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趣味科学馆丛书:军事世界大扫描
17301200000017

第17章 世界著名军事人物(1)

世界著名军事人物世界著名军事人物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尤其是“战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其爆发性、破坏性的方式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是“时势造英雄”,古今中外的战争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物。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涌现过无数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战功赫赫的名将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知人善任的统帅。他们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导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战争活剧,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

射石没镞

李广画像李广出身将门,自幼学习祖传射箭之法,加上他身高臂长,具有良好的天赋条件,因而骑射技艺高人一筹。他还养成了一种癖好,即常与人以赌射为戏,就是在地上画出许多宽窄不同的直线,从高处向线的行距内射箭。倘若箭能直立在窄的行距中,就算胜;如果射到宽的行距中或虽射中窄行距而箭未能直立起来,以及射到线外的都算输,输的被罚饮酒。李广一直把这种赌射游戏坚持到老,作为自己习射的一种方法。

由于李广善射,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李广射石的传奇故事。据说,有一次李广出外打猎,遥见莽莽草野中有个东西时隐时现,他疑为猛虎,弯弓搭箭,奋力射去。待天明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但因用力很猛,那只箭头已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去了。后人写诗赞道: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虽然李广一生戎马,勇敢善战,但仕途却并不通达。汉文帝曾感慨地对他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你生在高帝(刘邦)争天下的时代,何愁不做个万户侯呢?”时人也普遍认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李广一生活跃于抗击匈奴的战场。凭他的机智勇敢和娴熟的骑射技术,经常主动出战,袭击匈奴,他行动神速,勇猛无比。“匈奴畏广”,闻名则远遁,轻易不敢同他交战。一次,匈奴大举袭扰上郡,景帝派中贵人(相当于后来的太监)协同李广统兵抵御匈奴。一天,中贵人率数十名骑兵出营,与匈奴三人遭遇。三个匈奴兵搭箭猛射,射伤中贵人,手下的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殆尽。李广闻报,判断说:必是匈奴射雕的猎户!于是,他率骑兵一百余人去追。匈奴三人见汉军来追,丢掉马匹落荒而逃。李广令汉骑闪开,自己趋前搭箭射敌。结果射死匈奴二人,生擒一人。不料,这时又同匈奴几千骑兵遭遇。匈奴军在山上列阵,威胁汉军。李广手下骑兵见状大惊,皆拨马欲逃。李广急忙制止说:“我们远离主力部队,如果惊慌溃逃,匈奴会立即追杀我们。若镇静不动,匈奴就会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交战。”

于是,李广率汉骑继续前进,到距匈奴大军约二里的地方止住,命令汉骑:“全部下马解鞍!”众骑兵不解,问:“敌人又多又近,倘若来攻,怎么办?”李广回答:“敌人原以为我们会畏惧而逃,现都解鞍下马,正是为了稳住敌人。”匈奴见状,果然不敢轻动。一会儿,匈奴中有个骑白马的将领冲下山来,想解救那个被俘的士兵。李广带十余人上马拦击,射杀匈奴来将后又折回原地,解鞍而卧。这样相持到天晚,匈奴难辨虚实,终不敢下山作战。至半夜,匈奴怕汉军伏兵袭击,遂撤兵而去。李广终于率百余汉骑脱离险境,返回营地。

李广有胆有谋,善于近战,凡与敌相遇,非到数十步之内绝不滥发一箭,而且不射则已,射则必中,可谓箭无虚发。由于李广经常轻骑近战,因而也常常被敌围困,作战失利的情况较多,但他每次都能机智应变,转危为安,使匈奴无可奈何。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李广为郎中令。汉武帝派他率骑兵四千左右北平攻击匈奴;另遣博望侯张骞率骑兵万人随后跟进。不料张骞出塞后走了岔道,致使李广孤军无援,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团团围住。敌人十倍于汉军,士兵们惊恐不安。李广为了安定军心,首先派他的孙子李敢率数十骑兵冒死去冲击匈奴军队,回来报告说,匈奴兵好对付,这才使军心稳定下来,列成圆阵进行防守。

