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公共道德、知识与责任
17295200000020

第20章 餐饮中的环保(1)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饮食上我们也要注意环保。首先我们要节约粮食,除此之外,还包括食用肉类要适量,拒食野生动物,不乱采乱食野菜,少买罐装食品、饮品,选购大瓶、大袋装食品等。

(一)节约粮食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显示:112个发展中国家1979~1981年有3.35亿~4.49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初宣称,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却有4.5亿人挨饿。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反而更趋严重。据当时预测,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仍将趋向短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作出的。粮食问题、吃饭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13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7%,却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1500万人就要吃50亿千克的粮食!吃饭问题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问题。我们是否为我国这一最大的问题忧虑过呢?

可喜的是,我们早已解决了旧中国几千年没法解决的人民吃饭问题。我们应该为之自豪!但是,透过下面的数字,我们也应该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仅使吃饭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也影响着我国发展的速度。

有这么一组数据:2000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粮食仅362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强大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千克。

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1/4!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积沙成塔,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

面对这样的国情,作为伟大祖国的一分子的我们,应该懂得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分忧。节约粮食、为国分忧,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浪费粮食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犯罪”。在长征途中,有多少革命先烈因饥寒交迫而死;三年自然灾害,多少人被饿死,何况,即使是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挨饿的人在苦苦挣扎着。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浪费粮食,有什么理由不去节约粮食呢?

不浪费一粒粮食

我们要有节约的意识,更要有节约的行动。对于青少年来说,节约粮食的行动就表现在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不攀比,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订餐适量,避免剩餐,减少浪费。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看到浪费现象要勇敢地制止,尽力减少浪费。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不偏食,不挑食。

环保口号

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

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二)食用肉类食物要适量

肉类食物(简称肉类),是人类饮食中最重要的一类。它的原料为各种动物身上可供食用的肉及一些其他组织,经过不同程度及方法的加工,成为不同种类的肉类食物。常见的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以及鸡肉等。肉类食物主要的营养价值是提供蛋白质,同时还提供脂肪及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

肉作为食物,在人们的饮食概念中,享有一种特殊的地位。较之谷类、蔬菜、水果等其他的主要食物,肉类往往被认为是更为高级也更为难得的食物,古代和近代乃至20世纪前半叶尤其如此;而进入20世纪后半叶,肉的消费量在许多领域中,比起过去已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肉类食物中,人类食用最多的是畜肉和禽肉这两种。提供畜肉的家畜主要是猪、牛以及羊;提供禽肉的家禽主要是鸡、鸭以及鹅。一般来说,人类食用畜肉的量远大于禽肉,这应该是由于兽类的体型远大于禽类,故而能产更多的肉的缘故。

肉类营养丰富,味美,人吃后更能耐饥;长期食用,还可以帮助身体变得更为强壮。此外,食用肉类食物,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消化。

但是,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肉类因为含有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亚硝酸盐、杂环胺、多环芳烃化合物、激素、环境毒素等,过多食用会增加多种癌症尤其是肠癌、胃癌、食道癌、胰脏癌、乳腺癌、肺癌病发的风险。

儿童性早熟也与过量食用肉类有关。据报道:天津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每月都要接待不少来治疗性早熟的孩子,这些孩子五六岁就变声或乳房发育,出现生理性月经。家长感到既害怕又不可思议。医学上将男性儿童10岁以前,女性儿童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称为性早熟。有一位母亲找到内分泌科主任,告知她不到6岁的儿子已出现第二性征。这位母亲说平时十分注意,从不给孩子盲目进补,连吃药都很小心。但当医生询问她儿子的日常饮食时,发现这个孩子特别爱吃“炸鸡”,天天不离,究其原因,很可能就出在偏食上!一些家长认为吃肉就有营养,“洋快餐”肉量大、儿童容易接受,长期过量食用,肯定会对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

在“洋快餐”盛行下,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严重“西化”。1988~1998年中国肉食消费量增长了1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达46千克/年,接近发展中国家平均消费量的2倍,超过了韩国和日本,成为亚洲保持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之首。根据2005年初商务部提供的信息:目前中国居民猪肉人均占有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一,达到33千克/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肉类中,牛、羊、禽肉占37%;农村人均消费的肉类中,牛、羊、禽肉占21.5%。

