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45

第45章 期待一种高潮的到来

近几年,随着报纸业的兴旺发达,杂文创作呈现繁荣发展之势。杂文作为一种短小精悍并以针砭时弊为主要职责的文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既像一道现蒸现卖的快餐,又兼具经久耐读的韵致。可以说,杂文创作在目前取得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

随着宁夏杂文界一年一度的征文评奖活动,杂文作者闻风而动,在各自所在的地方报刊上展开了一场无形的竞技。在固原地区,《固原日报》副刊的“沙棘园”栏目,可以说是本地杂文作者的一块风水宝地。围绕着这块宝地形成的作者队伍业已在宁夏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并逐步走出区外。

固原地区一九九六年度的杂文创作,一如既往地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作者。朱世忠的《头儿都要练嗓子》和《诗人也曾……》均属本年度杂文上品,前者以调侃的语气对目前官场的腐败进行了辛辣讽刺,后者就近几年诗坛上的奇怪现象做了细致剖析,笔法圆润,语言幽默,字里行间充满激情,也表现出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感悟。相对而言,韩满堂的杂文显得老道而且正统。他的目光始终如一地对准“腐败现象”,一次又一次进行无情地开火。他的杂文从内容到语言均朴拙厚道,枝不旁出,这也许是他近几年连连得奖的原因。另外,魏凯和刘宏章的杂文也颇有气势,尽管他们在本年度征文中未交出作品,但他们以往泼辣的文风和刻意求精的劲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上述四位作者属本地专事杂文写作者中扬蹄奋飞的“黑马”。

在固原地区,近几年文学创作在区内外已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一些主要作者的加入又给杂文写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小说作者李方的《学校一周志》构思新颖,笔法自如,他在文中陈述的奇怪现象其实是对小学教育中不正常现状的大胆抨击。诗歌作者王怀凌一反往日的温情脉脉,近来也写出了一些味道十足的杂文作品。他的《戏说官丐》和《都是皇亲国戚》,行文轻巧而活泼,仿佛一股清凉之风轻轻拂过纸面,但其中所含的意蕴却是令人感到深重的。此外,牛川的《拿孔子“开涮”》立意高远,境界不俗,他敢于面对两千多年前的大知识分子孔子“开涮”,实出无奈。他的杂文其实触到了中国文化中一些“根性”的东西。

在本地杂文创作中,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作者左侧统,他的散文创作在宁夏文坛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瞩目,而其杂文作品也无可更改地承袭了他散文创作的基因。他的杂文,往往从思想和哲学的高度剖析社会人生,其风格酷似他的散记随笔,沉雄浑厚,感悟迭出,充满对人类文明、生存状态以及精神支柱深切的哲思和关怀。

另外,张嵩、周亮、罗致平、郭兆虎、谢峰等作者均针对现实社会写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

综观一九九六年固原地区杂文创作,可谓有喜又有忧。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作者们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民众生活,写出了一些敢为人民鼓与呼的好作品,个别篇章甚至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和社会效应,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不足和缺憾。从根本上说,我们仍然缺乏一支专门致力于杂文创作的高素质队伍,缺少文化底蕴,知识面窄,内容与形式单调,视野不够开阔和创作不够勤奋依然是摆在作者们面前的一道道难题。迄今为止,除《固原日报》出过的一本作品合集《我与西海固》外,甚至没有一本个人专著或收有杂文作品的集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遗憾。

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多感多思,奉献精品,这应该是杂文作者对时代和人民的回报。经过一番努力,相信我们会看到一个即将到来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