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人类健康与环境
17344700000021

第21章 生产环境与人类健康(2)

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对热负荷的适应能力,称为热适应。人体热适应后,体温调节能力提高,由于出汗增多,蒸发散热增强,皮温下降,出汗机能的改善是热适应的重要表现。热适应者对热的耐受能力增强,这不仅可提高高温作业的劳动效率,也有效地防止中暑的发生。但人体热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如超出适应限度,则可引起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出现医学称为“中暑”的疾病。

中暑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弱。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机体产热与获热超过散热,致使体内蓄热所致。初感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心跳加快,严重病例可出现昏迷。

日射病: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由于日光直接曝晒无防护的头部,致使颅内受热,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同热射病。

热痉挛:因为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所致。由于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氯化钠,使血钠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

热衰竭:也称为热晕厥或热虚脱。一般认为是由于热引起机体血管舒缩调节发生障碍,使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所致。患者出现昏厥,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冷湿等。

上述分类是相对的,在临床上常难以区分。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常将中暑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先兆中暑: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全身疲乏、头晕、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如能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经休息后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

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升高到38.5℃以上,可伴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征象,或出现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冷湿、血压下降、脉搏细快等。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适当休息,解松衣服,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服用解暑药物等,在数小时内可以恢复。

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重症中暑应送院紧急处理。

四、职业性伤害事故

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流程不合理、安全措施不到位、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机器事故等均可导致工伤,甚至残疾、死亡等严重事故。如煤矿的瓦斯爆炸、井道垮塌、透水等事故造成的伤亡时有发生。除了前面提到的山西洪洞“12·5”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外,还有:

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州煤业集团公司大平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伤。

2004年11月28日,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6人遇难。

2005年2月14日,辽宁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14名矿工遇难。

2005年11月27日21时22分,龙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71人,伤48人,直接经济损失4293.1万元。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披露,2008年全年,我国发生重大事故86起,死亡和失踪1315人,同比增加8起、148人。其中:工矿商贸事故发生42起,其中煤矿事故发生31起,死亡和失踪503人。特别重大事故全国发生10起,死亡662人。其中:煤矿事故发生5起,死亡174人;金属与非金属矿事故发生2起,死亡321人;火灾事故发生1起,死亡44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1起,死亡51人;铁路交通事故发生1起,死亡72人。

不该发生的职业病

一、“铟”中毒引发职业病

28岁的小伙子小吴在一家知名的电子制造企业打工,他负责喷涂一种金属材料,每天在车间工作十几个小时。小吴说,有的工友干了两三个月就感到“不舒服”辞工了,而他也是频频咳嗽。但是小吴以为自己只是患上了感冒,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是“撑”了一年半。之后,小吴出现了严重的咳嗽、气喘,并伴有持续性的发烧。随即在当地住院进行治疗。

后来,小吴被转到了南京市鼓楼医院。CT检查发现,小吴的肺部全是白色的粉尘颗粒。而医生取小吴肺部组织活检寻找病因,发现在患者的肺泡里有像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医生将从患者肺部找到的白色粉尘颗粒送到南京大学的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检测报告显示,主要成分除了氧化硅和氧化铝外,还有一种重金属元素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那就是“铟”。“铟”是一种稀有金属,是制作液晶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原料,这种元素因为稀少,比黄金还贵,但毒性却比铅还强。

二、灯泡厂工人职业中暑导致死亡

某灯泡厂工人邹某,男,19岁,于2003年3月到该厂打工,一直在吹壳车间当工人。7月24日,邹某上白班(8:00-20:00),工作直到20时,交班后回到住宿地,约21:00-22:00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被工友发现,于22:24送到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急诊室就诊,收治入院,临床诊断为“中暑、热射病”。8月13日,宜昌市卫生防疫站门诊部职业病诊断组作出邹某属“职业性重症中暑”的诊断结论。8月17日邹某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死亡。

该灯泡厂属民营企业,有工人200余人,有吹壳车间、封排车间、机扣丝车间和质检包装仓库等,产品为小灯泡,主要对国外出口。经7月29日下午现场监测和调查,该车间存在高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未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接触高温、噪声作业人员未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性健康检查。

三、少女亮丽人生因中毒而晦暗

2002年4月27日,《南方日报》上刊载了一篇职业中毒的报道:在省(广东省)职防院,笔者遇到一群女孩,她们来自同一家工厂,同一个车间,同一条生产线,对未来都曾有同样美好的设想。但她们的人生因职业中毒而改写。

见到黎英(化名)时,她正在病房的阳台上艰难地晾衣服,她的手指到现在还不能完全伸展开来。黎英说,刚进院时,她躺在床上翻身得人帮忙,吃饭得人喂,手根本抓不住筷子。

对自己无端端患上“怪病”,黎英很无奈,她说到这里治病已经一年多了,还有4位工友住在隔壁病房,她们和自己一样都是正乙烷中毒。

这群女孩在工厂干的活是给鞋面涂胶水。她们纷纷说,前年在工厂做了两三个月后,手脚就变得没劲,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最后卧床不起。当时根本不知道是中毒了,还以为是风湿引起手脚麻痹。

黎英当年春节自动离厂,回家养病。后来幸亏另外几个工友检查出是职业中毒,才通知她回来检查。她们几个人的医疗费已接近40万元,费用由鞋厂负担。

包括黎英在内的5个打工妹,年龄最大的不过28岁,最小的才18岁。她们说,现在双手还是有些麻,路走多了,脚仍不听使唤。当被问及出院后是否继续打工?她们都茫然地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