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17347100000027

第27章 关心亲朋无微不至(1)

伍举与声子两代世交

恩情须学水长流。

——鱼玄机

春秋时代,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两家之间交往也很密切,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从小相识,两代世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伍举长大后,娶了王子牟的女儿为妻。此后王子牟因犯法获罪,逃亡到国外去。这件事株连了伍举,伍举被迫逃往国外。他觉得晋国很安全,于是夜以继日地赶路去投奔晋国。

一天拂晓,伍举很早起身,背起简单的行装出发了。当他路过新郑郊外的时候,忽听背后有人叫他。回头一看,不禁又惊又喜。原来叫他的人是声子。这两位从小相亲而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竟会在异国的土地上突然相逢,彼此都感到十分高兴。

于是,他们就折下路边的荆条铺在地上,相对而坐,同时拿出干粮来边吃边谈。伍举更是百感交集,想起了过去的往事;而如今,有家不能回,流浪在外,不禁眼圈红了。声子便问他:“兄长,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伍举听到这,泪水涌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诉给声子。他哭着说:“岳父的事情,我并不了解。我完全是无辜的,今天又被迫离开楚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园!”声子听了,对朋友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安慰他说:“兄长,你去吧,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暂时在晋国住下来,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重新回到楚国!现在你要振作精神,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当时,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在伍举投奔晋国后不久,声子被派到晋、楚两国去调节两国之间的关系。声子在晋国办完公事以后,就高兴地去看望伍举,并对他说:“兄长,回国的时机快要到了,你耐心地等着听我的好消息吧!”伍举紧紧握着声子的双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声子告别伍举后来到楚国。他始终记着伍举的事,寻找一切机会帮助伍举。一天,令尹子木问他:“晋国的大夫中人才多不多?”声子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便说:“多得很!个个才华出众,楚国是根本比不上的。”子木问:“他们是怎么物色到的?”声子说:“用不着物色,这些人都是从楚国跑过去的。”子木奇怪地问:“楚国的人怎么肯为晋国所用呢?”声子说:“楚国用刑太滥,有才能的贤人经常无辜得罪,都逃亡到晋国去。”声子接着说:“现在楚国的贤大夫伍举就是被迫出走的,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本来同他毫不相干,却诬枉他,伍举无法申辩,只好逃亡到晋国去。如果他假手晋国来报私仇,楚国就休想太平了。”

子木听罢,心里十分惊慌,马上清楚康王赦免伍举,并宣布增加他的爵禄,派人到晋国去接他回来。伍举明了这一切,都是声子的功劳,只有声子帮助他,才使他终于回到了楚国。伍举对声子非常感激,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此后,他们两家世代亲近和睦,伍举和声子的友谊,也流传后世,传为佳话。

百里奚与蹇叔共患难

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

百里奚,春秋秦国大夫,虞国人。家穷,成亲离家,自谋生路。他先到齐国,无人推荐面见齐襄公。流浪至宋国,得遇蹇叔,两人纵谈天下大事,结为兄弟。蹇叔随即把百里奚推荐给虞国的贤臣宫之奇,宫之奇又把他推荐给虞君,作了虞国的大夫。可好景不长,晋献公出兵灭虞,俘虏了虞君和百里奚。正好晋献公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便把百里奚作为陪嫁小臣送至秦国。

百里奚伺机逃出,跑到楚国宛县,不料被楚民捉送到南海放马。秦穆公后来听谋臣公孙枝说,百里奚有经邦治国之才,便想任用他,决定不惜重金将他赎回。公孙枝急忙劝阻道:“主公要是送厚礼去南海,百里奚就回不来了。”秦穆公很奇怪,问其原因。公孙枝说:“楚国让百里奚去放马,说明他们还不知道百里奚的才干,主公要是拿这样厚重的礼物去换他,不就等于告诉楚国,百里奚是个人才吗?如此,楚国便不会放他回来了。”秦穆公恍然大悟,就按照当时市场上买奴隶的价格,让人带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

百里奚赎回后,穆公与他谈论富国强兵之道,欲任他为宰相。百里奚不受。曰:“我的本事远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主公要富国强兵,称霸中原,就该把蹇叔请来”。秦穆公听说蹇叔比百里奚还要高明,马上派公子絷赶到蹇叔隐居的地方——宋国鸣鹿村去请其出山。蹇叔入秦后,秦穆公即任命其为右相,同时任命百里奚为左相。在蹇叔和百里奚的辅佐下,秦穆公积极推行各种改革,使得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

