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人管人术
17330000000060

第60章 管人范本(11)

尉迟敬德这样骄横却又正直的人,必须施之以恩,使其感动,但必须抓住其弱点,给予其适当的恫吓,起到威慑的作用。

为感慨唐太宗李世民驯服悍臣尉迟敬德之事,有诗叹曰:居功悍将气凌人,明主恩威驯莽臣。

巧借韩彭喻今古,尉迟醒梦汗淋淋。

像尉迟恭这样的武将,虽正直不阿,但也往往有行为粗暴头脑简单的缺点,根据其性情因势利导,施法威慑,还是必须的。

唐太宗自然用得恰如其分。

(六)曹操御人有方

曹操御人术虽有多种,而赏罚分明得当,则为重要方法之一。

曹操历来坚持有功就赏,有罪就罚,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汉末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时,董卓勇将华雄连斩联军数员大将,诸侯中无人可敌。

此时,尚为平原县令刘备手下一名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请战。

袁术当即怒斥,命人赶出。

而曹操却说:“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结果,关羽片刻间便提华雄头进帐报功。

接着,张飞鼓动诸侯乘势进兵杀人关中以活捉董卓,袁术仍怒喝:“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赶出帐去!”此时,曹操再次反驳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

曹操动用赏罚手段时,往往赏多于罚。

部下只要有功,必给相应奖赏,而且针对不同的人、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曹操在庆贺铜雀台建成时,进行比武活动,为了增加喜庆气氛,竟设法搞了一次人人获胜、人人有份的物质奖励。

在与李催交战中,许褚连斩二将,曹操即手抚许褚之背,把他比作项羽手下的猛将,激动地称赞说:“子其吾之樊啥也!”当荀弃袁投曹后,曹操见其才华出众,当即把他比作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高度赞誉说:“此吾之子房也!”一次,在与关羽交战中,徐晃孤军深入重围,不仅获胜,且军容整齐而归,秩序井然,曹操当即把他比作汉朝的名将,大加赞赏地说:“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曹操引用历史上杰出人物作比,对部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精神鼓励,实际上超过任何物质奖励的作用。

曹操特别重视奖惩手段的诱导教育作用。

这不仅表现于自己部下,也表现在他对于敌对营垒将土的处置方法上。

曹操特别敬佩关羽“事主不忘本”的忠义精神,当关羽得知刘备下落,立即封金留书而去,曹操则对部下说:“不忘旧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

”袁绍谋士沮授被俘后,明确表示不肯投降,曹操越发以礼相待,后沮授盗马私逃,操怒而斩之。

沮授临刑而神色不变,操则后悔地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以礼厚葬,并亲笔题墓:“忠烈沮君之墓。

”与此相反,对卖主求荣者,曹操则一向深恶痛绝。

曹操部下侍郎黄奎与马腾勾结欲刺杀曹操,与黄奎之妾私通的苗泽向曹操告密,使操擒获了黄奎和马腾,曹操不仅不赏赐苗泽,却认为苗泽为得到一个妇人,竟害了姐夫一家,说:“留此不义之人何用!”终将苗泽与黄奎之妾一并斩首。

奖惩自身并非目的。

受奖者,励其用命之忠,使之感恩戴德,更加效力于己;受惩者,责其背义之行,臭名披露,用以儆戒部下深思。

这可谓曹操用人的独到之处。

总观蜀、魏、吴三国,虽各有杰才,但以魏国人才最多。

集拢在曹操手下的谋臣不胜枚举,而且这些人,一旦投到曹操手下,便不仅能够各逞其才,而且皆能死命效力,少有叛变离心者。

汉末,群雄逐鹿,就人格“魅力”而言似乎曹操留下了更多耐人寻味的话题。

其中最为后人乐道的就是他唯才是举论,统揽天下英雄,尽入我斛。

但怎样使用,又见出他技高一筹。

(七)周总理的管人点滴

人对批评的接受程度与批评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不注意方式,则撼山山不动,震虎虎不惧,徒劳无功,甚至会起反面的效应。

作为领导者,不仅要善于处理和上级观点一致时的上下关系,还要善于处理和上级观点不一致时的上下关系,这就需要下级领导者识大体顾大局。

1.总理训人方式多

周恩来作为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领袖人物,一般人认为,他一定总是以温和的态度和下级接触,在谈笑中解决问题。

