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地球与环境
17295100000018

第18章 流淌的泪水(4)

中国国家海洋局的公报显示,近年来,中国全海域海水水质污染加剧,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大面积有毒赤潮多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多发,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项对沿海工业污水直排口等四大类43个排污口进行的重点监测显示,受陆源排污影响,约八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约20平方千米的监测海域为无底栖生物区。中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

2006年我国八成以上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2007年深圳西部海域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污染海域达到了50平方千米,这是深圳近年爆发的最大一次赤潮,发生赤潮区域的海水都呈现深浅不一的暗红色,海水表面的浮游生物也明显增多,散发出腥臭的气味。检测结果显示,这次赤潮是由名为红海束毛藻类水生物引起的,主要是海水富营养化和天气持续高温导致的,与此同时,香港海域爆发的赤潮也在不断扩大。由于爆发的赤潮产生毒性的可能性非常的大,有关部门提醒市民不要吃从赤潮海水当中打捞上来的海产品,更不能下海游泳以防中毒。专家也指出,一系列的水污染事件表明,我们身边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赤潮能极大地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可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赤潮生物的异常繁殖,还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人体食用时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2002年11月19日早上,距离西班牙西北部著名旅游胜地和渔业区——加利西亚海岸120公里附近的海域里,随着一声巨响,红褐色的庞然大物——属于希腊公司、悬挂巴拿马国旗的“威望”号油轮沿前后方向断裂成两半。缓缓地,装有6个油箱的船后部,连同油箱里满载的重燃料油沉入了3,600米深的大西洋底。随后,船的前部也徐徐向下翻转,沉入水底。

在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泄漏的燃油有38.1厘米厚,一眼看去海面上一片黑。厚重的油污也染黑了在海上觅食的鸟类身体,令它们无法动弹,许多动物都已经奄奄一息,甚至死亡。

污染的持续危害也极为巨大。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的莎朗·汤普森博士说,存活下来的贝类动物会停止发育,不能够繁衍后代;看起来健康的蚌类动物也不能够供人食用,因为它们吸收了有毒物质。而像塘鹅这样在西班牙过冬的鸟类很可能因为捕食有毒的鱼而死亡。

对当地渔民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被破坏殆尽。目前加利西亚海岸沿线的捕鱼活动已经无限期暂停,这意味着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将完全失业。同时,污染可能会导致这个原来海鲜买卖兴隆的地区生意一落千丈。尽管近乎绝望,渔民们还是在尽力挽救他们赖以生存的大海。在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一群渔夫和他们默默抹眼泪的妻子用铲子铲起发臭的块状石油污染物。污染物的下面,就是他们平时捕捞的贝类动物的鱼窝。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海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这一问题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为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努力下,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它们对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沿海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国际社会也针对世界海洋污染制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但是,海洋环境污染的形势还是非常严重。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淡水污染等。更有甚者,海洋中出现了被称为“第七大洲”的“垃圾洲”,令人触目惊心。

2008年4月,据法国媒体报道,在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出现了一块由漂浮的垃圾聚集而成的“太平洋大板块”,这块可被称为世界“第七大洲”的“垃圾洲”由350万吨塑料垃圾聚集而成,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超过了欧洲大陆总面积的1/3。

“第七大洲”的形成不是一个新问题。10年来,人们一直怀疑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区域存在一个巨大的塑料集中地,绿色和平组织曾多次发出警报,但人们却无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将这个“第七大洲”和我国的省份面积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它几乎相当于西藏、新疆、四川和宁夏四省面积的总和。尽管人们现在还无法在这个巨大的“垃圾大陆”上行走,但海水的旋转运动正让它越来越密实。据报道称从1997年至今,这一垃圾板块的面积已经增加了2倍;而从现在起到2030年,这一板块的面积还可能增加9倍。

同时,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人类对海洋的影响。2008年2月,美国国家生态学分析与综合研究中心的哈朋博士领导了一个由来自16个研究机构的19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对世界海洋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绘制出首张“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全球图”,并将这一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研究者把海洋分割成以1平方千米为单位的区域进行研究计算,结果发现,在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中,41%被人类的捕鱼、化学垃圾排放、污染、海运等17种活动严重破坏,侥幸未受人类活动侵害的海洋只占不到4%。而且据研究者说,这个结论还相当保守。

“海洋很宽广,和多数人的看法一样,我曾经以为地球上还有很多海洋是人类从未或者极少造访过的。”哈朋说,“但是当你看到这张地图,你会发现大片大片的海洋被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所影响。看到这份地图我非常震惊。”

据专家介绍,较之于地面污染,海洋污染更有着自身“先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和防治难危害大这几个方面。

人类在海洋、陆地或其他地方的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都会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汇入海洋;但作为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海洋却并不能像江河一样能通过暴雨和汛期将污染物转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就很难转移;并且,作为地球上面积最大的连通水域,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在初期不易及时发现,而形成后又难以治理,这些污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危害更难以彻底清除。

海洋污染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海水的混浊,这将严重影响海洋植物,如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此外,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也将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速温室效应。

而另一种更为严重的危害是由直接排入海中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造成的,当这些富含有机物的污水进入海水并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极易发生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海水变色,最终形成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赤潮。它将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有些赤潮生物体内或代谢产物中还含有大量的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而比上述的垃圾更可怕的是被称为“塑料沙子”的塑料分解物。由于我们使用的大多数塑料制品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直接降解,如果不加干预其平均寿命会超过5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没有任何改变。这些“塑料沙子”表面上看起来与海洋动物的食物极为相似,一旦被吞食将无法消化、难以排泄,最终将导致鱼类和海鸟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另外,这些塑料颗粒还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高于正常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其连锁反应可通过食物链扩大并传至人类。

专门研究海洋垃圾的美国Algalita海洋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埃里克森表示,塑胶垃圾会像海绵般吸收碳氢化合物及杀虫剂等人造化学毒素,再辗转进入动物体内。也许现在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各色大鱼大虾正是我们投入海中的那些废弃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长期深居内陆的人们对海洋也许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在他们的头脑里大海总是那样的蔚蓝、宽广,银白的沙滩、婆娑的椰树、清凉的海风,美丽的大海总是那样的如诗如画。但正在形成的“第七大洲”,以及各种各样的海洋污染可能要将这一切美好彻底击碎。而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元凶”则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作为生命的摇篮、未来的粮仓、丰富的宝藏,自古以来,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经历了由惧海到颂海,又到斗海和探海,最后到亲海的过程。由惧海到斗海、乐海,表现了人类的勇气和自信;由惧海到探海,揭示了人类征服海洋的决心和能力;由斗海到亲海,则反映了人类一种全新的宇宙观。海洋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亲和”是我们对待自己生存环境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