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比尔·盖茨商道真经
17324400000010

第10章 微软公司的飞跃

基尔代尔同他的妻子麦尤恩共同组建了数据研究公司,专事开发操作系统。他们与盖茨已经达成了默契,井水不犯河水,你开发你的程序语言,我经营我的操作系统,互不干扰,各干各的。

在个人电脑发展史上,创业者面前都曾出现过许多非常好的发财机会。可以说,机会面前人人均等,不同的只在于:有些人看准了,有些人视而不见,有些人有勇气捕捉它,其他人则没有很好地把握它。盖茨的眼光和勇气都是高人一等的,每次机会他都很好地把握住了。准确地讲,这是他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盖茨的发展史,你会发现,微软公司有三次大的飞跃:

微软公司的第一次飞跃,捕捉与IBM公司合作的机会,为IBMPC电脑开发操作系统MC-DOS,借助IBMPC电脑的销售浪潮,使MC-DOS成为市场标准产品,并成为每台IBMPC兼容电脑必备的软件。

微软公司第二次飞跃,捕捉与苹果电脑公司合作的机会,为麦金·托什电脑开发图形显示界面的应用软件,积累经验,进而为IBMPC兼容电脑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也成为了市场标准产品,使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接受和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MC-DOS操作系统的销量随电脑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而迅速增加。

微软公司第三次飞跃,则是捕捉全球电脑网络迅速蔓延的机会,开发网络软件,大大加强了“Windows95”的网络和业务处理功能。同时,该公司广泛涉足与网络有关的金融、影视娱乐等行业,在网络世界中建立霸业。每次飞跃,都显示了盖茨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勇气,表现了他具有领先一步、捷足先登的素质。这一点,当我们在回顾微软公司与IBM公司合作开发操作系统软件,以及操作系统创始人基尔代尔惊人地错失机遇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微电脑市场群雄逐鹿的年代,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的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IBM公司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有“蓝色巨人”之称,每年营业额达到约10亿美元。与之相比,美国其他颇具规模的电脑公司如迪吉多、汉尼威尔、康大、宝罗斯、数据公司、王安、斯佩里只能算是“七个小矮人”。起初,IBM公司不屑与“七个小矮人”斗法,后来看到微电脑市场潜力甚大,有取之不尽的财富,该公司就制定了进军微电脑市场的方案,并把这个方案称为“西洋棋方案”。公司成立了方案委员会,被授权全面负责个人电脑的生产、程序开发和销售,同时有权选择、决定跟IBM公司以外的任何软件、硬件生产,销售商合作。在方案委员会收集得到的材料中,“微软公司”的名字反复出现,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他们认真分析,认为微软公司在软件行业有一席之地,如欲在将来的电脑市场立足,与微软公司结盟是一个明智之举。于是,“西洋棋方案”委员会的领导人亲自打电话给盖茨,问他是否愿意洽谈合作事宜。盖茨受宠若惊,求之不得。机会确已来临,盖茨虽然并不能一下子看到这个机会后面蕴涵的全部财富,但他心里明白:能够与IBM公司合作是件大好事,如果能说服他们使用自己的软件,真是妙不可言。

IBM 公司确实想使用微软公司的软件。不过,电脑软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磁盘操作系统;第二类是程序语言;第三类是应用软件。盖茨当时引以自豪的只有BASIC语言,没有现成的操作系统。当时市场上有一种大受欢迎的CP/M电脑操作系统,是加里·基尔代尔发明的。基尔代尔同他的妻子麦尤恩共同组建了数据研究公司,专事开发操作系统。他们与盖茨已经达成了默契,井水不犯河水,你开发你的程序语言,我经营我的操作系统,互不干扰,各干各的。

国际IBM的代表谈起,他们听说有一种颇受欢迎的CP/M操作系统,问盖茨能否将这种系统卖给IBM?盖茨一听,连忙解释:该系统不是自己的,是基尔代尔的。不过,盖茨虽然心里很失落,还是很有绅士风度地表示:愿意在IBM 和数据公司之间,安排他们会晤。盖茨打电话给数据研究公司的老板基尔代尔,说为他接到一笔“大生意”,希望他能参与合作,“得好好招待”,然后将电话交给了IBM 的代表。他们与基尔代尔约见面。因此可以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使用微软公司非系统软件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不存在了。虽然盖茨很想跟IBM公司做这笔大生意,可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然而,是基尔代尔本人拯救了比尔·盖茨。年届40 的基尔代尔从本质上是个医学者,但在技术开发上,他的确是比尔·盖茨势均力敌的一个对手,而且他可以做得比盖茨更好,然而他不如盖茨那么精通市场规律之类的东西。他喜欢摆弄计算机,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满足智力的好奇。他的所作所为让人觉得,如果说许多电脑公司的创办人不具备实业界领袖的形象,那么,基尔代尔干脆对此不感兴趣。

