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古人一起吟诵古文
17300800000052

第52章 喜雨亭记

[宋]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1]。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2],以名其书;汉武得鼎[3],以名其年;叔孙胜敌[4],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9],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1],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2],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13],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14];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15]?民曰太守[16],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

[1]志:记。[2]周公:西周初期的政治家。传说周成王曾送给他两株苗合生一穗的谷子,为此,他写下了《嘉禾》。这篇文章今已失传,《尚书》仅存篇名。[3]汉武得鼎:据记载,公元前116年,汉武帝从汾水上得一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鼎,上古炊具,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古代贵族多用作祭祀、宴享等活动时的礼器,因此常被看作是国家、权力的象征。[4]叔孙:这里指叔孙得臣,春秋时鲁国人。他曾率军打败鄋(sōu)瞒国,俘匹敌其国君侨如。于是他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5]扶风:即凤翔府,在今陕西凤翔县。苏轼做过凤翔府签书判官(辅佐行政长官的官职),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到任。[6]雨麦:下麦雨。雨(yù),下雨。龙卷凤将地面的麦子带入空中,可以产生“雨麦”的现象,古代多有这一类的记载,但都被涂上了迷信色彩。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7]占:占卜算卦。有年:指丰收。年,年成,收成。[8]弥月:整月。弥,满。[9]乙卯:记日的干支数,下文“甲子”、“丁卯”同。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是四月初二、四月十一及四月十四日。[10]忭(biàn):高兴,欢乐。[11]属客:指劝客饮酒。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12]荐饥:连年饥荒。荐,通“洊”,屡次,接连。[13]优游:悠闲,闲暇自得的样子。[14]襦(rú):短袄。[15]伊:词头,无义。[16]太守:郡的最高长官。宋时已改郡为州或府,太守也改称“知州”或“知府”,但人们仍常常以“太守”称呼知府。

简析

喜雨亭是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的第二年修造的一座亭子。本文记述了喜雨亭命名的缘由和人民在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关怀百姓疾苦的思想。文章寓议论于风趣的谈话之中,用轻松的笔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以吟咏的形式结尾,展现其多姿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