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29

第29章 格言与条幅

格言经过古人或今人深思熟虑地运作后,往往抓住了人们意识形态中很本质的东西,因而不胫而走甚或千古流传。它的点石成金的作用,常常使身处逆境的人茅塞顿开,眼前为之一亮。于是格言便被许多支笔龙飞凤舞地书写成条幅悬挂于书房或者客厅之间,以示警醒。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已成格言。我很小见到这句话时,是在别人家的上房墙壁上,用宣纸书写,并被讲究地裱糊且悬挂着的。当时出于一种新鲜感,或者是纯粹出于一种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吧,我便信笔涂鸦,用白纸也胡乱地写了一幅挂在自己的床前,以渲染气氛。后来明白了它的意思,才渐渐感到浅薄起来。“淡泊”和“宁静”,那其实是两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并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得到的。

我们那里,民风淳朴,人情淳厚,格言的流传是具有良好的氛围和肥沃的土壤的。由于有了诸多琅琅上口的“格言”,因而人就变得激越好胜,甚或固执己见,只要是自己认定了的信条,那是任谁也不可能轻易就改变得了的。

有这样一句古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也成为一句格言。在这句格言中,“坦荡”和“戚戚”作为两种为人处事的态度,被格言家生动地描绘为做人的两极,并由此界定出了两类不同的人:君子和小人。

怎样做君子呢?这里面就有了态度问题,即,只能“坦荡”,不能“戚戚”。如果用描绘的手法为之绘像,那么“君子”和“小人”就会明白无误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会毫不含糊地以手点之:这是君子,那是小人。

君子和小人之间,那是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非常自信地站在讲台上为人说教,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我常常指点着我的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和“那样”的关系,其实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关系。

但我也同时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坦荡忠厚遭人贬抑,奸猾狡诈步步高升。在名利和其他思想的驱动下,一个小孩子都能辨明的是非,片刻之间却让满腹经纶的智者也莫衷一是了。

心便在“君子”和“小人”之间飘摇不定。

灵魂便在“坦荡”和“戚戚”之间游来荡去。

以后,每每去别人家做客,看见别人家墙壁上赫然悬挂着的大字条幅时,便常常生发一些小小感慨。作为一种质朴的思想,现在,格言已多多少少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