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小病不可小视
17341600000013

第13章 低热不能小视

正常人的体温,口腔温度一般为35.8~37.4℃。在正常状态,正常人的体温不应高于37.5℃。如果经常高于37.3℃,就是低热。

按体温状况,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关于体温的极限值:一旦体温降到36℃,人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减弱;降到35℃时走路会感到困难;降到33℃的时候,人会失去理智;降到30℃的时候,人们则会失去知觉。而体温降到20℃,人的心脏将停止跳动。

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一般早晨较低,下午较高。冬季较低,夏季较高。妇女在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也稍高。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变动。

低热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低热的病因复杂。引起低热的原因较多,如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胆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肺外结核等慢性感染性疾病、无黄疸型肝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播散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这类低热病人都是有器质性病变的。此外,体质虚弱的人,或病后,常常会发生低热。如果在低热的同时还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手抖、颜面潮红、室性心动过速、打嗝、腹胀、失眠,就可能是神经性低热。

发热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称低热。中医所指的低热还包括患者主观感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类情况。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主,午后潮热,手和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现代医学对低热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长期低热(持续2周以上)的病因常见者有小儿肺结核及肺外结核;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牙龈炎、慢性中耳炎、慢性肾炎等;功能性低热,特点是清晨体温正常,活动后出现低热。依据临床表现,低热诊断并不困难。

关键是查清病因,审因论治。现代医学对低热主要采取祛除病因法。祖国医学认为,外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可致发热。饮食劳倦、情志郁结、宿食、痰饮、淤血等久留不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亏耗,阴阳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可致发热。而在低热的病例中,一般内伤多于外感。

低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检查低热的原因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热,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观察,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才能诊断。

低热的产生与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体质虚弱,身体患病,是产生低热的基础,而疾病的发生又是体质虚弱、身体抗病能力减退的结果。因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营养,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减少低热的发生。

在低热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可以采用适当的中医药治疗,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能盲目治疗,以免延误重要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