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让青少年学会孝敬的故事
17294900000021

第21章 理解父母的唠叨与批评(2)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轻轻但坚定地对自己说:不冷不冷。就是这句话,伴我走过人生一个又一个冬季。

第二句:别把绳子牵得太紧

黄昏时我把牛从五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候我还没学会骑在牛背上赶牛,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就使上性子不肯迈步。这牛脾气!

眼看着天色越来越黑,沿路的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薪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

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停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开始笑我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就疼,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若有所悟。

十八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记得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夏天,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第三句: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毕业后到一个企业里工作,由于对工作不是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要扣我奖金。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她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我记起来,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不知不觉就被我们一样一样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管是在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还是在工作的休息时间里,我都轻轻地唱歌给自己听。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一年后我被老板赏识提拔为公司副经理。

跟父亲掰手腕

每个男孩子的面前,都站立着一个强大的父亲,“父亲”是现实意义的,又是精神层面的。男孩子征服世界的欲望从战胜父亲开始。

儿时,我喜欢与父亲掰手腕,总是想象父亲的手腕被自己压在桌上,一丝不能动弹,并在自己的幻想到体会着胜利的喜悦。

可是,事实上,父亲轻轻一转手腕,就将我的手腕压在桌上。他是那样轻而易举,像抹去蛛丝一样轻松。直到我面红耳赤、欲哭无泪,父亲才心满意足、收兵罢休,并指着门前的一棵树:“臭小子,想跟我较劲,除非你能将门前的那棵树掰弯!”

于是,我从十岁一直掰到十三岁。开始那棵树纹丝不动,渐渐地树叶乱晃,直到后来树向我弯腰臣服。期间,有与父亲的“明争”,更有与树的“暗斗”。直到有一天,我竖起胳膊,意外地发现自己瘦瘦如丝瓜般的胳膊上,竟长出了肱二头肌。

我喜出望外,庄严地举起瘦瘦的胳膊,向父亲发出挑战。我一点点地将父亲的手腕压下去,眼看就胜利了,历史却重演了,父亲又将我的手腕压了下去。这次,我沮丧得哭出声来。母亲走过来,嗔怪地问父亲:“你比孩子大还是比孩子小?你就不能让他赢一次?”

“让他?”父亲翻翻眼睛,“除了我能让他一次,这个世界,没有第二个傻瓜会给对手一次赢自己的机会。”

但还没等到我的力量变得足够强大,十三岁那年父亲病故了。这十几年来,我没少掰手腕,与时间、与困境、与失败、与沮丧,甚至与自己。时而输也时而赢,靠的全是信心、毅力、耐力和实力来说话。没有一次心存侥幸,赢得明白,输得坦然。

因为,我心里一直明白:即便是自己的父亲,一旦成为对手,他都想赢你;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输给你,哪怕是一次!

母亲的非典叮咛

街头到处贴着预防“非典”的宣传画,上了公交车,车厢弥漫着消毒剂的味儿,里面没几个人,司机、售票员也都戴着大大的口罩。和他们不同的是,我的双手还多了双一次性的塑料手套。明天表弟结婚,我是家里的代表。

表弟住在黄石黄思湾。我们在铁山就听说那地方最近出了个非典病人,弄得家人很紧张。来的时候,母亲坚持要自己做全家的代表,理由是,她年纪大了,万一被传染了也不要紧。

后来我们反复告诉她这病与人的体质有关,体质弱了容易感染,而我是家里身体最强壮的,理应让我去。这样母亲才极不情愿地松了口。临行时,母亲帮着我戴上了两层口罩,而且还坚持让我戴上她老人家专门买的一次性手套,又再三嘱咐上车不要碰那些扶手,更不能与生人近距离说话,千万千万不能把口罩摘了,到了表弟家一定要立即洗脸洗手,洗手时要用清水多冲一会儿。

直到我出了家门,母亲还站在楼上冲我喊:“一定要小心啊!”。母亲的反复叮嘱让我感到母亲像是送我上战场。走在黄思湾的大街上,我发现这里的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行人几乎没有戴口罩的,更没有像我这样戴着塑料手套的,他们的神情和步态安详而轻松。到了表弟家,他们见我如此“全副武装”禁不住笑我“精神过敏”。人还未进屋,表弟就已告诉我,母亲已来了两次电话,问我是否到了。我忙给母亲回了电话报平安。电话里,母亲又在叮嘱赶紧洗手洗脸,别耽误了。我一边应诺着,一边自叹不长进,已近而立之年,却还如此让母亲牵挂。

回来的时候我买上一束康乃馨,祝母亲远离非典,健康长寿。

不要在冬天砍树

一个孩子与父亲一起来到一个小农场。在玩耍时孩子发现几棵无花果树中有一棵已经死了。它的树皮已经剥落,枝干也完全枯黄了。孩子伸手碰了一下,结果“吧嗒”一声,枝干折断了。

孩子对爸爸说:“爸爸,那棵树早就死了,把它砍了吧!我们再种一棵。”可是爸爸阻止了他。他说:“孩子,此刻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去之后它可能还会萌芽抽枝的——它正在养精蓄锐呢!记住,孩子,冬天不要砍树。”

果然不出父亲所料,第二年春天,那棵好像已经死去的无花果树居然真的重新萌生新芽,和其他树一样在春天里展露出生机。其实这棵树真正死去的只是几根枝杈,到了春天,它就会绿荫重挂,和其他伙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