邹长倩良言赠挚友

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贾谊

汉武帝的宰相公孙宏,小时家里很穷。他放猪多年,40多岁了,才发愤读书,学习《春秋》,学习其他经典。武帝初年。举贤良方正,他应试对策考第一名,拜为博士。

要去长安时,他的近邻好友邹长倩,看他衣帽破旧,就脱下自己的衣服,鞋帽给他穿戴上,还赠送他干草一束、素丝一桄、扑满一个,并分别题词说:“干草虽不值钱.但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古诗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意思是,送他一束干草,那人像玉石一样美丽。用此诗赠您,希望您贵不忘贱。素丝一根一根地织成线,多少线积成了缕,多少缕积成了这一桄。这说明积少成多,积多成大。希望您不要认为是‘小善’而不去做啊!扑满是用土做的陶器,是用它装钱的。它的构造是有入口而没有出口。钱装满了,就把它摔破了取出钱来。因为钱贵重,而扑满不贵重。现在有些当官的收敛百姓的钱,聚而不散,将会得到扑满的下场,可要好好地警戒自己啊!”

“保重吧,别后有山川的阻隔,风霜雨露的变迁,您谨慎从事,建功立业吧,我在家乡听候您的好消息!”

后来公孙宏当了汉武帝的宰相,被封为平津侯。他打开东阁广纳贤明的人,把自己应得的俸禄全拿出来招待宾客食用。自己和家人经常吃粗米穿布衣,不辜负好友的期望,不忘记好友的赠言。

孔融让梨争刑

非亲有义须当敬,是友无情不可交。

——中国谚语

孔融是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儿子。他一生写过许多的诗和散文,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孔融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疾恶如仇。因此,大家都很敬重他。

孔融的这些美德,是从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培养起来的。

孔融兄弟很多,他排行第六。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要谦让待人,尊敬父兄,明辨是非,注重仁义。所以他们家虽然孩子多,却一直和和睦睦的,邻里从来没听到过吵嘴打架的声音。

孔融4岁时,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学生来看望老师和师母,带来一些梨给他和哥哥吃,孔融拣了个小的,客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说:“小公子,你为什么拣小的吃呢?”孔融笑着回答:“我年纪小,当然该吃小的嘛!”

那位客人听了直夸孩子懂事,父母家教好。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朝廷里宦官专权,他们迫害异己,残害百姓,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弄得天怒人怨。

孔融十六岁那年,有个叫张俭的官员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侯览下令逮捕张俭。张俭无处藏身,寻思着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就逃到孔融家。恰巧这时孔褒不在,张俭见孔融年纪还小,不便把真情告诉他,想走又无路可投.因而坐立不安。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料定发生了危急的事情,就十分诚恳地对他说:“您有什么事情跟我说是一样的。”

张俭见孔融虽然年纪不大,却谈吐不凡,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于是,孔融就把张俭藏了起来。后来,这事不知怎么让侯览知道了,侯览命令地方官来搜捕,孔融与哥哥孔褒又悄悄地把张俭打发走了。差人没抓住张俭,怕不好交差,就将孔融兄弟带走了。地方官审问是谁窝藏和放走了“罪犯”。孔融抢着说:“张俭是我做主藏在家里的,也是我放走的,与我哥哥无关。如果有罪,应当由我一人承当。”

哥哥孔褒赶忙说:“不,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来投奔我的,与我弟弟无关!”孔融的母亲知道此事后立刻赶到官府,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一家之长,家里不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应当由我承担。”

那地方官见孔融一家母子三人争着受刑,不能判定谁是主谋,就将事情上报侯览,暗暗在心中钦佩有这样的好母亲培养出这样的好儿子。后来,侯览下令杀了孔褒抵罪。

孔融小时候不仅让过梨,而且在危险将至的时候,争过刑。一让一争,足以证明孔融和兄弟姐妹之间是多么团结友爱,风格是多么高尚。

联想到今天某些人一见利益就沾,一见荣誉就争,一见责任和犯了错误就互相推诿。这些人只知道钟爱自己,不懂得心中应该有他人。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金钱和利益时时考验我们,在利益面前,是不是具有孔融让梨的精神呢?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未必遇到的都是坦途,在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每一个高尚的人,都应该像孔融那样,抢在剐人的前面。