但是,他并不是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

周恩来在调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时,历来反对那种无原则的调和主义,主张正确运用批评这一思想武器,他对部属从来都是严格要求,该批评的批评,该帮助的帮助,从不因为怕影响与下级的关系,而降低标准,放松管理,对错误从不姑息迁就,敢于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修正错误。

(1)坚持原则

对原则问题,领导者态度坚决,批评严厉,既显示了领袖的人格威慑力量,又具有很大的刺激和警策力,使批评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相反,如果领导者畏首畏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暧昧不明,就必然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并失去他们的爱戴;同时,使犯错误的同志也难以痛改前非,而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65年5月间,《人民日报》刊登了刘少奇和陈毅出访印尼等四国归来受到热烈欢迎的照片,这是《人民日报》社摄影记者自己拍的照片,但发表时又裁去了一些民主人士和女同志的形象,并用剪贴的办法移动了欢迎人站立的位置,对此,周恩来非常生气。

他批评指出,《人民日报》社没采用新华社发的经过陈毅副总理看过的照片,而且错误百出。

他说,这件事情不能只从技术上来看,首先要从政治上看。

因为这次少奇同志出访四国意义重大,回北京时的欢迎场面是我亲自同中央有关同志商量安排的。

去欢迎的包括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并且特意组织一个“满堂红”的大幅照,以充分体现对这次出访成功的支持。

《人民日报》社任意裁去一些民主人士,就违背了这种精神,缺乏政治敏感。

《人民日报》社又把特意安排的女同志裁去了,表现出政治观念薄弱,有大男子主义味道。

《人民日报》社把原来照片中各人站的位置擅自挪动,甚至把人头像剪下来挪动拼贴。

周恩来严厉地指出:“这不是叫人头搬家吗?”这是弄虚作假,“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不允许弄虚作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实事求是。

1971年的“9·13”事件,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这一事件影响巨大。

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事对外绝对保密。

当时,我国驻苏大使馆察看现场后,派二秘孙一先回国向总理汇报。

同机返回的还有中建公司的几位同志。

总理让符浩到机场去接,符浩把孙一先接到招待所,而让中建公司的贺喜同志回家,嘱咐他绝对保密。

当晚周总理听符浩汇报情况。

大家坐定,周恩来问:“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谁?”符浩回答还有中建公司一位同志,已经回家。

没等他说完,周恩来的脸色一下沉下来,双眉猛然一蹙,厉声打断他,问:“你当过兵吗?”周恩来对符浩非常了解,知道他是行伍出身,洁问一个行伍出身的人“你当过兵吗?”这批评够严厉的了,其分量比“你不应丧失一个‘兵’的警惕性”之类的话更严厉!

现实工作中,我们却经常感到批评难,作自我批评也难,怕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关系。

有的人实行。

“多栽花,少栽刺”的原则,使自由主义泛滥,严重腐蚀了党的肌体。

其实,出以公心,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批评,不仅不会伤害同志,影响团结,而且还会增进上下级之间为共同目标努力奋斗的革命情谊,真正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2)贵己正人

50年代中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且与中国签订了中德友好互助条约。

在他访问期间,周恩来曾召开国务院会议,报告两国总理会谈情况。

会前,周恩来嘱咐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今天的会议不要报道。

”第二天,周恩来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作了报告。

会议决议,特命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权代表,授权他与德方签订中德友好互助条约。

会议结束后,记者照往常的做法,发了一条新闻。

按国际惯例,两国签订条约,要经双方约定时间,同时公布。

现在条约尚未签订,我方在消息中已透露了中德两国签订条约的事,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周恩来在第二天阅报时,见到了这条消息,他立即打电话给陪同民主德国总理到沈阳访问的中国同志,请他向客人表示歉意。

下午,周恩来在政务繁忙之中,把有关领导同志和记者都找到了中南海西花厅他的办公室开会。

他把这条错误报道作为“麻雀”进行解剖,以便从中吸取教训。

他听了记者写稿子经过的汇报后,先作自我批评,说他只在国务院会议上提醒了记者,却没有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向记者作交待,这是自己的疏忽。

当事记者听了,深受感动,内疚不已。

周恩来接着指出了这条新闻错在什么地方,错了会造成什么影响。

并说,报道有关他的重大活动,应该告诉他一下,不是他这个人要如何,而是出了错误会给党和国家造成坏影响。

周恩来又对新华社领导人、总理秘书和其他同志,一一指出自己应持的态度,应负的责任和应接受的教训,大家听了周恩来的批评,既认识到了事情的严肃性,心情又非常舒畅,都感到上了一堂生动、深刻、形象的如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课。

