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比尔·盖茨商道真经
17324400000056

第56章 再富不能富孩子

当初老盖茨夫妇一再催促盖茨履行一个公民回馈社会的“义务”,还为之焦虑不已。比尔·盖茨后来的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他们以及所有人的想象,让老盖茨喜出望外。

“豪门出败子”,富家子弟由于在钞票堆中长大,一辈子不愁吃喝,无忧无虑,容易养成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不良习气,最终败家毁业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基于金钱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伤害,盖茨同当今世界的许多富人一样遵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则,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也不愿多给一分钱让孩子去挥霍。盖茨和他的妻子近些年对社会如此慷慨大方,对子女则非常“吝啬”。盖茨公开宣布:“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

早些年来,老盖茨在接受采访时宣布,比尔·盖茨计划捐出他按照当时的计算所拥有的1000多亿美元的财产,而只留给他的孩子每人1000万美元,捐款主要用来帮助那些遭受艾滋病和疾病困扰的病人。《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老盖茨的话说:“我的儿子因为其财富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偏见和批评,但是我很乐观,大量捐献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慷慨。我们不在乎这些指责。”

给每个孩子留下1000万,给穷困病人1000亿!尽管给每个孩子留下的钱财数额,已经是让人咋舌的天文数字,但是毕竟只是他的全部财产的1/10000,而9999/10000都打算送出去!世界首富将要散尽家财?这一报道轰动全球,引起议论纷纷。没成想,随后不久,微软发言人尼尔森就在一份声明中说“盖茨夫妇将捐出他们所有财富”的说法,并非出自老盖茨之口,“盖茨夫妇曾表示希望将他们的大部分财富回馈社会,但并非如《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所述”。

这份声明指出:“盖茨夫妇计划捐出他们大部分财富,但这是个一生的努力,不会立刻发生。他们曾在全球保健和学习等方面,做出过多次重大捐款,他们将会继续这样做。”

我们难以确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章发表的背景内幕。不过,几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是,盖茨夫妇确实正在“逐渐”捐出自己的大量财富。更为让人叹服的是,2008年盖茨退休将其资产580亿美元的财产损给其下的基金会。

1999年,捐出50亿美元——那一年,他的财富总额是850亿美元,他捐出了1/17;2000年,捐出20亿美元;到2002年年初,盖茨夫妇基金会的基金总值已达242亿美元——盖茨夫妇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捐赠人。

盖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亨利·福特的照片,有时他从电脑屏幕上移转眼光,凝视着福特,提醒自己:一个强者要坚持到最后,绝不倒下。

盖茨和亨利·福特是各自时代的巨人,而且两人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的梦想非常相似。亨利·福特这样说:“我将为大众造一种汽车……它将用最好的材料、让我所能聘请到的最优秀人才、通过现代工程师所能制作的最简单的设计来制造……它价格低廉,所有工薪阶层的人都有能力买一辆,同他的家人一起在上帝的广袤土地上共享快乐时光。”

而盖茨年轻时的梦想则是“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

这两个梦想都非常“美国化”。他们对机遇的承诺都非常民主——着眼的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都能享受;他们两个人都乐观地认为:生活,就是不断探索新领域的旅行。

两个人实现梦想的手段和方式也像两滴秋雨般相似:把从前还是技术之谜的东西普及到大众,使最广大、最普通的民众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无论是福特T型车,还是微软的视窗及其前身MS-DOS,它们都不是最豪华、最高档的产品,而是按照大众的经济、文化条件能够接受的产品,福特和盖茨设法使它们普及,从而改变了整个产业和世界。美国和这个星球上越来越多地方的风景已经被汽车改变了,且不论它造成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人们可以在远离闹市的宁静郊区生活,在何止“百货”,分明有“万货”、“亿货”的超级购物中心购物,开着自己的汽车去上班、上学。与此相似,现在,电脑也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家、在商店、在公司、在学校做的每一件事,都与电脑密不可分——不论是处理信用卡付费的IBM主机,还是孩子们在网上聊天时使用的配有视窗系统的个人电脑。美国曾被称为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而现在,美国又成了一个“电脑屏幕里的国家”。

甚至就在捐赠上,两个人也有极为相似的遭遇:他们都掏出了巨资建立了慈善性的基金会,竟同样被社会上一部分人认为动机不纯、出于私利。

1935年美国政府提高财产继承税,规定当继承财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时候,税率将达到70%。1936年,福特将公司股票划分为A、B两种,A种股票占原股份的95%,没有投票权,B种股票占原股份的5%,有投票权。在福特的遗嘱中规定,A种股票全部用于福特基金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6年。当时,公司为了发展的需要,将股票公开上市。但是,尽管如此,上市的A种股票仅有6 0%的发言权,B种股票则有4 0%的发言权。

福特基金会成立于193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地方慈善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全美乃至全球范围的基金会。该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总部现设在纽约。自成立以来,该基金会已经向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资助和贷款达100亿美元。自1988年1月起,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迄今为止,福特基金会对中国援助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8000万美元,在中国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其中仅仅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合作的主要项目就有:优质服务、高官培训和男性参与三个项目。

福特捐出钱财来成立基金会,也曾经饱受社会舆论的冷嘲热讽,有的挖动机,有的贬效果,说福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曲线牟利,是既要现世荣华富贵又要千秋青史留名……别的不说,1935年美国政府提高财产继承税和1936年福特划分公司股票,又成立福特基金会,这几件事在时间上的关联,就足以让人头头是道地分析了。

好像历史过了几十年重新再版,当今人们竟又像当年批评福特一样,对盖茨大笔捐赠背后的动机和效果,百般挑剔猜测,一时搞得满城风雨。最后微软不得不由发言人尼尔森出来,郑重声明,比尔·盖茨夫妇的捐款,与美国司法部和19 个州控诉微软垄断的官司,没有任何关联,有人硬要说捐出巨款是为了节税,也是不合逻辑的。尼尔森强调说,比尔·盖茨和梅琳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卡内基,曾经撰有一本题为《财富的福音》的书,现在它已成为比尔·盖茨最钟爱的书籍之一。据说盖茨反复阅读这本书,并将其中的一句名言铭记在心——“带钱入棺材,死也不光彩”。

当初老盖茨夫妇一再催促盖茨履行一个公民回馈社会的“义务”,还为之焦虑不已。比尔·盖茨后来的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他们以及所有人的想象,让老盖茨喜出望外。在接受由卡内基公司颁发的慈善事业奖章时,老盖茨以一位“自豪的父亲”的身份,热泪盈眶地说:“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比尔·盖茨)的母亲也站在这里,看到这一切……”

这一定也是比尔·盖茨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