刘备责友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范晔

刘备(161—223)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建立者。刘备不仅善交朋友,和关羽、张飞结为异姓兄弟。还能诚恳地帮助朋友。刘备和许汜两人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有一天,刘备和荆州刺史刘表闲谈。评论当世著名的人物,许汜也在座。当谈到徐州的陈登时,许汜插话说:“陈登的文化教养太低了。总也脱不掉一股粗野人习气。”

“你有根据吗?”刘备诧异地问。

“当然有。”许汜说:“头几年,他在吕布那做事,我去拜访他,他不但不搭理人,晚上他自己睡大床,却让我睡在小床上。”

刘备笑着说:“他这样做是对的。”

许汜站起来正要分辩,刘备双手搭在他的肩上,诚恳地说:“你在外面的名气大,人们对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现在兵荒马乱,老百姓够苦的了。你不关心这些,只打听谁家买肥田,谁家买好屋,尽想捞便宜。陈登最看不起这种人,他怎会同你讲心里话呢?他让你睡小床,还算优待你哩。若是我,就让你睡在地上,连小床也不让你睡。”

刘表大笑说:“许汜,你快改掉这毛病吧。”许汜感到刘备是真诚帮助自己,感激刘备批评人不留情面,并表示要改正自己的缺点。

吕岱诚选益友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司马迁

吕岱,字定公,海陵(江苏省泰州市)人,三国时孙吴的将领。吕岱一生屡立战功,80岁时还统兵作战,享年96岁。吕岱不仅以年高领兵出名,更以诚选益友著称。

吕岱的益友是徐原。吕岱很早就认识了吴郡的徐原。几次听徐原慷慨陈词,觉得他是富有正义感的人。后来又经过不断地接触,发现他志向远大,才略非凡。便同他交了朋友。吕岱知道徐原家境贫寒,就带衣物去看望。吕岱认为徐原可成大器,就经常同他促膝谈心,激励他尽忠报国。

在吕岱推荐下,徐原做了官。因为主持正义、又有才能,很快就提拔为监察政务的侍御史。徐原为人心忠胆壮,有话直说。对吕岱更是毫不客气。只要吕岱做事不妥,他就前去劝阻。当面批评,毫不讲情面。语言刻薄,不管你能否接受得了。吕岱呢,认为这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把徐原看成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他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知道了哪是是,哪是非,避免了很多大的过失。有人不理解地对吕岱说:“徐原对您太不留情了,亏您推荐了他!”吕岱感叹地说;“这正是我尊重徐德渊(徐原)的缘故啊!”

徐原去世了,吕岱哭得十分悲痛。对劝他的人说:“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正直的人),友谅(诚实的人),友多闻(见识广博的人)……徐德渊才真正是我吕岱的益友啊!他死了,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己的过失呢!”

后世人常赞美吕岱和徐原的真挚友情。

胡质辞交

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

——《当代青年谈人生》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169—222)同护军武周原是密友,只是因为一点儿小事就突然闹僵了,见面竟然连话也不说一句。张辽听说胡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便托人给胡质捎话,说是要去拜访他,同他交个朋友。胡质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辞谢了。

一天,张辽路遇胡质,看见胡质身体结实,红光满面,哪里有啥不舒服呢?他有些不高兴,埋怨说:“老胡啊,我一心想跟你结交,你怎么嫌弃我呢?”

“这得问你自己呀!”

“怪我?”

“可不是!”胡质诚恳地说:“交朋友,应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地保持友谊。武周为人不错,你也曾夸奖过他。现在,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了。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呢?因此,我们俩好不了多久就会崩,还不如不结交哩!”

张辽听了又感激,又惭愧,连连称谢。随后,他给武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评,两人和好如初。胡质笑着对张辽说:“知过能改,你这个人可交。”说着,他热诚地邀请张辽到自己家里去做客,终于成了好朋友。

管宁割席弃友

势力之交,古人羞之。

——刘义庆

管宁、华歆都是三国人,他俩是最要好的朋友。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一起吟诗,一起写字,一起散步,很是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