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出游,绿色假期
17293600000008

第8章 我和草原有个约会(2)

七八月间,草原上百花盛开

葛根敖包,是邻近锡林浩特市边的一个旅游区。位于锡林浩特东北方向10千米处。车速很慢。刚出锡林浩特市,铺天盖地的绿色便向眼帘袭来。第一反应,是眩晕。晕在如此一望无际的绿海中,为那种没有任何障碍物蔽目的辽阔的绿所感动。当地的导游笑着告诉我们,这里的草算不上好,跟我们要去的地方相比,这只算是草皮罢了。于是从眩晕中醒来,只是呆呆地望着窗外我们在城市到秋天才偶能见到的蓝色晴空,以及懒散的浮在空中的朵朵闲云。蓝,白,绿,只是这三种色,却搭配得那么清新自然,让我们不得不沉醉。刚出土的草,果然是紧贴着地,很短的,像织好的地毯。路上车很少,所以我们的车子又开始加速,有风驰电掣的感觉。不过在一望无尽的绿海中,又是如此的自然,如果不是这种车速,又怎么能感受到天地一体的自在。渐渐的,草开始高了,茂密了。间或在远处闪现出星罗棋布的白点,是大片的羊群。翠绿的草毯中夹着点点雪白,天、地、羊都沉静,只有淡淡的轻风掠过。在这阳光下,一切都是无比和谐。欢呼和惊叫声都响过,我们也陷入宁静,静静地看着车窗外闪现的一群又一群肥羊。锡林郭勒草原盛产大尾羊,羊尾巴很肥大,大得和脸盆一样。大尾羊里最好的是黑头羊,肉味很特别,据说十分鲜美。一小群黑头羊在我们前面过马路,车子鸣笛,一只可怜的小羊腿一软就跪到了地上。这是我们与羊群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吧。

美食之于草原

在蒙古包,蒙古朋友们早就端着马奶酒、捧着哈达站在了蒙古包外,对我们唱起了迎客的歌曲。早就听说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到来了才知道传言不虚。虽然听不懂蒙语,不过音乐是心与心的撞击,草原人的歌声浑厚沧桑,蒙古长调和拖音在苍茫的天地间显得如此动人心弦。我们理解了蒙古朋友对我们真挚的欢迎之情,端起马奶酒,弹酒向上敬天,向下敬地,抹在前额敬父母,然后一饮而尽。马奶酒清香醇厚,回味悠长,如果不是担心喝多了头痛,我倒真想连饮几大碗。

可能是因为旅游区的缘故吧,这里蒙古包是有电的。我们进到蒙古包,换上长袖衣服,擦好风油精,做好了餐前的准备工作。散发着一种特殊香气的奶茶上了桌,我满饮一碗。奶茶是用茶砖煮好兑入鲜奶再煮沸而成的,于茶香之中见奶的浓重,也就是俗称的水乳交融了吧。吃了几块奶豆腐,就看见了炒米。将炒糜子拌上新鲜奶及糖,就成了一碗酸甜可口的炒米了。其作用嘛,就是让没量的人也能多喝三两酒,有量的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不一会儿两大盘手扒肉端了上来,肉香扑鼻。手扒肉是蒙古人的传统食物,只是以盐作调料煮出来的,以略带血丝煮得恰到好处的最为嫩美。朋友们为我们切了肉,据说肥肉中间包着的瘦肉最为美味。热腾腾的煮羊尾也上了桌,看起来肥肥白白,但实际吃起来肥而不腻,香滑可口,实为不可多得之美食。

于是推杯换盏,酒到杯干,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过起了我向往已久的侠士之生活,事实证明,这种向往果然没错。六十五度的草原白酒,入口极烈,一道酒线直冲入腹,然后整个胃里暖暖的感觉。我虽不是第一次喝白酒,没想到这是高度草原白,俗称闷倒驴。不过,草原的白酒不上头,虽然晕晕的,当然脸也红红的,可是感觉真的很不错,朦胧中自己也是一个草原人了。酒过几巡,由于喝得差不多了,只知道还是意犹未尽……草原的朋友们开始唱起了祝酒歌。歌声深沉动人,所以歌唱结束歌者鞠躬之后,我们都站起来饮尽杯中酒。于是又是新一轮的歌唱。