肉类消费的增加似乎标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单纯以肉类消费来评价营养状况却是短视的,因为从生态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过量食肉危及民族生存!众所周知,生产1斤猪肉和禽类需投入5倍和3倍的粮食,一亩地产的草用来养牛,能生产1磅动物蛋白质;而种黄豆可生产17磅优质植物蛋白;吃肉比豆类需要的土地多16倍。家畜养殖业的耗水量是种植蔬菜、谷类用水量的8倍,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不亚于工业污染。因此“95%的食品安全问题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论断,是每个人应当铭记的!2006年5月29日,荷兰国家公共卫生和环境局发布报告指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每年造成13000名荷兰人因患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而死亡;肥胖每年使8000名荷兰人因患心脏病和癌症死亡。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与吸烟一样严重!荷兰大多数严重疾病和死亡病例都是因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使荷兰人平均预期寿命缩短1.2年。而增加鱼、水果、蔬菜的食用量,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量,可以挽救许多生命。”

营养学家宣称:目前,中国人吃肉太多。吃肉都有什么危害呢?除了猪、牛、羊等红肉中脂肪含量过高外,肉类还含有嘌呤碱,这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会生成尿酸。尿酸大量积聚,会破坏肾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引起痛风、骨发育不良等疾病。最新的研究还表明,过量吃肉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使人体对各种疾病难以抵抗。

按照合理的饮食标准,每人每天平均需要动物蛋白44~45克。这些蛋白除了从肉中摄取外,还可以通过牛奶、蛋类等补充。因此,每天最好吃一次肉菜,而且最好在午餐时吃,肉量以100克左右为宜。在早餐或晚餐时补充点鸡蛋和牛奶,就完全可以满足人身体一天对动物蛋白的需要了。

超出正常需求的肉类不仅造成身体和心理的负担,还增加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多吃肉就要养更多的家畜、家禽,耗费更多的资源,饲养场中大量的家畜家禽粪便还污染地下水源。饲养家畜要消耗掉2/3以上的耕地。地球上人为产生的甲烷中,畜牧业占16%。肉类的生产、包装、运输和烹饪所消耗的能量比植物性食物要多很多,其对引发地球温室效应所占人类行为的比重达25%。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猪肉,可节能约0.2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千克。如果全国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过度放牧牛羊还是造成全球荒漠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肉类的消费要节制和适度,不要既给环境造成压力,又给自己的身体造成负担。

环保口号

保护生态环境,造就秀美山川。

人类靠环境生存,环境靠人类保护。

(三)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我国地域辽阔,具有多种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哺乳类动物499种,鸟类1186种,爬行类动物376种,两栖类动物279种,鱼类20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种类的12.5%、13.1%、6.0%、7.0%、12.1%。但现在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如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野马、豚鹿、叶猴、冠麻鸭等10多种珍贵动物已经灭绝或基本绝迹。另外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海南坡鹿、东北虎、华南虎、亚洲象、野骆驼、白鳍豚、朱鹮、黑颈鹤、黄腹角雉、扬子鳄等20多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405种。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的根源是中国的人口问题,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带来的消费需求是十分巨大的。再无限制地捕猎,野生动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据报道,中蒙边界的黄羊等野生动物稍有风吹草动(不过其实草是很少有的了,大部分土地已经成为沙漠戈壁),就往地广人稀的蒙古境内跑。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人与野生动物发生最早的联系只是因生存进行的抵御和狩猎。从此,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侵犯开始了。远古时代的人类以石器、木棒为武器来围猎,我们从教科书的插图上就看到过,多少个人围攻一头野兽,还常会有人员的伤亡。原始社会生产能力极为低下,人们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也是微乎其微。进入封建社会,在狩猎手段上,主要使用冷兵器,远程不过弓箭,猎捕能力有限,猎虎只是武松等勇士的荣耀。那是人们对大自然满怀畏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