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17347100000028

第28章 关心亲朋无微不至(2)

一次,管宁对华歆说:“我们不应该为金钱所吸引,为地位所诱惑。”华歆说:“你说得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品格。”管宁高兴地说:“如果能够做到,我们将永远是好朋友。如果谁违背诺言,就抛弃他!”

有一天,管宁与华歆一起在园里锄菜,忽然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见了,视为土石,照样挥动锄头。华歆呢,看见那块金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急忙抓在手里,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忽然,他想起了管宁的话:“不应为金钱所吸引……”才悻悻地扔掉。其实,管宁早在注视着华歆,见了他的举动,很是生气。华歆虽知道管宁生了气,可不以为然,认为太过分了。

又一天,他二人坐在一起读书,忽听门外传来了鸣锣开道声:“回避,回避!”“瞠!瞠!”华歆连忙撂下书跑出去看,只见一华衣锦服的人,坐在一辆华盖车上,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华歆看哪,看哪,直到没有影儿,还舍不得回书房,愣愣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

管宁仍然读书,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其实,华歆的行动,早已被管宁看见眼里。

华歆回来后,管宁立即割断了席子,说:“你违背了诺言,从今以后,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弃好友的故事,反映了他不为金钱地位诱惑的高尚品格,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邓攸弃子保侄

自古义为先。

——邓攸

邓攸(?—326),字伯道,西晋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东晋元帝时曾任吴郡守,官至尚书右仆射。永嘉末年,邓攸被石勒军所俘,连同妻子、儿子和侄子同被掳。石勒打算掳他们过泗水北去。

邓攸见岸边杂草丛生,林木茂密,便用刀砍坏了载他们的牛马车,牵着牛马,带着全家,藏在密林中。等石勒的军队过了河,走远了,邓攸才用牛马驮上妻子、儿子和侄子向南逃去。谁知,又遇上了强盗,抢走了牛马,他只得担着儿子、侄子,偕同妻子徒步行走。虽然不停地赶路,但行进非常缓慢。邓攸想:像这样带着两个孩子逃命,很难都保全性命;如果只带一个,或许能幸存。可是,一个是自己的独生子,一个是弟弟的遗孤,舍弃哪个呢?左思右想,横下一条心,对妻子说:“此去江南,远隔万里,很难两全。弟弟过世,若舍侄儿,会断其子嗣。只有舍子保侄了!日后若能幸存,或许能再生子!”

妻子是个深通情理的人,知道此时丈夫的心,比她还难受。她流着泪,说:“他父,大丈夫自古义为先。此刻,也只能舍子取义了……”说完,夫妻对泣。于是,将子弃于荒野。

可是,早晨弃了,晚上又追上来了。邓攸见了,居然将自己的儿子拴在了树上。儿子挣脱着,哭喊着:“爹呀——娘呀——”哭喊声撕心裂肺。他们不敢回头。带着侄儿,抽抽嘘嘘,向前赶路……“自古义为先”。邓攸弃子保侄的抉择,是与他平素的修养分不开的。没有“载米之郡,唯饮吴水”(自带粮食去吴郡任郡守,只饮吴地的水)的平素,哪有弃子取义的瞬间呢!

谢尚以诚交友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李白

中秋时节,皓月当空,波涛滚滚的长江抖动着月华。这时,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308—357),正率领军队驻守在长江之滨的采石镇。

这天,他换了便装,和几个幕僚一起泛舟赏月,只见水天一色,无涯无际,引起无尽的遐思。忽然,伴随着一阵徐徐的轻风,远处小船上传来吟诵之声,激昂奋发的情思,优美豪爽的诗句,深深打动了谢尚的情怀。他派人前去询问,回报说是已故临汝县令的遗孤,名叫袁宏(328—376),吟诵的是他创作的《咏史》诗。谢尚便派人把他接上大船来。