基尔代尔并没有把盖茨的电话放在心上,便外出公干去了。当IBM公司的代表亲自登门拜访时,出面接待的只有基尔代尔的妻子麦尤恩。在谈及正题之前,IBM公司的代表拿出一封协议,上面规定,数据公司对今天会谈的任何内容都要保密,并且数据公司在将来任何时候都不得就此事向IBM公司提出法律诉讼,要求麦尤恩答应签署,然后再谈主题。这样做本来是IBM一贯的做法,可是在有一定商战经验的麦尤恩看来,事情没那么简单。她想:在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前,签了这份协议,不就很被动了吗?万一对方以后据此控制自己公司及其产品不就糟了吗?她显出犹豫不决的样子。IBM公司的代表解释道:“我公司并非想用些这来控制贵公司,只是为了避免一些无谓的纠葛。过去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有些小公司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控告我们剽窃,我们不想为此虚耗时间和精力,没有任何别的意思,请您别介意这项条款。”麦尤恩有些心动,可这时就在旁边的本公司的法律顾问,劝她不要轻率签字,恐怕应对协议有所修改,然后再签。于是,谈判进入了僵局。IBM公司的代表对麦尤恩事先怀疑自己动机的做法很恼火,见谈判难以进展,便告辞而去。与其在这里费口舌,不如找别的公司,要知道,想揽这笔大生意者大有人在。

于是,真是天遂人愿,机会又一下子回到盖茨这里来了。他连忙打电话告诉IBM软件部的负责人:“你们要的东西我这里有,感兴趣吗?”对方要求他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于是,微软公司迅速决定替IBM公司开发操作系统,进军操作系统领域。1980 年11 月,微软公司与国际IBM 签订了合同。

从此,微软公司宛如鱼跃龙门,开始大展宏图了。完全可以说,与IBM的达成协议是微软公司发展历程中空前重要的事件。事后谈起这件事,盖茨心中不无在竞争中取胜的快慰。他心里高兴,表面上却替基尔代尔惋惜,批评他不该在关键时刻不会见IBM代表却“逃之夭夭”。盖茨的这种说法在电脑行业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耳熟能详。

在关键时刻,基尔代尔为什么会错失良机?这一直是个谜。这件事的戏剧性得到许许多多好事者添油加醋的发挥。在揣测这项本世纪“最大一笔生意”基尔代尔居然会失之交臂时,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有人说,那天上午,基尔代尔坐着他的双引擎小飞机兜风去了。基尔代尔本人断然否认这种说法,自称那天上午之所以外出,确有另一桩要务亟待处理。而且那天下午3点以前他就赶回家了,以便同IBM的人会面。他回家以后,妻子把会谈的情况告诉了他。他本人信任IBM公司,以为签了这份协议也无甚妨碍,只是自己正在与惠普公司合作,生意很好,胜算在握,IBM公司那边不理也罢。对失去这次机会,基尔代尔只是耸了耸肩而已,换个人很可能会主动跟IBM公司联系,抓得紧的话事情也并非不能挽回,可基尔代尔并没这样做。他按原计划,跟夫人到加勒比海度假去了。

具体分析基尔代尔这个人,作为一名颇负盛名的海军教授,基尔代尔从本能上厌恶过多的商业活动而更喜欢深居简出。他的生活信条是:“幸福比赢更重要”。就像他后来致力于编写一种认为他的孩子们会喜欢的程序语言IG一样。大自然宁静的海滩、月光、严密的计算机思维、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所有这些,才是基尔代尔并认为头等重要的事。

作为一名教授,他不看重与IBM公司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而作为数据研究公司的老板,这次错失机遇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看得清楚:数据研究公司在与“IBM-微软”同盟的竞争中走向没落;而比尔·盖茨则兴高采烈,就像当时一本杂志上所说的,“天上掉下来的最大一块馅饼,落到了比尔·盖茨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