草原夜色

坐在草地上仰望星空。从高原上看星空,璀璨夺目,银河星海尽在眼前,难以形容这片星空之美,仿佛黑绸缎上绣着的无尽耀眼繁星,远处是跳跃的篝火和兴高采烈的游人。不多时,整个星空就开始旋转,大片的星河从天际流淌下来,绕满了我身处的四面空间。

再睁开眼已经是凌晨三点半。看到一缕亮光照进蒙古包,我摇晃着走了出去。天已经蒙蒙亮了,清凉的晨风吹来一阵阵花草清香。昨天到的时候天已黑了,对周围景色没有注意。在湿润淡爽的空气中,我用惺忪的睡眼看到了草原清晨的美景:稀疏的各色小花,夹杂在草丛中,随轻风摇曳。艳阳下的花朵虽然也很美,但远不如清晨的小花这样娇羞可人。各种不知名的植物舒展着枝叶。枝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淡淡的晨光中,一切花草都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青色。也许正是因为看不清楚,所以格外多一分朦胧的美吧。

大自然的报复

草原退化,风沙来袭

锡林郭勒草原是驰名中外的天然草牧场,草原总面积2.95亿亩,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97.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67亿亩。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属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处森林向草原、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演变的过渡地带,草场类型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主,由东向西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原植被,主要分为三个草原区和一个沙地植被。

丰美的草原本来应该是锡林郭勒盟的骄傲,但是草原的命运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多舛。1989年,有着畜牧业大盟之称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牲畜首次突破1000万头只,实现了锡林郭勒盟几代人的夙愿。到1999年牲畜头数超过1800万头只,居全国地市级首位。可谁都没想到,这一连串令人骄傲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草原的巨大隐患: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靠天养畜方式,由于过度放牧,以及自然灾害和气候变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最终导致长期积累的生态危机在世纪之交集中爆发,昔日广袤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饱受荒漠化折磨,从畜牧大盟一下成为全国生态恶化和经济落后双重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

当人们走在锡林郭勒盟首府锡市大街中心时,会发现一座由牛、马、羊、驼组成的群雕,中间耸立着纪念碑,碑文上写道:

经锡林郭勒盟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全盟牲畜总头数一九八九年突破1000万,锡林浩特市委、市政府受中共锡林郭勒盟委、锡林郭勒行署委托建此群雕,以志纪念。

一九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碑文的内容与草原现状两相对比,让人不但不能激起敬意,反而心情格外沉重。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讲到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999年开始的锡林郭勒盟连续三年干旱期间,全盟牲畜减少400多万头只。当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牧草高度只有10~20厘米。当地频繁的沙尘暴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给这片草原带来了巨大损失,也让草原之外的人们感受到了这里的生态危机。有数据显示,2000年,锡林郭勒大草原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约有近5万平方千米“寸草不生”,并且流沙面积以每年13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全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2236元下降到2000年的1823元。到了2006年,锡林郭勒盟退化、沙化草场面积已达1844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由1984年的48.6%扩展到64%。西部荒漠化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约有近7500万亩“寸草不生”。锡林郭勒草原乌拉盖地区曾是东乌珠穆沁旗最好的草场,当年没膝深的草场已被大面积开垦,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和一个挨一个的村庄和作业点。据介绍,仅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开垦草原就达50万亩。另外,全自治区每年还有1.7亿亩草地因滥采、滥挖、滥割而遭到破坏,其中6000万亩草场已完全沙化。

据当时内蒙古畜牧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表明,内蒙古几大草原已形成了大面积沙地或沙带。更可怕的是,10年间,这些沙地或沙带从西向东推进了100千米,直接威胁华北和北京。

草原生态恶化,谁之过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人为因素又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1)自然因素

锡林郭勒盟地处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由于其南部和东部有高山隆起,阻挡了夏季风的深入,隔断了南来的水源,大气水分缺乏,降水量减少。冬季在欧亚大陆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冷压的控制下,加上开阔的区域,寒流长驱直入,形成了该地区“寒冷、风大、雨不均”的气候特征。据气象资料表明全盟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年平均气温却不断升高,增加了干旱程度,加上堆积的大量疏松的沙质地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2)人为因素

由于锡林郭勒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不断增加的人口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导致了草原不断恶化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