张骞

不久,匈奴四面进攻,箭如雨下,汉军寡不敌众,死亡过半,箭也将用尽。李广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他令士兵搭箭不发,自己却首当其冲,用大黄连弩连连射杀敌人裨将数名。匈奴连失裨将,军心动摇,稍撤围兵。夜幕降临,汉军更加惶恐,李广一面抚慰兵士,一面整顿行阵,镇定如初,使军士大受鼓舞。第二天,李广又率残兵与敌死战,一直坚持到张骞的援军赶到,匈奴解围而去。汉军终于摆脱困境。

还有一次,汉武帝派李广率军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击匈奴。因匈奴人多势众,李广兵败被俘。当时李广正患重病,被俘后,匈奴把他卧放在一个绳网上,让两匹马一左一右扯着押回营地。李广佯死静卧,眼睛却偷偷地寻找脱逃机会。走了十几里后,李广发现有个骑着一匹好马的匈奴小孩走到身旁。他见时机已到,猛地腾身而起,跃上小孩的坐骑,夺下弓箭,推下孩子,策马而奔。匈奴兵从惊呆中醒悟,立即发数百骑兵追捕。李广利用那张夺得的弓箭,连连射杀追敌,终于脱身归营。由于李广善于骑射,后来匈奴就誉称李广为“飞将军”,不敢轻易与其作战。

白发请战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人率大军深入漠北,寻求匈奴主力决战。李广虽已年逾花甲,白发苍苍,但壮心不已,请求出征。武帝见他年事已高,初不应允,经李广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于是以其为前卫青像将军,归卫青指挥。行前武帝嘱咐卫青:“李广老,数奇(命运不好),毋令当单于”,不让李广与匈奴单于对敌。卫青出塞后,决定分兵两路,自率主力进攻正面,令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出东道堵截,实行两面夹攻。东道迂回绕远,不能与敌正面交锋,李广极不乐意,就向卫青力争说:“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我愿担任前锋,先同单于决一死战)。卫青想到武帝的告诫,同时也想把与单于作战的机会留给其好友公孙敖,遂坚持不让李广参加正面作战。李广请战不得,心甚不满,但囿于军令,只好领兵东行。李广军出发不久即迷失方向,没能与卫青预期合击单于,失了战机。作战结束,当卫青询问原因,准备上报天子时,李广羞愧已极,说:“广自结发(指年轻时)就与匈奴怍战,大小七十余次。这次有幸跟大将军出战单于,而大将军却命我绕道远行,又迷失方向,这不是天意吗?我今六十多岁,终不能再面对刀笔之吏(指刑狱官)呀!”遂拔剑自刎。一个一生戎马,威震敌胆的老将这样死去,全军上下都为他哀痛哭泣不已。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无论老幼都流下了眼泪。

唐人王维写诗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把李广失败归于天“数”,当然是不正确的。李广虽然艺高胆大,屡建战功,但他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自负其能”;二是治军不严。李广是员老将,但其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远不如卫青、霍去病等青年将领,仅凭个人本领,带领少数骑兵冲锋陷阵;也正因为孤军奋战,没有协同,所以“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其次,李广带兵虽然能与士卒打成一片,所谓“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但是对部队管理不善,要求不严。行军时不按编制序列行动,宿营时则“人人自便”,既不打更,也不点名,“宽缓不苛”。当时有个叫程不识的太守,他带兵正好与李广相反,行军必须严守纪律,宿营坚持“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所以当时许多士兵都愿意投李广,不愿随程不识。其结果是,李广军虽屡创奇迹,也曾多次遭到失败。程不识虽未建立特殊战功,但因戒备森严,高度警惕,敌人不敢进攻,“亦未尝遇害”。因此,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看来,司马光的见解要比王维高明得多。

无论如何,李广仍不失为一代名将。他少壮从军,一生风餐露宿,驰骋沙场,战时身先士卒,平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将士们拥戴。李广虽毕生征战,但“家无余财”,“禄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唐代诗人高适在一首诗中写道:

惟昔李将军,

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

愿效纵横漠。

知识点骑兵

虽然人类学会骑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久,但直到铁器时代,骑兵在战争中仍不普及,相对无论是冲击任务或者作为射击平台,都主要由战车完成。此时马对战争的主要贡献也主要限于牵引战车。中国历史上,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交,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在军队。由于中国骑兵是仿效匈奴人的,所以,最早使用骑兵的应是匈奴人。西方则以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大流士三世为骑兵时代之始。随着火枪的普及和刺刀的出现,由于骑兵的体积较大,容易成为标的,因此骑兵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在现代,许多国家的军队只保留了少量的骑兵,主要用于执行礼仪、巡逻、警戒等任务。

