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古人一起吟诵古文
17300800000051

第51章 丰乐亭记(2)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26],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27],且各疏其短[28]。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29],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30]。吾观史鳅[31],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32],故有身后之谏[33]。萧何且死[34],举曹参以自代[35]。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

[1]官仲:名夷吾,字促。春秋初期政治家。由鲍叔牙推荐给齐桓公,被任命为卿,是齐桓公最得力的助手。他在齐国推行一系列新措施,使齐国的力量得到很大的发展。齐威公: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宋人为避宋钦宗赵桓的名讳,改桓为威。他在管仲的辅助下,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多次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2]攘:排斥。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3]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都是齐桓公的宠幸近臣。管仲死后,他们三人共同专权。竖刁,“刁”也作“刀”、“貂”,相传他为了进入齐内宫而自阉。易牙,一作“狄牙”。开方,原卫国公子,后离开卫国,抛弃双亲,事奉齐桓公。[4]薨(hōnɡ):周代诸侯死亡称作“薨”。[5]五公子:指公子武孟、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6]简公:齐简公,前484—前481年在位。[7]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善于知人著称。年少时和管仲友善。在公子纠和齐桓公的争权斗争中,管仲辅佐公子纠,他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要任命他负责管理国内外事务,他谢绝了,并推举管仲。齐桓公听从他的意见,重用管仲,从此齐国逐渐强盛起来。[8]顾:但是。[9]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四凶,指共工、鲧、欢兜和三苗首领。[10]仲尼:孔子的字。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少正卯: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史书记载,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少正卯被杀。[11]非人情: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既然能够做出自阉、杀儿、背亲这种不近人情的事,也就不可能忠于君主,所以希望齐桓公不要亲近他们。[12]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13]絷(zhí):这里是束缚的意思。[14]匹夫:这里指普通人。[15]幸:侥幸。[16]悉:全部。[17]因:顺着,趁着。[18]五伯:即五霸。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曾先后称霸诸侯,史称五霸。威、文:即桓、文。文,指晋文公前636—前628年在位,继齐桓公称霸。[19]灵公:指晋灵公,晋文公之子,前620—前607年在位。[20]孝公:指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公元前642—前633年在位。齐桓公死后,他在宋国的支持下夺得了王位。[21]袭:继承。[22]盟主: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首领。[23]肖:这里是贤明的意思。[24]老年人:原指“年老成德之人”,后指阅历多而办事稳重的人。[25]惑:这里指困惑不解。[26]仲之书:指《管子》。相传为管仲所撰,实际上是后人根据管仲的言行编纂而成的。[27]宾胥无:齐国大夫,齐桓公时贤臣。[28]疏:陈述,列举。[29]逆知:预先测知。[30]诞谩:荒诞无稽。[31]史鳅:字子鱼,也叫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32]蘧(qín)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时贤臣。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大夫,善于奉承,曾深得灵公宠爱。[33]身后之谏:卫灵公不用蘧伯玉而用弥子瑕,史鳅多次进谏,灵公一直不听。史鳅临死前,令其子把自己的尸体放在窗下,以表示死后仍要进谏。灵公来吊丧,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奇怪,史鳅的儿子就跟他说明了原因。灵公醒悟,于是不用弥子瑕而用蘧伯玉。[34]萧何:随汉高祖刘邦起兵,后为汉朝丞相。在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生病时,汉惠帝刘盈前往看望,并问以后谁能继他为相,萧何推荐了曹参。[35]曹参:随刘邦起兵,屡建战功,继萧何为汉丞相。

简析

本文强调“荐贤”对保证国家长期安定强盛的重大作用。作者认为齐国富强是由于鲍叔牙荐举了管仲,而齐国的内乱是由于管仲临终前没有推荐贤人代替自己。所以,治理国家的关键不在于诛杀作乱的人,而在于推举任用贤人。这种荐贤的观点,至今仍有深远意义。

留侯论

〔宋〕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1],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2],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3],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4],其事甚怪[5]。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6]?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7],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8]。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9],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10],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1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12],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13]。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14],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15],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16],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17]。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18]。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19]。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

[1]见辱:被侮辱。[2]卒(cù)然:猝然。[3]挟持:指抱负。[4]圯(yí):桥。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追随刘邦起义前,曾接受黄石公的考验,并被传授了《太公兵法》。[5]其事甚怪:圯上老人对张良说,日后你在谷城山下见到的黄石就是我,所以传说老人是黄石的化身。[6]隐君子:躲避乱世的隐士。[7]鬼物:鬼神的化身。[8]其意不在书:指黄石公点化张良:立意不在表面传授兵书这一举动上。[9]刀锯鼎镬(huò):古代施酷刑的刑具。[10]贲(bēn):孟贲。育:夏育。战国时的著名勇士。[11]逞于一击:指张良收买刺客,当秦始皇出巡至博浪沙时,用铁锥击杀他,副车,没有成功。逞,称心。[12]不能容发:容不下一跟头发,比喻情势危急。[13]不死于盗贼:不愿意跟盗贼拼命。[14]伊尹、太公之谋:指安邦定国的计谋。伊尹,商代贤相。太公,周代贤相。都是开国功臣。[15]荆轲、聂政:战国时著名的刺客。[16]倨傲:傲慢。鲜腆(tiǎn):无礼。折:侮辱。[17]三年而不倦:事见《左传·哀公元年》。[18]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兵力。[19]见于词色:刘邦兵败受困时,韩信要求立他为假齐王,刘邦很生气,张良从旁暗示,才马上改变态度,立韩信为齐王,化解了矛盾。

简析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才智。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自己的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也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