青藏高原的若尔盖沼泽和西北地区的阿尔泰山。该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排水、过度放牧、采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中欧生物多样性若尔盖—阿尔泰”项目开展的活动有:在不同部门支持下制定若尔盖沼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计划;作为碳库和水资源管理的泥炭地管理指南的制定和完善;推广减少影响的放牧管理和泥炭地恢复技术;在示范点检验山地湿地可持续利用方案;制作山地湿地管理和恢复手册,并应用于不同部门机构(畜牧、水资源、环保、旅游)。

2007年8月,“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会召开,标志着“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全面启动。会议认识到中国山地湿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维持当地社区生计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若尔盖高原湿地对黄河水供给和作为碳库调节当地乃至区域气候的功能。

2008年5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甘肃野生动植物管理局联合主办的若尔盖泥炭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会议通过讨论《若尔盖泥炭地保护合作框架大纲》,认识到若尔盖泥炭地整体保护需要建立跨省合作机制及加强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的必要性,并初步达成意向。同年7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业管理局共同举办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在新疆阿尔泰市召开。国际泥炭学会秘书长HansJoosten先生对阿尔泰山泥炭地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阿尔泰山泥炭地极具代表性,是世界上数量不多、弥足珍贵的“活”的泥炭地,他同时也注意到部分湿地的过度放牧和退化现象,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和恢复阿尔泰山湿地。

根据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2008年的安排,四川项目区红原、若尔盖项目点在2008年第二、三季度进行了泥炭地恢复工作,并完成了恢复工作。期间,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的嫩哇乡开展了小型水坝建设进行湿地恢复。红原林业局湿地办在红原县龙壤沟开展湿地恢复工作。按设计要求,采取覆土填沟措施,分级填堵的方法。

2008年9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联合主办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简称ECBP)——若尔盖湿地综合管理跨省合作研讨会于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上,四川省若尔盖县、红原县,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政府和若尔盖地区相关保护区等合作伙伴共11家部门和组织联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成立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大家承诺共同合作,保护若尔盖高原湿地。

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下,针对“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点各相关利益方的需求,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专家编写了一部10万余字的《湿地知识培训教材》,发放到各基层有关方面,以达到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的目的。另一本全面介绍新疆湿地的图书《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疆湿地》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