原来,袁宏的父亲过世以后,家境很是贫困。这个孤苦无依的少年,只好驾起一叶扁舟,涉涛履险,运送过往行人,维持温饱。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袁宏刻苦读书,他写的以历史为题材的诗作,是很出色的。方才,他在乘兴吟咏自己的诗篇。两个社会地位和年岁相差悬殊的人,竟然一见如故,寒暄几句,便高谈阔论起来。不知不觉间,明月西沉,朝霞东泛,连睡觉都忘记了。

谢尚的热情称颂,使得默默无闻的年轻人,逐渐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名声一天天大了起来。谢尚还选拔袁宏担任军事参谋。此后,袁宏在文学和军事方面,都建立了卓著的功绩。

李勉待友以诚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

李勉是唐朝的宗室后代,当过开封尉、刺史、节度观察使,最后还当过两年宰相。他一生中最喜好的就是与有才干、有知识的人结交,交朋友他以诚相待,肝胆相照。为朋友尽心竭力,两肋插刀的故事留传至今。

李勉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穷,在客居梁、宋等地读书。李勉曾和一名太学生同住一个旅舍。两人的关系很好,平日里常常一起谈诗作赋。

一天,那个太学生突然得了急病,卧床不起。李勉看他的病情十分严重,非常着急,忙给他请医生熬药,又给他端水端饭。无微不至地护理那位太学生,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亲兄弟呢!

太学生的病体不见好转,眼看快要不行了。他趁房内无人,紧紧拉着李勉的手,未说话泪先流,呜咽地说:“你我朋友一场,没想到你对我这么好,这些银子你拿着。”说着,摸出几锭银子交给李勉,又说道:“没人知道我身边藏有这么多银两,我死后请你用这笔钱将我安葬,余下的你就自己用吧!”说完,闭眼死去。

李勉忍着失友的悲痛,遵嘱给亡友举哀,买了棺木、衣衾等物,把他好好安葬了。剩下的钱,他分文未动,都随亡友一起入土。不久,太学生的遗属来找李勉,李勉便和他们一起去给亡友迁葬,取出埋在地下的银两交给他们,并且又拿了自己的银子赠与他们。遗属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李勉却说:“朋友一场,这是应该的!”

后来,李勉当了大官,结交了一位勤肯能干的密县县尉王啐,可是没多久皇帝下诏要处死王啐。李勉认为自己的朋友王啐没有错处,便暗暗查访此事,了解到王啐是被人陷害。李勉便上奏皇帝请求赦免王啐,结果王啐被赦免,而自己却被指控执行圣旨不力,召回京师贬官处置。

不久,王啐特来向李勉道谢,跪下就要给李勉磕头,李勉忙扶起王啐说:“何必如此,大家都是朋友,当为知己者死,我做的这又算得什么。”后来,他们的关系就更密切了。王啐也不辜负李勉对自己的厚望。他上任龙门县令后,为官清正,办事能干,声誉很好。

李勉在任节度使时,听说李巡、张参两人很有才学,便请他们进幕府任判官。这两人都是名士,李逸待他们始终十分有礼,三人都互相以朋友相称,关系和睦。每有宴饮,李勉都请李巡、张参二人参加。

不久,李巡和张参先后去世,李勉仍然很怀念他们,宴请客人时总给他们空着座位,摆着酒杯和筷子,就像他们俩活着一样。即使在很欢乐的宴会上,李勉看到空座,也不免神色凄然,回想起往日和两人的深挚友谊和学问切磋,想起两人对自己的帮助,心中便充满了伤感和怀念的感情。

李勉对朋友的态度为众人所知,许多人都以是李勉的朋友而自豪。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勉以自己的风格和性格来影响别人,同样从朋友那里也得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

刘君良关爱同族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逊志斋集》

刘君良,唐代深州饶阳人。他家几代是孝友世家,讲究团结友爱,父慈子孝,兄弟团结和睦,到他这辈已经是四世同居了。

同族兄弟们都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吃一个厨房的饭,共同劳作,治理家业,一斗粮、一尺布都不私用岛,真可谓是孝悌力田、礼让成风的大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