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
17305300000041

第41章 混沌七窍俱未形的水母

水母亦称海蜇,与海葵同属腔肠动物,但与珊瑚似有天壤之别。水母全身柔软,没有坚硬的骨骼,整个身体分上下两部,上部是圆形伞部,样子很像帽子和蘑菇,下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在海水中,水母像是一团团半透明的胶状体,似成形又未成形,时起时落,随波荡漾。宋代沈与求诗称:“复如缁笠绝雨缨,混沌七窍俱未形。块然背负群虾行,嗟其巧以怪自呈。”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一书中也有记载:“东海有物,状如凝血,纵广数尺周围,无头,无眼,无内脏,众虾附之,随其东西。人煮食之。”大型水母伞部直径可达1米。沙蛰伞部直径达16米,重175千克。面蛰略小,伞部直径约40厘米。水母伞部呈青蓝色或暗红色或暗褐色。

水母

水母伞部内面有一层强有力的环状肌肉,它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展,就会把水从伞部下排出又吸入,靠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收缩时向上浮起,舒展时就下沉,上上下下,就像火箭一样。它也能轻快地漂游着,当然速度不快,每秒移动7厘米左右。

长短不一的触手或腕是它的捕食工具,也是它自卫和进攻的武器。北方冷水域的霞水母,触手伸展开可达30多米。箱水母60多条3米多长的带状触手上密布许多刺细胞,刺细胞内有毒刺和内装毒液的囊,一遇到鱼虾等猎物或受到刺激,便将致命的毒刺刺入猎物,将毒液注入使其中毒而死,再将其送入口中。

尽管水母如此危险,但有些刚孵出的小鱼和小虾等小动物,却喜欢聚拢到水母的伞下寻求保护,当然是以不被水母的触手捕到为限。元代谢宗可《海蜇》诗写道:“层涛拥沫缀虾行,水母含秋孕地灵。海秋冻凝红玉脆,天风寒结紫云腥。霞衣褪色冰延滑,橘缕烹香酒力醒。应是楚江萍实老,忽随潮信落沧溟。”

水母的生活史比较简单。以海月水母为代表来看,水母体是其生活周期中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生活阶段,直径有10~20厘米,常在沿岸水域聚成大群。这种水母是雌雄异体。雌性在口腕部孵卵,一直到它发育成自由游动的浮浪幼虫阶段。浮浪幼虫经短期自由游动后,就固着在一个坚硬的地基上发展到水螅虫阶段称作螅状幼体,此时它捕食浮游动物。然后进入横裂过程,整个身体分裂成一个个小的水母体,就像仰放在地上的一摞帽子。此时的水螅虫就称横裂体。以后,这些无性生殖的小水母被释放出去,游向四面八方,成熟以后再一次重复这一过程。

丝带水母

箱形水母

水母的身体柔软脆弱,不堪一击,似难以长久维系。但它有两个卓绝的本领保护自己长盛不衰。一是以上述的剧毒触手作武器,使其不会被其他动物所消灭;另一个是它有特殊的耳朵,能听到风浪引起的次声波。使它在风浪到来之前就悄然隐于水下,不会被海浪击碎。人耳能感受到的声波频率是20~20000赫兹,而00001~20赫兹的声波为次声波,它在海里传播很远,甚至能绕地球几圈,而且速度很快。强风与巨浪摩擦就会产生8~13赫兹的次声波。远处的风暴来到之前,水母能提前探测到,尽早逃之夭夭。所以经常会见到,一夜间水母大量拥来,绵延数里的海面上几乎是一片洁白,夜间还闪烁着磷光,非常壮观,而在暴风到来之前,又飘然无踪。渔民也常依水母的行踪判断天气的变化。有人仿水母结构设计了“水母耳”,可提前15个小时作出风暴预报。

海蜇的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123%,脂肪01%,糖类4%,还含有很多铁、钙、磷和大量维生素。其伞部可加工成海蜇皮,腕部可加工成海蚕头,无论煮、腌、凉拌、炸食均可;还可入药,有消积、化痰、除湿、祛风之效,也可治头风、白带等病。海蜇资源丰富,我国加工后年产量约为1~6万吨。