成吉思汗:奠基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从破落子弟到可汗

成吉思汗像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公元1162年生于斡难河畔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但是铁木真出生不久,他的父亲就被塔塔尔部落的人用毒药害死了。所以,铁木真的童年充满坎坷和艰辛。

坎坷的经历和艰辛的生活锻炼了铁木真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性格,培育了他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意志。一个智勇过人、刚毅坚韧的青年冲破了层层压抑,迅速成长起来。于是他开始注意收罗人才,争取人心,并把妻子的嫁妆——黑貂裘献给克烈部落酋长,请其帮助收拢以前离散的亲族和部众。在克烈酋长脱里和札答刺惕部酋长札木合的帮助下,铁木真击败了仇敌篾儿乞部。从此,铁木真威名大震,势力日强,不仅旧日的部属和亲族又返归故主,就连札木合的部属,看到铁木真智勇超群,前途无量,也纷纷率全家、全氏族投奔过来。这样,铁木真终于恢复并超过了他的父亲也速该在世时的家族盛况,成了周围部落一致景仰的英雄。

铁木真28岁时(公元1189年),被邻近氏族的贵族们推举为可汗(部落酋长)。从此,铁木真开始大力整军经武,组织军队,建立行政制度,加强个人权力,为统一蒙古而进行准备。

统一蒙古之战

“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统一蒙古战争的第一仗。作战对象就是札木合。札木合是实力最雄厚的札答刺惕部落的酋长。他见自己的部族纷纷投向铁木真,极为恼怒。于是以其弟被铁木真部下射杀为借口,联合泰赤乌等十一个部落共三万余众,向铁木真发动进攻。铁木真也集中所属全部兵马,分为十三翼,在答阑巴勒主惕(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举行会战。结果铁木真失利,损失惨重。但由于札木合残杀被俘贵族,引起部属不满,他们竟纷纷离开札木合投奔铁木真,反而增强了铁木真的实力。

公元1196年,塔塔儿部落酋长背叛金国。金统治者派丞相完颜襄联合克烈部落酋长脱里共同平叛。铁木真为了趁机扩张势力,同时也为了报杀父之仇,也自告奋勇地参加对塔塔儿的作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斡难河大败塔塔儿部,杀其酋长,缴获大量辎重。作战结束后,金统治者封脱里为王(亦称王汗或王罕),铁木真为“察兀忽鲁”(统率数部之长)。从此铁木真南靠金国、北联王汗,其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统一作战了。

不久,铁木真与王汗军队合兵一处,进攻乃蛮部落。如果说铁木真在以前的作战中还带有浓厚的血亲复仇色彩的话,那么,他与王汗联合起来所进行的战争,则已具备了统一蒙古诸部落的远大战略目的。他已开始懂得依据不同形势,运用不同的战术;已经制定并实行了联合同盟军,利用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这次作战中,铁木真旗开得胜,生擒乃蛮先锋官,继又与其骁将曲薛吾相遇。时夜幕降临,双方约定次日决战。王汗早知曲薛吾骁勇无敌,为了保存实力,当夜改变主意,在营中遍燃篝火迷惑铁木真,自己却悄悄领兵撤往土兀刺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鄂土拉河)。铁木真发现王汗撤走,怕他心怀异志,从侧后袭击,也撤至萨里河。曲薛吾发现王汗撤兵,乘势追袭,杀得王汗丢盔弃甲。王汗一面命儿子率部抵抗追敌,一面派人向铁木真求救,说:“乃蛮不道,掠我人民,太子有四良将,能假我以雪耻乎?”铁木真本来对王汗私自撤兵非常愤恨,但此刻见其被敌追袭觉得应该尽弃前嫌,解救王汗,以维持两军联盟,共同对敌。遂毅然派遣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四员虎将前往救援。这时,曲薛吾已大败王汗军。铁木真的四员大将赶到,勇猛反攻,大败曲薛吾。战后,铁木真将缴获的战利品全部送给王汗。他这种无私无畏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不仅使王汗深为感愧,也受到许多部落族众的敬仰,纷纷慕名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