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比尔·盖茨商道真经
17324400000053

第53章 会算“大账”

微软公司在使人们不断对新产品产生需求方面的成功在整个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中一直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约30 年的时间里,微软公司一直是高科技产业规则的制订者,微软公司走到哪里,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到美国的企业就会跟到哪里。

随着事业蒸蒸日上,比尔·盖茨的财富也随之风生水起。2004 年8月,盖茨的总资产已增加到480亿美元,从而第11次成功蝉联400富豪榜老大位置。自从1986年3月13日,微软股票正式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以来,盖茨平均每秒钟能赚82.83美元,他的月收入约为2.17亿美元。若把盖茨的资产全部换成面额1美元的钞票,这些钞票连成一线,长度是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19 倍。

但是在巨大的财富面前,盖茨的理财观念始终没有改变。他依旧保持着在可以预料的将要发生的消费行为中,深思熟虑,谨慎而行的做法,尽量避免重大的消费失误。“哪怕只是很少的几元钱甚至几分钱也要让每一分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个人只有当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盖茨对于财富有着自己的认识。对他而言,创业是他人生的旅途,财富是他价值量化的标尺,他曾经说过:“我不是在为钱而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这就是盖茨对金钱最真实的看法。他经常告诉那些向他求经的朋友:“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

因此盖茨从来不吝啬对员工发放一些奖金。早在创业之初,公司总经理的年薪就达到了22万美元,而那时,盖茨每年只领取13万美元,是年薪最少的管理者。他认为,自己对公司做出的贡献并不是最大的。在微软每年都会在几千名员工中产生几十个百万富翁。盖茨认为,这些钱只是他们成功的象征而已,除此之外,他不觉得还有什么意义。钱既不会改变他的生活,也不会使他从工作上分心。

在处理财富问题上,盖茨总是从大处着眼。在创业阶段的10 年来,微软招贤纳士,组建起一支庞大的科学家队伍,其阵容可与昔日工业巨人的研究实验室相媲美。当下,微软研究院拥有700名研究人员,单是亚洲研究院就有120人。5年时间里就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累计发表论文近600篇;申请国际专利逾百项;3项多媒体及网络方面的技术成果被国际标准组织所接纳。

当然,盖茨手上的筹码还不止这些。他的公司,光是用于研发的预算资金一年就达到了68亿美元,这种雄厚的研发实力保证了微软在越来越商业化的PC软件市场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迄今为止,微软的这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微软研究院拥有的研发实力,加上微软在PC操作系统市场的统治地位,使微软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舞会上姗姗来迟,却照样能在曲终人散时赢得市场的芳心。

无论是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追赶Mac,桌面应用软件Word追赶WordPerfect,商用数据库SQL追赶Oracle,网络浏览器IE追赶Netscape,互联网门户网站MSN追赶AOL,还是掌上电脑PocketPC追赶PalmOS,微软都上演了“后来者居上”的神话。

盖茨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单从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可以拿出1/5的财富来进行研发。自1990年以来,微软公司在研发上投入了326亿美元的资金,超过其他最大的5家软件厂商的总和。

亚洲研究院的负责人张亚勤认为,微软投资研究院,是做战略投资,就像公司买了保险。实际上,研究院起着“智囊团”作用。研究院不仅仅能推动产品研发,还是新产品的孵化器。比如Windows·CE的概念,就是1994年研究院首先提出的。亚洲研究院最初成立时,微软总部曾许诺,6年内投资8000万美元,实际上在4年时间里,投资就已经超过8000万美元了。

盖茨对张亚勤等人的巨额投入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保证10年以后还有一个叫微软的公司存在。盖茨所指的,应该不仅仅是“存在”,而是“像现在一样存在”。其中有一年,微软为此花的代价是50亿美元,相当于其全年总收入的1/5.王坚说,这不是赌博,而是“买保险”。

为了这个造就日不落帝国的保险,张亚勤等人正在从事着夜以继日的研究工作。他们所研究的,都是前所未有的东西,可以一举改变游戏规则的东西。在他们的心目中所谓的基础研究,就是创造能改变成千上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东西,就像PC、像Windows。他们做的工作是打通微软主宰“未来的未来”的道路。

盖茨舍得在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上一掷千金,是因为盖茨有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盖茨认为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事实上,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每隔10~15 年,IT 行业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型,而在每次转型时,都会有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公司、新的市场出现。IBM曾在大型机时代一统天下,DEC公司曾在小型机时代独领风骚,Intel公司和微软也在PC时代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公司能领导两个不同的时代。

微软公司在使人们不断对新产品产生需求方面的成功在整个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中一直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约30年的时间里,微软公司一直是高科技产业规则的制订者,微软公司走到哪里,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到美国的企业就会跟到哪里。

现在的问题是,业界分析人士认为微软公司并没有获得多少突破性技术,毕竟是苹果公司通过设计优良的iPod在数字音乐领域大出风头,两名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提出了支撑Google公司的搜索技术。微软公司似乎已经开始失去保持这种领先地位所需要的动力,逐渐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IBM 公司——盈利但增长缓慢,庞大而不合时代潮流。

囚徒困境中的微软正在试图用雄厚的财力来扭转这种局面。在1990年代,盖茨带领微软公司对互联网挑战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巴尔默则使微软公司将触角延伸到了全球的企业中,结束了对台式机计算过度依赖的局面。今天,微软公司正在多个领域发力,其中包括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软件、Xbox 游戏机、支持互联网功能的手机、智能手表软件和语音识别系统。

在一些公司,或因业务不景气,或因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研究经费往往被削减,甚至撤销。但在微软,公司的前景却一片明朗,盖茨对科研有最明确的承诺。他不但亲自管理研究,而且还花很多的时间和研究员一起研究将来的研究方向。在天才与金钱的配合之下,微软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