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地球与环境
17295100000019

第19章 守护我们的家园(1)

地球已经伤痕累累,它却承载着我们默默运转。

人类从地球身上已得到了很多很多,但我们还是那么贪得无厌。地球难道只能默默地奉献?虽然它不需要回报,但它却需要呵护。

地球已经严重超载,人类却仍一如既往地增加它的负担。我们需要反思,需要重新考量自己。

听一听吧!地球在默默地哭泣。它不需要安慰,但却需要人类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保护。

我们能为地球做点什么?我们应该为地球做点什么?为了地球,也为了我们人类自己。

(一)人类和地球陷入困境

翻开近200年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人口增长之快,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

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10亿,这是人类用两三百万年的时间,进化、繁衍的结果。1940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为20亿,时间用了140年。1960年,世界人口为30亿,增加10亿人,用了20年的时间。1974年,世界人口为40亿,增加10亿人用了14年的时间,之后每增加10亿人的时间减少1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66亿。

根据预测,到2013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2028年将达到80亿,2054年将达到90亿。

人口的急剧增长将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粮食短缺。从1950年到1984年,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土地开垦,世界粮食的增长曾经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此后,粮食的增长便落后于人口的增长,世界面临着粮食危机。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在20亿~21亿吨左右徘徊,世界粮食库存自1986年以来,由可供世界人口消费130多天下降到只够消费50多天。2008年发生的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涉及世界66亿人口的一半以上,即30多亿人口,有20多个粮食主产国和30多个缺粮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21个粮食出口国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有12个严重缺粮国引发了社会骚乱。肯尼亚被迫宣布粮食危机为国家灾难,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目前,世界约有8亿多人处于贫困和饥饿状态。

与粮食增减密切相关的,是耕地问题。当上世纪中叶,世界耕地增加了19%时,而世界人口却增长了132%。许多国家面临着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危机。例如,人口增长较快的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40%~50%。根据预测,到2050年,这些国家的耕地将进一步减少60%~70%,实际情况将是,人均耕地面积仅为300~600平方米。如此少的人均耕地面积,怎能养活一个人的生存。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的食物来源中,来自耕地上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提供了人类食物的10%,海洋提供了2%。目前,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土地约1.37×109公顷,人均约0.26公顷。但由于非农用地的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导致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处于超土地承载力的状态下。

人口的增加,还带来了能源短缺甚至能源危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1850~1950年的100年间,世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2%。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4%~10%。现在能源危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估计,全球石油储藏量的总数约为7,010亿桶,而石油的消耗量是巨大的,例如沙特阿拉伯每年出产石油可达300亿桶。可以说,世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石油总有一天会穷尽。

为了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人们除了使用矿物燃料外,还利用木材、秸秆等作为能源。在发展中国家,燃料有90%来自森林,因此,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

人口的增长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压力问题,而是多方面的,例如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就业压力增大等等。

地球不仅伤痕累累,它同时还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运转,66亿人口,已将地球压得喘不过气来。人类已站在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十字路口。

当我们回顾2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时,让我们再看一看地球生物的灭绝情况。

1800年,正是工业革命开始的阶段,与此同时,地球也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物种灭绝的时代。有人把这一次地球生物的灭绝,称之为第六次物种灭绝。

与之相比较,前五次的物种灭绝属于自然灭绝。

第一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约有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主要是大量海洋生物灭绝。

第三次,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约有96%的物种灭绝。

第四次,发生在距今1.85亿年前,约有80%的爬行动物灭绝。

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

对比地质历史时期的五次物种灭绝,近200年来物种的灭绝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

有人预测,如果按照现在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同样到2050年,地球上将有1/4的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这绝非危言耸听。

许多人都知道,近两千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灭绝了,其中1/3的物种,是在19世纪以前灭绝的,另1/3是19世纪期间灭绝的,还有1/3是在最近50年中灭绝的。十几年前,地球上平均每4天就有一种动物灭绝,而现在,每4小时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举两个典型例子。地球上最后一只旅鸽于1914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去。然而,在一百多年前,北美大陆还生活着大约50亿只旅鸽。有一个俱乐部组织成员进行捕鸟比赛,一周内捕杀5万只旅鸽,有人一天可捕杀5百只。有鸟类学家曾预言,旅鸽是不会被人类灭绝的。给旅鸽带来灭顶之灾的,是人类对美食的欲望。

2006年,一个由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长江进行了为期38天的寻找白鳍豚行动。他们运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在长江的宜昌至上海段,进行了长达3,000多千米的来回大规模考察,始终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影。最后,科学家们遗憾的宣布,白鳍豚可能已经灭绝。一种讨人喜欢的鲸类动物,就在我们的眼前消失。