因为周恩来并没有简单地训人,在批评对方时把自己摆了进去,批评与自我批评并用,意见虽然尖锐,但态度诚恳,对方容易接受,批评的效果当然好。

(3)严慈相济

周恩来批评人,对人严格要求,不是为批评而批评,批评不是目的。

目的只是为了激励人,把工作做好,因此,周恩来非常注意批评的善后工作,“严”“慈”相济,严辅之以慈,并通过慈使严为人所接受;慈融于严中,并通过严使慈神圣化。

1952年,在莫斯科,周思来在审阅准备提交苏联政府讨论以便提供援助的“一五”计划(草案)及总说明等几本小册子时,发现一份数字对不上。

他立即打电话严厉批评了计划综合工作的同志:“像这样的差错和疏忽不能允许!一个年轻人要对自己经手的工作,绝对地负责任。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代表团驻地看望大家,在午餐桌上,他亲自斟满两杯酒,走到批评过的那位同志面前,递给他一杯,慈爱地说:“昨天我批评了你,以后要细心一些嘛!不要把这么重要的数字搞错!来,现在我敬你一杯酒,祝你今后工作得更好。

”就这样,一席话一杯酒,一下子就缓和了一天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造成的沉闷气氛。

1957年4月,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有一项议程,涉及到一机部的工作,但由于一机部部长黄敬缺席,不得不临时停止这项议程。

为这事,周恩来当着国务院全体组成人员的面批评会议科的工作不细致。

他说,现在我们党正在整风,会议科也要在这次整风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会议结束后,大家在餐厅吃饭,会议科的同志收拾会场上的文件。

周恩来处理完文件之后,最迟一个走进餐厅,想等会议科的同志一同吃饭,由于会议科受到批评,大家都不想吃饭了,就对服务员说,我们不吃饭了,请总理不要等了。

服务员去后又回来说:你们快去吧!总理说你们不吃,他也不吃。

别让总理久等了。

于是,会议科三位同志便进了餐厅。

只见周恩来一人坐在一张餐桌旁,把他们的饭都盛在碗里等着。

他们坐下来一句话未说,光低头吃饭,也不吃莱。

周恩来觉察出他们的情绪不对头,便劝说他们不能光吃饭,还要吃菜呀。

他一边向他们碗里夹莱,一边问,你们想不想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大家一齐说:当然想。

周恩来说:好,你们既然想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为什么吃饭不细嚼慢咽?像你们这样吃法,把胃口吃坏了,还能为人民服务吗?当一位同志很快吃完碗里的饭,站起来要走时,周恩来说:怎么吃这么少?还不如我这个老头吃得多呢!是不是我在会上批评了你们,在生我的气呀!另一位同志回答说,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影响了总理的工作。

周恩来关切地说:你们的工作量不轻啊,我经常看到你们加班加点,很晚才休息。

最近提到会议上决定的事较多,每周开两三次国务会议,给你们增加了工作量,你们要注意身体。

几句话说得会议科的三位同志心里热乎乎的。

餐桌上沉闷的气氛没有了。

一般说来,人们在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赞扬那样舒服。

受到赞扬总令人愉快,会给人一种惬意的感受。

而批评会使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人会努力奋进,有人会心灰意懒,也有人会恼羞成怒,而领导者在工作中又免不了批评下级的缺点、错误,但如果领导者既善于批评又巧于善后的话,效果就不同了。

也就是像周恩来那样,一方面,注意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批评方式。

如对领导干部和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开诚布公、诚实、坦率的态度,毫不掩饰地直接进行批评。

而对一般群众、民主人士他则常常以间接、委婉的批评方式,达到既不伤感情,又能使人改正错误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巧于善后,周恩来批评人,不只痛痛快快批一通就完事,而是在批评完了之后,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这样批评的效果就特别好。

所以,周恩来批评人,总是一方面让人感到一种威严,同时又感到亲切,一种关怀之情融于其中。

因而,虽然是批评,也让人感到温暖、振奋!

人对批评的接受程度与批评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不注意方式,则撼山山不动,震虎虎不惧,徒劳无功,甚至会起反面效应。

2.代人受过,迂回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