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一定要读的亲情感恩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17344500000019

第19章

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我对父亲的蔑视发展到了仇恨,因为父亲整天骑着他的破三轮车拉着货,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我们小区里回荡着他的身影,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装作没有看见不理他。

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捡到一块老式手表,手表的链子断了,我觉得有点熟悉。放学路上,我看见父亲车骑得很慢,低着头找东西,这一次父亲从我面前走过却没有看见我。中午父亲没有回家吃饭,下午上学时我又看见父亲在路上寻找。晚上父亲笑嘻嘻地进门,母亲问,中午怎么没有回家吃饭。父亲说,有一批货等着送。我看了父亲一眼,对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同情。后来才知道,那块表是母亲送给父亲的惟一礼物。

有一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前面围了好多人,上前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电冰箱摔坏了,父亲一手摸着电冰箱一手抹眼泪。我从没有见父亲哭过,看到父亲悲伤的样子,慌忙往家跑。等我带着母亲来到出事地点时,父亲已经不在了。晚上父亲进门笑嘻嘻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母亲问:“伤着哪没有?”父亲说:“什么伤着哪没有?”母亲说:“别装了!”父亲忙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处理好了,吃饭。”第二天一早,父亲又骑三轮车走了。母亲说:“孩子,你爸爸虽然没本事,可他心好,要尊敬你爸爸。”我点了点头,第一次觉得他是那么可敬。

我和爸爸不讲话已经成了习惯,要改变很难,好多次想和他说话,就是张不开口。父亲倒不在乎我理不理他,他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或者夜里困了,我就想起父亲进门时那张笑嘻嘻的脸。

离开家上大学的那一天,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打的”或有专车送到火车站,我和母亲则坐着父亲的三轮车去。父亲就是用这辆三轮车,挣够了我上大学的学费。当时我真想让我的同学看到我坐在父亲的三轮车上,我要骄傲地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把我送上火车,放好行李。火车要开了,告别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终于大声喊道:“爸爸!”除了大声地哭,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亲笑嘻嘻地说:“这孩子,哭什么!”偷东西的母亲很小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十分了解自己的母亲的。那时的母亲漂亮、贤淑而又坚强,他认为,母亲是天下最伟大的女性。

那时,父亲在学校教书,虽然学校离家不足五里地,但父亲固执地住在学校,一周难得回家一次。家的担子就由母亲一个人挑着,里里外外一把手,将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无论是待他和弟弟,还是待父亲,母亲都极温柔,她是一个不知道发脾气的人,总是一脸温暖的微笑,将他幼小的心烘得暖暖的。那时的日子十分艰难,粮食总不够吃,因而米粑便成了奢侈品。即使如此,母亲仍每月要蒸一次米粑,给他和弟弟解馋。那米粑是用筛下来的碎米磨成粉做的。这些碎米不好做饭,母亲便不辞辛苦,下了工回家后连夜推着笨重的石磨,将碎米磨成粉。推着石磨的母亲是疲惫的,油灯下,总有一串串汗珠在她那蜡黄的脸上泛着虚弱的光。但母亲的眼神是快乐的,这快乐给了他和弟弟甜蜜的希望,于是他和弟弟会围着石磨等待着。等待的过程是欢娱的,因为自始至终,都有母亲的笑声相伴。

每一次米粑都是做成六个,又小又薄。米粑蒸熟后,母亲会分给他和弟弟每人两个,剩下的两个,母亲则用手绢小心地包好,连夜送到学校去,好让父亲吃上还带着温热的米粑。母亲自己却从来未尝过一口自己亲手做的米粑。母亲说,她不喜欢吃米粑,吃了就反胃。就是这个理由使他和弟弟都相信了,因而也从未坚持让母亲吃过。

但有一天,弟弟在吃米粑的时候,一只大公鸡到弟弟手上抢食,将米粑啄了就跑。母亲追了好远才将米粑从鸡嘴里夺下来。但此时米粑已经脏了,弟弟嚷着不要,也不愿意吃。母亲便用水将米粑洗净了,自己慢慢地吃起来,她吃得那么投入,那么痴迷,仿佛这米粑是天底下最最美味的佳肴。也就在那一刻,他的眼睛湿润了,他读懂了母亲那“不喜欢吃米粑”的谎言后面的炽热的爱心。所以后来的日子,每次蒸米粑,他都懂事地、固执地要求母亲亲口尝尝。但母亲仍然不吃,逼急了,她就说:“我和你爹每人一个,等我给你爹送米粑时,我在路上吃。”

那时的他已经懂事,猜透了母亲是在推托,是在说谎。对母亲强烈的爱使他固执到要亲眼看见母亲吃过米粑才安心。所以母亲再次为父亲送米粑时,他坚持跟了去。

一路上,母亲的脚步是欢娱而又轻快的。“那两个米粑被她包在手绢里,捂在怀里,似价值连城的宝贝。来到学校,母亲推开父亲的房间,却突然一下子用双手捂住了他的眼睛。那手绢包着的米粑一下子掉在了地上。母亲并没有去捡它,而是慌忙拉着他的小手就往回走。一路上,脚步沉重得在路面砸出沉闷而又压抑的回响。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心地去问母亲,但母亲一言不发。