水母似花非花的海葵

海葵属腔肠动物,圆柱状的身躯靠底部强有力的吸盘牢牢地吸在海底的岩石、淤泥上,甚至吸附在贝与蟹的外壳上,即使海浪冲击,也不会把它们冲掉。它们有大有小,小者如米粒,海葵高仅005厘米,直径02厘米。稍大者如手指,再大者如碗口,更大者体高达30厘米,口盘直径达60多厘米。热带海洋的大海葵,口盘直径有1米多,身躯上端是它的圆盘状的口,口周围长满柔软的触手,触手有各种奇异的色彩,状如卷包花心,或似金丝下垂,或呈放射状向周围伸展着,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有的种触手只有一圈,有的种触手排成数圈,由内层往外按六的倍数增加,多者达200余条。触手在水中不停地摇摆,犹如风中摇曳的花瓣。许多缺乏经验的小鱼、小虫、小虾常漫不经心地游过来,好奇地探查这不知名的花朵,却突然被快速收缩的触手所擒获,还未来得及作出反应,就被触手里的刺细胞杀死,成了海葵的果腹之物。在受到巨浪等强烈刺激时,触手会收缩起来,使整个海葵收拢成球形,看起来像一块石头,或缩进海底的泥沙中。海葵呈现的鲜艳色彩,是海葵组织中共生有单细胞藻类的缘故。它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能被海葵利用。除捕捉小鱼小虾外,单细胞藻类也是海葵的基本食物之一。

世界各海洋都有海葵,它们一般生活于浅海中,但在万米深处也能见其踪迹。有些种营附着生活,也有些种浮于水面,随波逐流。营附着生活的海葵也并非不能运动,它们特殊的活动方式之一是翻筋斗,即以触手代足,交替打转,慢慢向前移动。

多数海葵喜独居,个体相遇时也常会发生冲突甚至厮杀。二者常是触手接触后都立即缩回去。若二者属同一无性生殖系的成员,就逐渐伸展触手,像朋友握手相互搭在一起,再无敌对反应。若属不同繁殖系的成员,触手一接触就缩回,再接触再缩回,然后彼此剑拔弩张,多数海葵喜独居展开一场厮杀。先是口盘基部的特殊武器即边缘结节(瘤)胀大,内部充水,变成锥形,继而体部环肌收缩,使身体变高,然后将整个身体向对方压去,在压倒对方的一刹那,立即将延长的结节朝对方刺去,结节顶端有大的有毒的刺胞,若刺到对方会立即射出毒液。双方总是你来我往,以牙还牙。几分钟后弱者也常主动撤退,脱离接触。若无隐身之所,它会使身体浮起来,任海水把自己冲走。若无任何退路,就会不停地遭受攻击,时间一长,也难免一死。它们争斗的主要目的是争夺生存空间。有的海葵如直径有15厘米的连珠状大海葵,能捕食海星。据观察,当猎物接近时,它突然用触手拥抱猎物,并同时向其射出数百到数千个刺胞,很快将其杀死。和海星等大的其他猎物,海葵也能很快将其置于死地。

海葵有美丽而饱含杀机的触手

海葵那美丽而饱含杀机的触手虽然厉害,但却以少有的宽容大度,允许一种6~10厘米长的小鱼自由出入并栖身其触手之间,这种鱼就叫双锯鱼,也称小丑鱼。其实双锯鱼并不丑,橙黄色的身体上有两道宽宽的白色条纹,娇弱、美丽而温顺,缺少有力的御敌本领。它们有的独身栖于一只海葵中,有的是一个家族共栖其中,以海葵为基地,在周围觅食,一遇险情就立即躲进海葵触手间寻求保护。它们这种关系属共生关系,海葵保护了双锯鱼,双锯鱼为海葵引来食物,互惠互利,各得其所。除双锯鱼外,与海葵共生的鱼还有十几种。

海葵

双锯鱼并非生来就不怕海葵触手的毒刺,而是要经历一个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可长可短,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因鱼和海葵的种类不同而异。鱼先用尾巴或腹面的一部分去碰海葵的触手,被刺一下就快速离开,然后再回来,将其身体越来越多的部分和触手接触,直到能全身没入触手丛中而无任何影响。双锯鱼是如何获得对海葵的免疫力的,有很多理论进行解释。一种理论认为在双锯鱼和海葵的最初接触中,鱼的体外黏膜发生了质变,这种变化提高了海葵刺胞发射的阈值,所以它们接触中就不会引起海葵毒刺的发射。另一种理论认为在最初的接触中,鱼身上逐渐沾满海葵的黏液,使海葵分辨不出哪是小鱼,哪是它自己,所以就不放毒。有人实验,把双锯鱼身上的黏液全部擦洗干净,再放回去,双锯鱼就失去了对海葵的免疫力。

除双锯鱼外,和海葵共生的还有小虾、寄居蟹等其他动物。每个海葵通常共生着5~7只小虾,多者可达几十只。共生的寄居蟹一般是雌雄一对,且双双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准其他蟹侵入,如有借宿者会引起一场殊死搏斗。这些动物受着海葵的保护,它们也奋力保护着海葵。据科学家实验,如果把双锯鱼等海葵的共生者全部取走,海葵的活动就大大降低,有些就索性停止活动。不久,蝴蝶鱼就会纷纷游来用尖细的长嘴吞食海葵,用不了多长时间,它们就会把能找到的海葵消灭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