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太空生活全接触
17345000000021

第21章 应急救生全压服

全压服的作用

应急全压服系航天飞行器乘员的个人防护装备,在下列情况下与生命保障系统配套使用:

(1)座舱突然失去气密性;

(2)座舱内空气组分温度条件遭到破坏;

(3)应急离开航天飞行器。

全压服也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装备,不仅可以预防低气压的有害作用,而且也能保温和散热,弹射时可防迎面强气流吹拂,落在水里又可提供浮力。

全压服的特点使其应用比较复杂:

(1)全压服内必须经常通风换气;

(2)全压服于建立起余压后限制人体活动;

(3)舱内设备的布局要考虑到全压服之受限的活动范围,同时也要适应全压盔面板处于闭位时使用全压服的要求。

由于全压服及其系统既重要又复杂,对它的要求也就很高。在具体场合下,上述要求也可以补充或更改,这与航天飞行器的结构和用途有关。

在国内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可对全压服提出下列共同要求:

(1)高度的使用可靠性;

(2)良好的活动性;

(3)重量和体积要尽量小些;

(4)维护简便,可以修理;

(5)失火时要安全;

(6)在给定的振动和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防振性能和热稳定性;(7)全压服及其零部件的强度应具有25~3的安全系数;(8)可用手动方式调节衣内压力和通风空气的温度;(9)可不靠他人帮助迅速脱下(2~3分钟),最好能在5~6分钟内自行穿在身上;(10)飞行中,全压服在气密座舱内不应限制人体活动;座舱失去气密性,因而服装内有余压时,宇航员应能操作各种必须要用到的手柄、推拉开关和按钮;(11)全压服不应妨碍宇航员在地面行走时的动作;(12)为了提供利用全压服时所需的生活条件和使参量合理化可采用下列数据:为了预防高空疼痛,选取不大于7千米\[41千帕(308毫米汞柱,042千克力/厘米2)\]的设计高度;根据保证地面高度呼吸条件PO2=146千帕(110毫米汞柱)的要求,选择不大于10千米\[226千帕(197毫米汞柱,027千克力/厘米2)\]的工作高度;从保证PO2=109千帕(82毫米汞柱)出发,短时间飞行(2小时以下)的工作高度限于11千米\[224千帕(169毫米汞柱,022千克力/厘米2)\];飞行时间在15分钟以下时,最大高度为12千米\[195千帕(147毫米汞柱,019千克力/厘米2)\],以保证PO2=8千帕(60毫米汞柱);(13)全压服头盔内的二氧化碳分压不得超过2~28千帕(15~21毫米汞柱)。盔内空气湿度宜维持在40%~70%范围内。

全压服的头盔

全压服头盔用途及要求:全压服头盔必须保证气密、防碰撞、防噪声以及必要的视野。依据头部人体测量尺寸制造的全压服头盔,重量应尽量压低。宇航员应能自行摘戴头盔而无需他人帮助。

头盔的重量乃是描述其应用特点之最重要的因素。全压服内没有压力时,头盔的重量全落在宇航员的肩上,使之不适,重量在2500克以上的头盔即认为是过重了。

防噪声问题也很现实。在动力上升阶段,航天飞行器舱内噪声水平可达100分贝。对于每天8小时的宇航员工作条件来说,允许噪声水平不大于70分贝,1000赫。噪声防护借头盔结构实现。

头盔面板玻璃与潮湿空气接触时可能结雾,可采用双层玻璃及电加温,即两层玻璃间夹有金属丝网或导电膜。

头盔结构形式:现有头盔可分为固定式(钟罩状)和活动式(转动式),后者可架在气密轴承(颈圈座)上,做旋转运动。钟罩形头盔又有可摘下和不能摘下的区别。这种头盔体积较大(直径300~320毫米),以便头部能在盔内转动。头盔因所用材料不同,又有软式和硬式之别。

