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17

第17章 写写叔父

写一写叔父,这是我几年前就有的愿望。

一九九三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叔父的剧本集,名为《凤凰泉》,其中收录了叔父含辛茹苦、历经数载创作的五部各类剧作。据说此书为全区第一部个人剧作集,因而文坛瞩目,并使叔父的名字不胫而走。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不久,又闻根据他的剧本《三姊妹》拍摄的同名电视艺术片获了全国奖,并引起一定反响。作为晚辈,自豪兴奋之余增加了别样亲近的敬佩和荣耀。

其实,这些作品只是他剧作中的一小部分。十年前,当叔父还在乡下文化站工作时,就已经开始有剧作面世。为了完善,为了适合舞台演出,叔父曾将自己写成的剧本打印成册后在各村的社火班里试排,还因为体会剧情的需要自己也常常粉墨登场。叔父有一秦腔剧本,是根据前人《五女兴唐传》改编过来的。记得演出这部戏时,叔父特意邀请了我的四爷——一位旧学底子很深的晚清秀才到场观看。他让四爷坐在戏场当中边看边谈论,自己则站在旁边将所获得的建议一一记在本子上,之后又据此加工修改。

据我所知,叔父的一些重要剧作还是他在西吉一个名叫下堡的乡里挂职工作时写出来的。他借了一间简陋的民房,一桌一椅,一盘土炕,除此之外便是摊在桌前的一大堆稿纸。叔父不喝酒,不嗜烟,身心疲困时便走出屋子散步,或站在有一棵老柳树的院中借朗朗日光望一望远山。寒暑易节,春秋几度,叔父的案头终于摆上了厚厚几沓抄写得密密麻麻的手稿。他的剧本,得到了中国剧协老前辈的赏识和肯定,并在获奖和搬上舞台后产生了一定影响。至此,叔父用心血浇灌的艺术之树终于开出了灼灼之花。

叔父的作品,除了剧本之外还有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数十万字,以及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的新闻作品数百篇。由于是宣传工作者,他的足迹踏遍了西吉的山山水水,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并为之做过贡献的人,大多在叔父的笔下有过记录并一度辉煌。

不久前,我读到了叔父发表在区内杂志《共产党人》上的一篇题为《我属牛》的文章。这篇文章质朴,平实,以一种自白的方式作了一番诚恳的交代和自我剖析。匆忙的人或许没大注意到,但就因为此文,我才对叔父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理解。他属牛,并自比为牛,这是一种带有很强革命性的回忆和自勉,作为晚辈,我在读他的经历的同时却读出了一丝蕴含在其中的淡淡的苦涩和喜悦。

的确,叔父是很忙的。

白天办公室里繁忙的事已使他筋疲力尽,晚上刚撂下饭碗就一头扎在书案前。柔和的灯光照过来,照着叔父,叔父的眼前展现着一座童话中迷人的天国花园。这时候,除了细如蚊蝇的沙沙写字声,便是叔父偶尔一下一下的轻轻咳嗽声。过不了多久,便可以从报刊上见到叔父的那些朴实无华的文章。

行文至此,我不觉想起了自己身后那串歪歪扭扭的脚印。我给刊物寄出的第一篇稿件,就是经叔父修改并殷切鼓励的结果。回想起来,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叔父折叠稿件书写信封时的情景。时隔多年,当我用这些平淡的文字试图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时,我才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幼稚和浅薄。叔父的喜怒哀乐,叔父半生的书案生涯,不是我这支拙笔三言两句就能涵盖得了的。我只有在夜深人静,在遥想叔父窗前那缕灯光时,给自己增一些勇力,添一些锐气,在未来长长的日子里,走好属于自己的路。

遥祝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