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关注明天的阳光
17295600000021

第21章 水危机(3)

第四届世界水论坛于2006年3月在墨西哥城举行,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代表,包括50多位世界各国的水利部长参加了本届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采取地方行动,应对全球挑战”。论坛已经从第二届论坛的主题“世界水展望”和第三届论坛的主题“实施的具体行动和承诺”,发展到如何将地方行动融入世界水利建设,如何将不同机构和组织发出支持的声音转化为实际的地方行动,从而进一步实现所做的承诺,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第四届世界水论坛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所有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和交流,使提出的框架议题得到充分的讨论并提出应当采取的行动,集中商议前三届论坛提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扩大大众媒体的宣传和扩大社会影响。

第五届世界水论坛于2009年3月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行,来自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万名代表,包括90多位部长、63名市长和148位议员出席了论坛。第五届世界水论坛的主题是“跨越水的鸿沟”,强调全球各地区参与水管理或受水影响的各方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和协调,呼吁各国采取措施保证全球人民能够获得饮用水和卫生医疗待遇。各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对策、水资源短缺与提高用水效率、特大自然灾害及其风险管理、灌溉农业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饮水安全与卫生、储水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等热点问题上进行了讨论。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因此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自1996年以来,中国水周的主题分别是: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强化节水;

1997年,水与发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强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001年,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2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3年,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04年,人水和谐;

2005年,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2006年,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2007年,水利发展与和谐社会;

2008年,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2009年,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严重的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某些有害的物质进入水体,超过其自净能力,引起天然水体的物理上、化学上的变化。水源污染主要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种形式。自然污染是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人为污染则是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

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物理性污染物包括悬浮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会引起人体感官不适等。化学性污染物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会引起中毒、细胞突变等。生物性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会引起各种疾病。

一、水污染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的水污染也比较严重,现在已经进入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江河湖库及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总体上呈加重趋势。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七大水系水质与2007年基本持平,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一二三类、四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七大水系污染程度次序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腾湖—松花湖—洱海,其中巢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污染最重。不适合做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工业较发达城镇河段污染突出,城市河段中90%的河段不适合做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另外,一些意外事故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事件,以2005年底的松花江事件最为典型。

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车间发生连续爆炸。在这之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该车间附近的第二松花江(即松花江的上游),造成水质污染。14日10时,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江口水样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随着污染物逐渐向下游移动,这次污染事件的严重后果开始显现。特别是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饮用水多年以来直接取自松花江,为避免污染的江水被市民饮用、造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市政府决定自2005年11月23日起在全市停止供应自来水,这在该市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停水之后,苏家屯断面(哈尔滨市饮用水源取水口上游16千米处)硝基苯浓度24日18时为0.4417毫克/升,超标25倍;19时为0.5177毫克/升,超标29.45倍;25日零时为0.5805毫克/升,超标33.15倍,达到最大值,随后浓度开始下降。在松花江水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之后,该市于11月27日恢复供水。

二、水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是指有可资利用的水资源,但这些水资源由于受到各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不能使用而缺水。水质性缺水不是水量不足,也不是供水工程滞后,而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世界上许多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和北非的一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质性缺水的问题。

我国本属于资源性缺水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重经济、轻环保,众多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被污染状况触目惊心,由此而造成的水质性缺水与本已存在的资源性缺水彼此叠加,使我国缺水状况雪上加霜。

水污染的加剧,使得我国水质性缺水的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严重的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和沿海地区,并已蔓延到南方地区。上海和广州就是两个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它们守着终年波涛滚滚的黄浦江和珠江却不得不到青浦县的淀山湖、宝山区陈行水库或上溯几十千米的上游取水,因为黄浦江和珠江水质严重污染,即便加强自来水工艺处理,出水仍然有令人难以接受的异味。自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又陆续有许多大型的远距离引水或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引碧入连、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引沂入淮、引松入长等等,就其实质而言,大多是由于城市污水污染水源造成水质性缺水所致。

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尽管水量丰富,身在水乡,由于河道水体受污染、冬春枯水期又受咸潮影响,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清洁水源严重不足,已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引起水源不足的因素,除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人口规模庞大需求量大外,一个最不能忽略的原因就是水源的污染。随着珠三角近30年经济上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也随之渐渐侵蚀着这些河流的健康肌体。有水利专家感慨地说,在珠三角流域,几乎已经很难找到一条还没被污染的河流了。珠三角地区的广东省,主要江河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仅为57.6%,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40.2%,大中城市河段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恢复能力不足,部分水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水生生态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水污染影响人类健康

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而每年排放约4000多亿吨污水,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中的80%与水污染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被寄生虫、病毒或其他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据统计,50%儿童的死亡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12亿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每年世界上有2500万名以上的儿童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因沼泽污水传染疟疾每年10亿人,造成270万人死亡,其中非洲儿童约占100万人;全世界因水污染引发的霍乱、痢疾和疟疾等传染病的人数超过500万。

我国的城乡居民也因为饮用受到污染的水而受到很大伤害。根据调查,我国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不合格的约占25%,其中淮河、辽河、海河、黄河、西北诸河近一半水质不合格。华北平原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有35%不合格。我国70%以上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如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有机污染水、血吸虫等,造成农村3.6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饮水中有毒物质含量超标。

水污染导致的地方性疾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罹患者多,受威胁人口更多。如地方性氟中毒病是在高氟环境中,长期摄入超过人体需要量的氟元素而引起的慢性中毒性地方病,以影响骨骼和牙齿等硬组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早期病变为损害发育中的牙釉质发生氟斑牙,继续发展可引起骨骼变化,表现为腰腿疼、关节活动受阻。重者骨骼变形、致残甚而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被化学物质污染的水,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化学物质对饮水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与微生物所造成的污染不同,主要危害是长期接触后造成的有害作用,特别是蓄积性毒物和致癌物质。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会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近年来水中有机污染物引起普遍关注。有机物种类繁多,成千上万,而且每年以上千种增加。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形态稳定,在环境中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才可能降解成为无害的物质,因此其将残留在环境中。这些化合物在被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将会被生物富集于体内,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升高,并通过生物链的作用传递。许多种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具有致突变、致畸变、致癌变作用和毒性,对健康产生潜在危害。相对于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它们对公众的健康危害更大。

此外,水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慢性蓄积,使人吃了这些水产品也产生慢性毒性作用。污染的水还可以通过灌溉农田而污染土壤,使农作物也被污染,导致蔬菜、粮食毒物聚集,从而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四、水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

水被污染了以后,工业生产中会增大对设备的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水污染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产品质量不好的因素之一。为了处理被污染了的水,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据水利部介绍,我国由于缺水和水污染导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2000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