全压服的罩衣

穿在应急全压服外面的罩衣用来防止全压服防护层受到机械损伤和固定及存放必要的应急手段和宇航员随身物品。

对罩衣纺织材料有如下要求:

抗撕阻力不少于100牛顿;断裂应力15~2千牛顿(试样布条宽度为5厘米);织物质量不大于120~150克/米;在座舱环境内能自熄。此外,织物应具有整洁的外观并能清洗。罩衣取宽松连身工作服形式,应便于脱下,同时保证能利用衣上附带的物品及装具,衣服的颜色据全压服的用途选用。例如,预计可能遇到水上漂浮情况的全压服染成鲜艳的橘红色,以求在海水背景上容易看到。

全压服的通风服

包括在成套全压服之内的通风服保证全压服内部通风和人体排出水分及代谢产物的清除。进入通风服的空气可以维持人体体温。通风服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保证将人体排出的水分蒸发掉;防止人体过冷及过热;流体阻力小;与其他装备协调且不限制身体运动。

通风服气源应允许依据个人温热感自行在10~30℃范围内调节供气温度。供气温度低于10℃时可能着凉、感冒。供气量大小取决于环境温度高低,在25~39℃条件下,供气量不超过100~150升/分。温度更高或更低时,供气量可增加至250~300升/分。通风服入口空气压力应与通风系统流体阻力相等。对当前的通风服来说,这个参量的值在供气量为200升/分时为09~2千帕(7~15毫米汞柱),且于供气量变化时按平方律变化。

通风服的结构:通风空气通过入口歧管进入服装,再借助气体分布管路输送至周身各处。通风空气流动的空间(通风间隙)之一侧受全压服的约束,另一侧为身体所局限。

全压服内可采用分别通风系统或共同通风系统。采用分别通风系统时,送入头盔的一般是呼吸用的氧气,而身躯则用空气通风。全压服内的各种气体通过活门排出。在共同通风系统内,气体系通过一个入口孔进入全压服内的通风间隙。

全压服的手套

手套用以保护手、腕部分,使之不受低压、低温和过热的有害作用。座舱失去气密性而内部变冷时,手、腕部的保温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对手套的要求如下:

(1)对手指及腕部活动的限制应尽量小;

(2)有保证手部通风的装置;

(3)可自行脱戴;

(4)破损时,全压服内余压不得因之降低。

对于设计师来说,制造允许手、腕部做必要动作的手套乃是一项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任务。全压服手套系由橡胶气密手套、受力手套、折叠式关节、滑动钢索系统、紧固横带、断接环及外套组成。橡胶气密手套系用具体穿用者的手部模型成形,关节部立有隆起,腕部不同程度的运动由带有滑动钢索系统的折叠式关节保证,钢索则与断接环相连。手套本身上装有断接环及气密轴承,后者可保证360°旋转。无指受力手套系限制性部件,装于腕部近旁,遮住掌部,用特制的外套保护折叠式关节的气囊。

全压服的鞋袜

鞋袜用来保护双脚,使之免于过冷、过热或遭受机械损伤。全压服系统可采用皮鞋(或皮靴),穿在全压服衣体外;也可采用连在衣体上的皮靴(与之形成整体的结构)形式或发射场用鞋。在前苏联,加加林的全压服采用了可以脱下的皮鞋。皮鞋用铬鞣革制造,鞋底采用减重泡沫橡胶,鞋重08千克。

不可脱式靴子及受力层以相同的织物制造,在踝关节处用绳带系在一起。不可脱式靴子穿在气密层外,气密层的脚掌部粘有一层织物。发射场用鞋于飞行准备及训练过程中使用,进入飞船时脱掉。发射场用鞋用皮革制造,取暖靴形式。

全压服的仪表附件

全压服上装有一系列调节器,用以维持衣内余压及保证其正常工作。其中首要的是压力调节器、安全活门、监控仪表(气压表及空气消耗量指示器等)。

压力调节器有下述功能:在一切高度上维持给定的全压服内余压,压力过大时从全压服内排出多余的空气。

根据对全压服提出的要求,全压服的工作高度不得超过10千米,与之相应的余压为262千帕(198毫米汞柱)。在空气消耗量最大时,安全活门保证衣内压力不超过312千帕(235毫米汞柱)。

