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46

第46章 在“沙棘园”里挑刺

杂文贵杂,说的是它的题材也说的是手法。读鲁迅先生的《立论》,一个严肃的话题,一个有着深层内含的话题,他却只讲了一个财主给儿子过满月的故事,而读者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的东西,远比在一通长篇大论中领悟到的东西多得多。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中的“骂”,不是泼妇骂街,更不是污言秽语,而多半是含着某种机智和幽默的成分在里面。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这其实是一句讲杂文艺术的话。

最怕的是坐而谈“禅”,次怕的是板着面孔讲“道理”。用古人的故事教育今人,用外国的事实来警醒当局,是一种传统且无可厚非的思维,但在当今,却总使人容易产生“给小学生上德育课”的感觉。

写杂文,不但有胆,还要有识,这两个字的结合其实是对杂文作者素质的一种界定。鲁迅先生当年就是用杂文作为“投枪”和“匕首”的,“三家村”更是为人称道的铁骨楷模。雾中看花,或是隔靴搔痒,都不如来一篇风花雪月的“奶油蛋糕”更有味,更让人神情愉悦。

编一篇杂文,起一番感慨;与杂文作者交谈,心情更是变得复杂。前不久,闲聊中与一位写作多年却突然停笔的前辈提及此事。前辈说:原来写得多,可写了就写了,人家不管。前辈说的是社会上存在的诸多丑恶和腐败现象。的确,这也是件令人痛心且无可奈何的事情。

根据他的话,作者可以写一篇杂文,而我们则完全可以凭借想象完成一幅题为《脸皮真厚》的漫画。

在“沙棘园”中挑刺,处处是刺,但我们也常常能够闻到那一缕来自山地的淡淡小花的清香。

春华秋实。自“沙棘园”栏目开办以来,承蒙区内外新老作者的关照,它已在众多读者心中激起了一些回声。正值“宁夏杂文学会1995年年会”在固原召开之际,我们将谢意与祝愿一并奉上。

愿我们共同携手,再度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