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
17305300000037

第37章 触手非六即是八

珊瑚的种类相当多,有6500多种。人们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是触手和隔膜为8个或8的倍数,称八放珊瑚。如紫红的笙珊瑚,蓝色的苍珊瑚,灌木林似的海柏、海鸡冠、海鳃,及珍贵的红珊瑚都是。柳珊瑚也是八放珊瑚,它们有的像扇,有的似牧羊鞭,或如落地灯,或似干木枯枝。另一类其触手和隔膜由里往外数,按6的倍数增加,称六放珊瑚,如石芝等。

珊瑚虫多营群体生活,成千上万个珊瑚虫生活在一起

珊瑚虫多营群体生活。成千上万个珊瑚虫生活在一起,靠石灰质骨骼彼此相连,多呈筒状,直径从几毫米到2厘米。它们的隔膜被一种小肠道系统连在一起,可以说它们有多张嘴,只一个共同的“胃”。黄昏来临,珊瑚虫的肉体部分从骨质壳内伸出来,张开触手,像一朵朵怒放的花朵,猎取可口的美味。石珊瑚虫的骨骼是其外胚层的生骨细胞形成的。它首先从海水中吸收钙,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然后释放出结晶,渐长成骨骼,犹如作茧自缚,将身体紧固其内。这对它很有好处,可使它免受海浪的冲击。这些珊瑚骨片愈合成各种形状,像针、像管等。珊瑚虫死亡后其遗骨就成为珊瑚,其上又会长新珊瑚虫。所以新一代的珊瑚虫总是在先辈的坟墓上建造自己的巢穴,并像金字塔一样,一代一代步步向上增高。有些珊瑚虫体内根本没有骨骼,死后当然一无所留。真正参与造礁的只有八放珊瑚中的笙珊瑚、苍珊瑚及六放珊瑚中的多数石珊瑚,总计不过600多种。石珊瑚群体外形宛如人脑,大者如干草垛,小的似小孩的拳头。

珊瑚喜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水温13℃~36℃,盐度为24~40,透明度高的浅海水域。由于造礁珊瑚软体内还共生一种微小的藻类——虫黄藻或叫动物黄藻,这种藻同样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只分布于水深不足70~80米的水域。非造礁珊瑚体内无虫黄藻共生,其分布区域则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南北可到两极,深可达6000多米深。虫黄藻与珊瑚互惠互利,前者向后者提供光合作用的产物——氧和碳水化合物,加速珊瑚的生长。反过来珊瑚代谢中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中的氮、磷等,又为虫黄藻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若这种共生链遭到破坏,二者将无法生存下去。

珊瑚积沙成丘珊瑚礁

造礁珊瑚的生长速度并不快。块状种类年增长不过数厘米,板状者年增长4~5厘米,枝状者年增长10厘米以上。珊瑚群体能像树上长芽一样在边缘上长出芽体,每个芽体就变成新的珊瑚虫。这样,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几世同堂,使珊瑚不断扩大,群体之间不断重新聚合,且不断增高加宽,常言道积沙成丘,无数小珊瑚体就逐渐形成巨大的珊瑚礁。

珊瑚礁

珊瑚礁的形成并非全是珊瑚虫的功劳,还有许多生物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珊瑚藻分泌的钙质鞘和珊瑚的骨骼很相似,能紧紧附在岩石表面。多孔螅也能分泌碳酸钙形成骨骼,和石珊瑚长在一起。海绵中有些种类亦有钙质、硅质或角质骨骼,亦有造礁作用。

珊瑚礁有大有小,离海岸有远有近,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岸礁。它沿海岸或岛屿周围延伸,像一条彩裙,又像一道坚实的屏障,保护着海岸免受海浪的冲击,有人又叫它裙礁。红海沿岸的岸礁有2700多千米长。第二类是堡礁。它与海岸隔海相望,其间隔有几十米深的礁湖,大致与海岸平行延伸。如,世界著名的是澳大利亚大堡礁。第三类叫环礁,它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环形,如岛屿下沉,周围的珊瑚礁就是环礁。全世界有330多个环礁,最大的如马绍尔群岛上的夸贾林环礁,面积在1800平方千米以上。

未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称作暗礁,也被称作航海者的坟墓。因为稍有不慎,船就容易触礁沉没。由于珊瑚虫还能进行有性繁殖,受精卵在消化腔中发育成浮浪幼虫,由口部排出随水漂流,不断扩大其分布范围,所以静卧海底的沉船用不了多久也会长满珊瑚。

埃及金字塔被诗人昂蒂伯特于公元前200年称作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最高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也不过高1466米,与太平洋上的任何一个环礁都无法相比。大堡礁和珊瑚海被国际环境保护、教育、潜水、考古及博物组织于1989年9月评为世界水域七大奇观之一。它的确当之无愧。澳大利亚东北海域的大堡礁,南北长达2000千米,东西宽65千米,低潮时露出水面的面积有8万多平方千米,储存的礁石可以建造800万座金字塔。这些礁石是一个个小珊瑚虫建造而成,所以珊瑚礁的历史都比较悠久,长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百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