就在那天晚上,父亲随后也赶回家来了。他看见父亲跪下了,他听到父亲说了许多请求原谅的话。母亲第一次对父亲没有了笑脸,第一次待父亲那么严肃。她好久都没吱一声,直到后来才说:“离婚吧。”语气出奇地平静。

父母就这样离了婚。父亲很快就与邻村的一个寡妇结了婚,成了那寡妇拉扯着的三个孩子的父亲。他这才隐隐品味出这桩婚事与父亲那晚向母亲下跪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他十分伤心,暗暗地哭了好几回。但他没见母亲流过泪,母亲仍微笑地面对他和弟弟,仍极力将欢乐和幸福传递给他和弟弟,一如往常。由这件事,他更加读懂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温柔内心里的刚强。

失去父亲的家庭生活更加艰难。曾有一段时间,家里的粮食即将告馨。连续两天,母亲再也不吃饭,而是看着他和弟弟吃。母亲说,煮饭的时候,她已经先吃了。他立即明白了这是母亲的谎言,就像说“不喜欢吃米粑”是一样的。那时他已经十二岁,读五年级,已经知道了关心母亲。他不能让母亲饿肚子,于是他偷偷地跑到生产队的红薯地里扒红薯,扒了一书包,欢天喜地地背回家。他本以为母亲会十分高兴,可谁知他平生第一次挨了母亲的打。那一天,母亲少有地严厉,打过他之后,母亲又抱着他哭了,一边哭一边告诫他:“宁可饿死,也不能偷东西,这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母亲的话对他的触动很深,他明白了做人的准则,也更读懂了母亲正直的品性,对母亲充满了钦佩。

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是他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使自以为十分了解母亲的他陷入了迷茫,他开始带着疑惑的目光审视母亲。

那是秋日的一个清晨,他和弟弟还没有起床,生产队的队长就带着几个民兵闯进了他的家里,说队里打谷场上的粮食昨晚被人偷了,他们怀疑是母亲所为,要对他家进行搜查。听了这话,他十分气愤,他认为母亲是绝对不会干这种事的,队长说这样的话是对母亲极大的侮辱。但母亲有些慌乱,她低声下气地向队长央求:“有话等孩子们上学去了再说吧,别当着孩子的面。”于是母亲催他和弟弟快起床,早早地就打发他和弟弟去上学。

走出家门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门口的地面上洒了好些谷,这些谷像一条线,蜿蜒向远方伸展。他顺着“谷线”往前走,七弯八拐,竟走进了打谷场。他惊呆了,难道母亲真的偷了生产队的谷?他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可连着自家与打谷场的“谷线”又是怎么回事?

他没有去上学,而是折身回家,他想把事情弄清楚。回到家时,母亲已被民兵押走了。他赶到生产队队部,正看见一个民兵往母亲的胸口挂牌子,牌子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偷盗分子”。这四个字刺激得他几乎要跳起来,他不顾一切地冲过去,要将那牌子从母亲胸口摘下来。生产队长拦住了他,呵斥他:“你一个小孩子胡闹个啥?”他大声叫喊:“我妈妈不会偷东西的,她不会!”队长冷笑:“我们有证据,不是空口说白话。你一边去,别妨碍我们工作。”他扑过去拼命摇晃母亲:“妈,你告诉他们,你是冤枉的,你是清白的!”母亲满眼是泪,但不敢正视他的眼睛,目光躲闪游离,尔后蚊呓般喃喃而语:“妈偷了。”

虽然声似蚊呓,但听到他耳里无异于炸雷,他惊呆了,他木讷了,他傻了。

这就是母亲,一个说过“宁可饿死也不能偷东西”的母亲,一个儿子扒了几个红薯都要挨一顿打的母亲,一个那么刚强、正直、贤惠的母亲,她竟然自己做起了小偷!刹那间,母亲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垮塌了。

母亲被民兵押走了,到村子里游街去了。那“偷盗分子”的牌子在她的胸前刺目地摇晃,她的手上拿着一面铜锣,每走一步,她就要自己敲一下锣,喊一声:“我是小偷。”当!“大家莫学我的样!”当!……锣声刺耳而沉闷,一下一下地响在村子的上空,也一下一下地敲在他的心里,使他的心发冷发颤发紧,不堪忍受的耻辱使他抬不起头来。

以后的日子,同学们经常耻笑他,说他是“小偷的儿子”,是“小小偷”、“小偷崽子”。只要与同学偶有不和,他们就会做着打锣的手势,一遍又一遍地怪叫:“我是小偷!当!大家莫学我的样!当!”每当这时,他除了以打架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外,再也找不到洗刷耻辱的方式。一度让他钦佩让他崇敬的母亲现在成了一座耻辱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渐渐长大了,但岁月并没有掩住母亲那小偷的坏名声。推荐上大学,推荐当工人,这一切好事都因为母亲的污点而与他无缘。就是找对象时,母亲那段历史也成了姑娘们不愿走近他的障碍。他虽然懂事了,体会得到母亲偷粮食也是为了让他和弟弟能生存下来,但他无法原谅母亲为自己带来的耻辱和阴影。他对母亲的感情大打折扣,甚至生出怨恨;如果不是因为母亲,自己一定不是这种窝囊的活法。

后来“三线建设”他主动报名去了鄂西北。他知道那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他还是毅然离开了家乡,潜意识里,他是为了走出母亲那小偷的阴影,好有一清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