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73

第73章 潇洒自如写人生

九月初的一天,我因为采访另一位老书法家而遇到了万第魁老人。万第魁也是我计划采访中的一位。于是我在自报了姓名之后就走进了他的家。万老系四川自贡人,七十五岁高龄,精神矍铄。他一九六茵年在西南政法学院毕业后自愿支宁来固原,在当时的三营中学教政治与俄语。据我所知,像万先生这样在五六十年代支宁来固的外地人还有不少,他们大多年逾古稀,儿孙满堂,除那一口顽固的外地口音外,生活习性及做派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固原人。他们在固原生活,在固原工作,也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和作为一个外地人的酸甜苦辣留在了固原。从他们身上,我们会看到那时固原的缩影和这个地方在不知不觉中的变迁,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对固原文化格局的潜移默化。

谈到固原,万老先生含笑少语,而他的老伴杨琼英(也是四川人)则喋喋不休,激动不已。她向我们演讲一般叙述了他们夫妻在固原的四十余年,也谈到了许多往昔生活中的人和事。看得出来,她对固原有埋怨、误解,也有着绵绵不尽的怀想与情谊。

根据老伴的叙述,我已在心里大致地勾勒出了万第魁老人在固原四十余年的生活轨迹:一九六茵年支宁来固,先教书,后与老伴一同调至银行当业务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曾因“历史问题”受牵连,一度被下放到彭阳新集修水库、干农活。后来经澄清事实才得以重返岗位,直至一九八九年退休。按杨琼英老人的说法,万第魁一生为人正直、清白,从未因一己之私而舍弃公家利益,他们的四个儿子连一个都未被安排到金融系统便是一个佐证。

谈到书法,万第魁老人也是淡淡一笑,他说他之所以喜欢涂涂写写,纯粹是幼年受父兄影响所致。他的家庭原来是个书香门第,祖上多有读书人,到他这一辈自认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上学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工作后常给单位写标语或办板报,一九七茵年曾以“六盘山山秀,三关水水清”的自撰行书获自治区级书法二等奖。早年追随胡公石学字,后习于右任标准草书,风格潇洒,隽秀飘逸,深得固原老一辈书法家好评。他本人系自治区书协会员,区人行书协副主席。

对于书理的理解,万第魁自与别人不同,他觉得书法是个人心灵的外露,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手段,故他至今从未用自己的字换过一分钱。他还讲了许多自己如何拒绝别人因得到他的字而赠钱赠物的事例。

在万老的家中,我见到了一套精美的白瓷茶具,茶壶上刻“蜡炬春蚕,鹤发童颜”数字,旁边落款为“癸亥初春智英赠”。万老说某年他的书法作品在银川展出,有一位石嘴山市的书法爱好者观展后来信索字,他精心书写一联寄赠,没想到这位热心人为感谢他的诚心,特意烧制了这套茶具,不远千里托人捎来,使他至今还在内心深处感念不已。

在万老的家中,我还看到了一幅他写给夫人杨琼英的古体诗的条幅,字写得随意不拘,装裱也非常简单,但诗中的内容却不得不让人读上一读:

日行千里不出门,

祖孙九担一手擎,

忠贞敬业脱群俗,

古稀犹健玉冰心。

从这一条幅中,可以想象二位老人离开故土后在异乡相濡以沫的四十余年,也可以想象他们相敬如宾的家庭生活,可以说,这是一对情趣高雅、爱心不泯的古稀老人。

采访结束时,万弟魁老人悄悄对我说,我这个人性格内向,不喜欢张扬,对名利之类更是不闻不问,我的书法和我的为人一样,可以列入无为行中。

这是否就是对待书法艺术的一种良好心态或者某种秘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