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84

第84章 摄影老人

认识杨立衡老人自然是从他的摄影作品开始的,那时我还在学校念书,偶尔读老家的《固原日报》和《六盘山》,在品味其中文章之余,常能见到署名“杨立衡”的照片赫然登在这些报纸或杂志的封面上。暗想这必是个威猛高大的人。后来一见却小吃一惊,矮小,慈祥,头戴礼帽,身挎相机,纯粹是一个“很民间”的古稀老人,觉得那些浪漫而气势不凡的照片出自他手真是个意外。

因为在固原日报工作的原因,与他的交往渐渐多起来。比如遇到节日,或报社重大庆典时,必然要请一些退居二线的元老们出来“说话”,或写文章,或座谈,每次电话邀约他时,他总是慨然应允,丝毫没有前任副总编的架子或“领导的脾气”。他总是笑眯眯的,说这说那,像个顽童,并且时不时还用“原先的笑料”跟现在的小报人们开一开玩笑。一些原来跟他共事的老领导说,老杨这人,人好,相照的好,还是个欢人(热闹的人),一群儿女没有一个不争气的。语气之中满含了尊敬与羡慕。

其实,让我真正认识老杨、了解老杨的还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二茵茵茵年春季,正值老杨七十寿诞,我和许多同事作为朋友被邀参加了这个聚会。那天的聚会可真是热闹而又感人,被邀请的人们中除了原先的同事、同行外,还有许多前任和现任的领导们,无论是谁,当时的祝词和对其艺术的评价都是真诚而满含崇敬的。小小的聚会,竟聚纳了那么多发自肺腑的赞美与回忆,这不得不让人慨叹。后来,我就听到了许多关于他因拍照而不惜冒险、不惜流血流汗的故事。

故事之一:某年某月,老杨要拍六盘日出,他先联系好六盘山气象站,然后就去隆德县招待所住下。他每天早晨四点就起床到山顶上去等,无奈天阴雾大,一时难以等到,就这样一直等了一个星期也没等到。第七天,他刚坐车回固原,气象站的同志打来电话说第二天可能会有,他二话没说又坐车返回。在六盘山,即使六月天气也要穿棉衣的,而当时是九月份,又是天不亮就到山顶。陪同他的人笑着回忆说,“当时冻得老杨鼻涕吊了这么长”,边说边在胸前比画。这就是《六盘晨曲》,一副表现六盘山云海日出壮观景象的摄影作品。

故事二:某年某月,老杨去西吉沙沟为一女赤脚医生拍照,吉普车至一山陡路窄处,陪同的人说,路太远,也难走,算了吧。但老杨执意要见女赤脚医生。就这样,吉普车在慢行中不慎翻下路边的一眼菜窖,车上所有的人都被扣在窖底下。而老杨起来后最终见到了那个女赤脚医生并给她拍了照。讲述的人谈到此事时,事过多年犹惊惧满面。

故事三:某年某月某日早上六点,老杨上街时看见固原城西一道彩虹,五彩缤纷,壮观异常,他急忙回家拿了相机,不顾腰腿不便独自一人爬上楼顶,待彩虹消失时,老杨只拍了三张,而脚下楼梯的湿滑连年轻人都是畏惧三分的啊……

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在那次聚会上,老杨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想什么时候我一定要为老杨写一点文字,以表达我对一位摄影老人所产生的由衷敬意。

后来我就接触到了他的老伴和他的子女。老伴名邓玉珍,一位典型的职业女性,她在七十余年的人生道路上为老杨养育了五子一女,很有些宋朝佘太君的治家风范。谈到老杨,她平淡的语气中仍是无怨无悔。而几个儿子却对父亲的不大顾家颇有微词,说了许多幼年受苦受穷的话,最后都有些口诛笔伐的味道了。但他们最后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执著与百折不回,他们才有了榜样,才有了后来对摄影艺术的偏爱和喜好。如今,他们都在法院、银行、林业、报社等部门工作,同时,几乎每人都兼任着他们那个单位的摄影干事。

三子民武与我同事数年,可算是子承父业。他现在固原日报社当摄影记者,后来调到宁夏日报社工作,获奖证书挣了几大摞,也可以说是小有名气了。说起父亲,民武满含深情,他说没有父亲就没有他的今天。他还告诉了我许多他父亲在教育子女追求摄影艺术方面诲人不倦的故事。

老杨还有许许多多的“治家方略”。在他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总是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谐与温馨。我常常听到他的街坊邻居们议论,说老杨那人,不知道用什么法子,教育出来的子女,包括外姓的媳妇和女婿,没有一个不明事理和不懂黑白艺术的。老杨不嗜酒,不吸烟,也不无所事事地到大街上下棋或聊天。他现在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经营自己设在政府街上的“彩扩部”。提起这个“利享照相彩扩部”,老杨的话题就多了起来,他会像一个饶舌的老太婆一样告诉你许多创办它的意义与好处来,如怎么培养业余摄影爱好者,怎么传授自己大半生积累的经验与技艺,而与此同时又会给社会解决多少待业青年下岗职工等等。总之,在老杨的意识深处,此生所作所为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摄影了。

二茵茵二年五月,恰值固原撤地设市之际,老杨与儿子民武在固原博物馆展示了他们父子数十年艺术追求的丰硕成果。我记得那是个轰动一时的摄影展,当时来参观的人摩肩接踵,我夹在一群群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中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一幅照片一个故事。而所有的照片聚在一处,你就能感受到西海固这片土地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桑瑰丽和巨大变迁,无论老人、孩子,无论英雄,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神态中透露出来的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看完这个影展,你不得不惊叹于一个摄影老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那次影展之后,我就常见老杨又背着他那架相机在固原城里转悠,他的神态安详,二目炯炯,谁都知道,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又在酝酿着一个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摄影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