面对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与物种灭绝,一些世界组织和媒体不断发出警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经发布第四版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报告的结论是,自1987年以来的20年间,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已经将人类的生存环境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报告分别对大气、土地、水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对各地区以及全球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报告指出,环境变化的威胁是目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人类社会必须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温室效应已对整个地球环境造成极大威胁。报告指出,由于全球人口的膨胀,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支三分之一。例如人类对农田灌溉已经消耗了70%的可用水。预计到2025年前,发展中国家的淡水使用量还将增长50%,发达国家将增长18%。水危机正制约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对一些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德国《明镜》周刊的文章标题极为醒目:“大规模死亡”,文章引用一位生物学家的话说:“也许有一天回首往事时,我们会这样认为,所有这些物种的消失是比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的事情。”文章指出,毫无疑问,在新千年的第一个百年,物种大规模死亡对地球生存是个威胁,众多物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地球上消失,这在过去几乎是没有过的。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原来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灭亡的速度。

当大量物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灭绝时,人类自身就安全了吗?有一系列证据表明,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繁殖功能。

依靠受精作用繁衍后代的生物,无一例外的需要足够的精子数量。当受精作用进行时,需要大量的精子参与其中,没有足够的精子数量作基础,受精作用就难以完成。

研究人类生殖生育问题的专家发现,全球性人类精子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下降,而且下降速度非常快。丹麦的科学家分析了1938~1990年全球21个国家近1.5万人的精液,发现精子数目在50年中降低了40%以上。其中,精液量减少了20%,精子密度则从1940年的1.13亿/毫升减少到1990年的6,600万/毫升。200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环境对生殖影响的国际研讨会”上,科学家们再次郑重发出警告:全球人类精子质量正在不断下降——精液的精子密度由1.13亿/毫升下降到0.5亿/毫升,下降了62%。

我国的研究和这些情况也十分相似。在对1981~1996年间39个市县共11,726人的精子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男子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降幅达40%以上。中国男性每毫升精液所含精子数量从30年前的1亿个左右,已降至目前的2,000万~4,000万个。从向上海精子库提供精子的大学生的精液质量看,相当大一部分精液质量根本达不到要求,不但精子数量少,而且精子活力也不够。

面对精子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对精子质量的要求标准也在改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精子质量合格的要求是,计数要大于6,000万/毫升才算正常,到80年代已将标准降为4,000万/毫升为正常,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又将标准降到了2,000万/毫升。

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的精子平均计数已降低40%~50%,但精子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精子质量也同样在下降,精子异常的情况,如形态畸形、运动能力差的精子等进一步增多。在临床上,少精症和无精症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

人类精子退化的现象已引起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尽管在精子数量为几百万/毫升时也能够完成受精作用,但是,人类整体精子数量的急剧减少,毕竟是影响人类生殖的大事。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精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祸首首推环境污染。其中化学因素,如重金属元素铅,就对人的精子形成有很大影响。铅对男性生殖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可直接作用于睾丸,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也可以直接导致精子数量减少、形态和活力下降。环境中的许多有毒物质,都会对男性生殖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如苯和乙醇等工业原料、杀虫剂等药物,都会对精子生成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精子质量下降。吸烟和过量饮酒,吸毒,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能影响精子质量。

2006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科幻片《人类之子》,影片描述了人类在2026年时遇到的困境: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了百万年的人类,不知什么原因丧失了生育能力,已经整整18年没有一个新生儿出世。同时人类作为高级生物所特有的创造能力也几尽丧失,从而导致了社会停滞不前,整个人类社会由此陷入恐慌和混乱。《人类之子》虽然是一种电影炒作,但它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生殖能力下降的担心,而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二)努力缩小“生态足迹”

地球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情况如何,仅仅用文字描述是难以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的。为了科学的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科学家提出了用“生态足迹”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它是指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例如一个人对粮食的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可以转换为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这种表示方式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着人类的大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生态系统只能承受一定数量的生物,包括人在内,否则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地区、某一城巿甚至某一国家,为了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它的值越高,表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重。

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会留有生态足迹,也就是说消耗一定量的自然资源并产生废物。根据计算,目前我们的消耗已经超出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因此我们需要1.2个地球。如果所有国家都以发达国家消耗模式为样本来消耗资源,我们将需要三个地球!

例如,通过分析计算知道,我国某地区生态足迹近年呈上升趋势,并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公顷/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公顷/人。2004年,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为8.904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4公顷,人均生态赤字为8.48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