压力调节器可按结构分为:

(1)绝对压力调节器;

(2)余压调节器;

(3)复合压力调节器;

(4)绝对压力调节器用以维持给定的衣内绝对压力。

全压服上的通讯设备

全压服上的通讯及信息设备与航天飞行器上的无线电通讯设备配套使用,也可以在遥测系统的帮助下将有关机组人员的生理状况及全压服各组成部分工作情况的信息送到地面。

全压服通讯设备包括飞行帽、通讯引线气密入口和遥测传感器。

飞行帽:飞行帽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帽体、小型受话器、转臂式送话器或喉头送话器以及接插件。

帽体系用皮革或坚固的纺织品制造。其衬里采用哔叽之类斜纹布,有良好的吸湿性。除了完全包盖住头部的帽体之外,也采用减重飞行帽,其上部系用卡普纶网料制作。受话器安在隔噪耳套内。橡胶耳套可使噪声衰减10~12分贝。耳套尚可防止长期戴飞行帽过程中耳部被受话器压痛。送话器必须放在嘴边,二者的距离不大于10毫米。为提高可靠性,采用两只送话器。通讯引线气密入口固定在全压服衣体上,露在外面的一端装有多脚插头。引线入口的气密性由弹簧垫圈及橡胶填密片保证。引线在全压服内的一端装有小型插头。全压服内的遥测设备用于对人体状况进行功能性医学监测及获取有关全压服各个组成部分工作情况的信息。知识点减压病减压病是由于高压环境作业后减压不当,体内原已溶解的气体超过了过饱和界限,在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在减压后短时间内或减压过程中发病者为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于股骨、肱骨和胫骨,缓慢演变的缺血性骨或骨关节损害为减压性骨坏死。

根据理论分析和动物实验,人体突然暴露在极低气压环境中,是能维持一段时间正常生理活动的。比如我们把一条狗放在260帕的低真空环境中(海平面标准大气压是101千帕),只要暴露时间不超过90秒,恢复到常压就没有大碍。宇航员的内衣我们知道,内衣对皮肤的温度及活动有直接影响,因此,内衣材料的卫生要求特别高。寒冷条件下使用的内衣材料应具有低导热率,而在干、湿状况下的透气性又要很高。

为了使宇航员的身体不致急骤地冷下来,内衣材料在吸收水蒸气及滴状水分的同时,应于干燥的过程中缓慢地将其发散到环境中去,材料表面上不应有游离水分。吸水且水容量大的衣料符合上述要求,资料表明,亚麻织物最佳。

为了不妨碍皮肤发挥正常功能,不影响汗液分泌和蒸发,内衣材料在潮湿状态下不应贴在皮肤上。最符合这种要求的是那些表面膨胀的材料,例如绉纱织物。这种织物因膨松度提高而致导热性降低,弄湿之后能保持原有的性能。

为了避免刺激皮肤,内衣织物表面应柔软、滑爽而富有弹性。适于做宇航员内衣的是针织布——亚麻、棉、毛、丝、人造纤维(黏胶)。

保暖用的贴身内衣应密实、贴身,能顺利地从体表吸收蒸发的汗液并将其发散到环境中去,尽量保持身体干燥,衣服应轻软膨松。事实证明,丝织品最能满足这些要求,但丝织品做的内衣有可能刺激皮肤,这个缺点会因穿着时间的增长而愈加显著,特别是在衣服弄湿了的时候。

为了改善保暖性,可采用比较贵重的羊毛制造内衣。

前苏联宇航员的内衣系用棉—亚麻织物制作,由衬衫和衬裤组成。其重量取决于宇航员身高和胖瘦(平均500克)。

与应急全压服配套时,内衣还必须备有收集生命活动产物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