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人类健康与环境
17344700000022

第22章 生产环境与人类健康(3)

职业病与职业性事故预防

针对不同生产环境产生的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和职业事故,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拥有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我们的生产才能够有序进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也能够有保证。

一、职业病控制

职业病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人(接触者)、职业有害因素的存在,以及职业有害因素作用条件。这三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职业性病损的可预防性,而且只有采取预防的手段,才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1.控制人的因素

个人要加强防护,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应该根据危害接触情况选择使用防尘防毒用的口罩、面罩等呼吸防护器,防紫外线的面盾,防酸、碱、高温的防护服,防振动的手套,防滑的鞋等。

个人要注意增强机体对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抵抗能力,要改变不良嗜好,加强体育锻炼,并且要常吃保健膳食。应根据接触有害因素作用性质和特点,适当补充某些特殊需要的营养成分。

要限制个人对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接触时间。根据毒物损害作用,应对接触者给予特殊营养。例如损害肝脏为主时,应给以保肝食物,如优质蛋白质,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

对个人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职业有害因素,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参与预防,并做好个人卫生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控制生产环境的因素

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考虑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等。采用适当的生产工艺,包括加料、出料包装等方法,以减少空气污染,贮存中注意温、湿度。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对粉尘、有毒蒸气或气体的操作在密闭情况下进行,辅以局部吸风。有热毒气发生时,可采用局部排气罩。加强设备维修,保持车间整洁。安全贮运,有毒产品粘贴毒品标签及处理说明。

3.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职业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是能否引起职业病的决定性前提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接触机会和作用强度(剂量),决定接触机会的主要因素是接触时间。

因此,在保护职业人群健康时,还应考虑作用条件,通过改善环境措施,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来达到控制职业有害因素。

二、职业中毒的预防

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2.降低毒物浓度:通过革新技术,改造工艺,通风排毒,合理布局等,降低空气中毒物浓度使之达到乃至低于最高容许浓度,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

3.个体防护:搞好个体防护与个人卫生,对于预防职业中毒虽不是根本性措施,但在许多情况下起着重要作用。

4.增强体质: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注意安排夜班工人的休息睡眠,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等,对增强机体对生产性毒物的抵抗力有重要意义。

5.安全卫生管理:建立和完善安全卫生的规章制度,做好劳动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对防毒工作的认识和自觉性,加强生产设备的维修和管理,特别是防止跑、冒、滴、漏,对于预防职业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6.环境监测与健康监护: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生产性毒物的浓度,实施就业前健康检查,排除有职业禁忌证者参加接触毒物的作业,坚持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并及时处理。

三、职业中暑的预防

1.对强辐射热源如各种炉子,可用石棉布、石棉板、炉门前设置水幕门和循环水门等隔热材料包裹。露天作业时可搭凉棚。通风能加速对流散热和排除湿气,但不能减低辐射热。有气流的厂房建筑,应根据风向开窗,使厂房内热空气能被气流带走。有些高温作业点可用电风扇、空气淋浴等岗位送风方式通风。

2.合理安排劳动时间,有条件的可实行小换班制或设工间休息,尽量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劳动。工作服以传热慢和透气性能强的为好,露天作业应戴遮阳帽。饮食应富含蛋白质和水溶性维生素,饮料中应含有一定的盐分,以补充体内随汗液流失的盐分。

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健康监护,及时发现和调离不适宜高温作业的职工。热作业环境配备必需的防暑药品,高温作业工人出现头痛、心慌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饮水。

四、职业性伤亡事故防治

针对密集的职业性伤亡事故,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预防职业性伤亡事故的发生,或是减小其发生的概率。具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全面设置安全装置

职业性伤亡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质的不安全状态。而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因此,对于个人不安全行为的防范是减少伤亡事故的重要内容。

为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需要设置防护装置,即利用屏护方法与手段把人体与生产活动中出现的危险部位隔离开来;需要设置保险装置,即机械设备在非正常操作和运行中能够自动控制和消除危险的设施设备;需要设置信号装置,即通过人的视、听觉反应原理制造的装置,应用信号指示或警告工人该做什么,该躲避什么;需要设置危险警示标志,警示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应注意或必须做到的统一措施。通常它以简短的文字或明确的图形符号予以显示。

当然了,不断改善物质的不安全状态,是确保减小职业性伤亡事故的另外一个努力方向,也是不能有一刻松懈的。

2.进行机械强度试验

生产中用到的机械设备,特别是自行设计组装的临时设施和各种材料、构件、部件均应进行机械强度试验,必须在满足设计和使用功能时方可投入正常使用,有些还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试验。

这种试验,是确保生产安全的有效措施。比如建筑施工单位,对使用的钢丝绳、钢材、钢筋、机件及自行设计的吊篮架、外挂架子等,在使用前做承载试验是必须要有的过程。

3.进行电气绝缘检验

电气设备的绝缘是否可靠,不仅是电业人员的安全问题,也关系到整个生产环境的财产安全和人员安危。

由于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有多工种的联合作业,使用电气设备的工种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加强电气绝缘检验就更加必要了。要保证良好的作业环境,使机电设施、设备正常运转,不断更新老化及被损坏的电气设备和线路是必须采取的预防措施。为及时发现隐患,消除危险源,则要求在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均应对电气绝缘进行检验。

4.维修检修机械设备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进入生产环境,而各种机械设备本身的零部件会产生自然和人为的磨损,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就可能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检修。

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主要是针对机械设备的具体功能,按照其维护保养规则,按照其操作过程进行保护,使用后及时进行加油清洗,检查受损的零部件并进行更换。对机械设备的检修,则主要是为了确保其正常运转,对每类机械设备,甚至每台设备建立档案,对其有计划地进行定期大中小修。

5.合理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适时地供应劳动保护用品,是在生产环境中预防事故、保护人员安全和健康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虽不是主要手段,但在一定的地点、时间条件下确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少企业曾多次出现有惊无险的事例,也出现了不少不适时发放,不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而丧生的例子。因此统一采购,妥善保管,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预防事故、减轻伤害程度的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