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16

第16章 勤俭为国(4)

刘寔,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重臣,在朝中声望很高,官位显赫,而且当时晋朝豪门贵族中,奢侈成风,以挥霍为尚,可是位处高官的刘寔,俭素的品质一直保持不变,丝毫不受世俗的影响,真可以称之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了。

晋朝自成立以后,朝廷上下醉生梦死,追求享乐。晋武帝司马炎在公元265年—274年,向民间广选宫女。先禁止天下百姓、官吏嫁娶,然后派出使臣坐着华丽的车,后面跟着骑卒,驾驶着各个驿站专用马匹的车,驰往各州郡。凡见有几分姿色的女子,便抓了起来送入宫中。很多百姓,乃至贵族、大官的女儿,或者穿上破烂衣服,或者剃掉头发,或者毁坏自己的容貌,逃避皇帝的挑选。最后,晋武帝选了3000宫女入宫。当时的风尚腐败到什么程度,便可想而知。皇帝如此,豪门巨富便上行下效,王恺和石崇比富,这是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事。石崇是大富豪,王恺是皇帝的亲戚,两家各显资财,比赛谁家最富有。王恺用粒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煮饭;王恺又做了紫丝帷帐40里,石崇便做了50里长的织锦布障来对抗;王恺用香料花椒来和泥抹房屋的墙壁,石崇就用名贵的赤石脂药来涂壁。晋武帝为帮助王恺争豪,把一棵高两尺的珊瑚树送给王恺,王恺便抬出来向石崇夸耀,石崇见了,便举手中的铁如意往珊瑚树上一砸,珊瑚树应声而碎。王恺怒火三丈,骂道:

“你是了不起,而嫉妒我的珊瑚树!”石崇回答道:

“你不要发火,我现在抬几棵让你见识见识,你要哪一棵随你选。”

说完便命家人抬出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六七棵,枝条绝妙罕见,光彩夺目,有皇帝支持的王恺,也深感惭愧。

就是在这种恶浊的世俗风气里,身居高官的刘寔,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本色。

刘寔年幼时家很贫穷,但他不怕艰苦,节衣缩食,到很远的地方去求师读书,每当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时候,他总是拄着一根拐杖,在山路中行走,去远方读书。后来当了高官,他尽力不要仆人侍候,总是自己担水,抱柴做饭。他的俸禄很高,他大多拿来赡养亲戚朋友,自己无什么积蓄,连房子也没有,是住在临时的官舍中。石崇经常来巴结他,他总是敬而远之,送来的东西,他不要,请他宴饮,他谢绝,使得很想在朝中找一个政治靠山的石崇无计可施。石崇与王恺斗富,刘寔与朋友说:“这是斗丑,形同猢狲戏耍!”石崇常向刘寔夸耀自己宅第的华丽,刘寔却说,那是和厕所差不多的地方。

刘寔非常讨厌石崇,而一次皇帝却特意派遣他到石崇家去执行公务。刘寔几次推辞而武帝不同意,刘寔只得硬着头皮去了。石崇知道朝廷派遣刘寔来执行公务,心中暗暗高兴:“这真是天赐良机!”吩咐下人精心准备迎接。他决心用钱帛美女软化刘寔。

刘寔一到,石崇叫自己最宠爱的美妾绿珠接待他。绿珠姿色艳丽,又喜吹笛,是有名的美女。绿珠卖弄万种风情,而刘寔对她正眼也不看一眼,石崇又为刘定安排了最华丽的卧室,刘寔不住,他自己去选了一间比较俭朴的房舍住下,不准石崇添加任何摆设、装饰,不要女仆侍候。石崇的精心安排,一点也没有得逞。对于饮食,石崇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既不很排场,但内容却十分讲究,表面只请刘寔吃一般家宴,而所上的菜肴,山珍海味、玉液琼浆样样俱全。当请刘寔入席时,刘定一再讲清,非平常饭食不吃,石崇满口应承。入席之后,石崇先上的确实是一般饭菜,但吃了一会,便逐渐把山珍海味端上来,过一会儿,玉液琼浆也端了出来,刘寔佯作不知,虚与应付。石崇误以为刘寔已经接受了,一会又把宠妾绿珠叫了来,吹笛劝酒,百般殷勤。刘定渐渐看清了石崇的用心,便起身对石崇说道:

“下臣自幼贫寒,穿粗衣,食淡饭,饮粗茶,年久成习,至今无法改变。今日蒙石公盛情接待,因下臣吃不惯如此酒食,更不惯这种热闹场面,饮了杯酒,身体不适,就此告辞。”说完转身就走,让满席陪伴的门客、美妾和主人石崇落了个好大没趣,只好怏怏散席。

此后,刘寔在石崇家住了两天,石崇再也不敢奢靡接待,处处按刘寔的要求从事。但石崇还不死心,挖空心思想办法让刘寔上钩。他想,美女,刘寔不受;佳宴,刘寔不吃;华丽的房间,他也不住。若赤裸裸地送上金银珠宝,那将会惹出大的麻烦。怎么办呢?石崇想来想去,便在厕所上打主意。刘寔不可能不上厕所,他家的厕所本来就很讲究,用红色的纱帐围饰,里面是用织锦做的两层的坐垫,四周放着香囊,涂着花椒。他为了拉拢刘寔,又加上了新的花样:派了八个美女在厕所中侍候,两人手持香囊,两人手端净水,两人更衣,两人打扇,刘寔入厕,要更衣,要洗手,要打扇,看刘寔如何拒绝。

一天,刘寔和石崇在庭中共同处理朝中要处理的公务,一会刘寔提出要上厕所,石崇便令一个奴婢指行,向他事先安排好的地方去。他暗想,这下何愁你不上钩?刘寔去了一会,便转了回来,笑着对石崇说:

“我误入你家的内室了。”

“不,那就是我家的厕所。”

“那是你家的厕所?下臣还从未见过,宫中圣上也无此讲究,不言宫中,乃至天下也要数石公为首。下臣是贫寒出身的人,不惯这种讲究,请给我另导别处吧!”刘寔半讥半嘲地说。石崇一看此计又败,便急忙说:

“不瞒刘大人,家中都是这类厕所,别的无处寻求。”

“石公此处没有,那就请恕下臣自己去寻求了。”说完,便上马离开了石崇家,令石崇的精心妙计一下子付诸东流。

刘寔回到宫中,连夜便给武帝写下奏章,奏章说,现在天下奢华之风令人咋舌,争豪斗富这不是兴盛景象,而是国家生病的表现。一方面是人民卖儿卖女,无立锥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富豪奢靡以极,良田千里,宅第如云,视珠玉如粪土,视美酒佳肴如糟糠,长此下去,国家的存亡便不卜也可以知道了。可是,昏庸的晋武帝,哪里听得进半句!但刘寔在这种腐恶的环境中,如梅傲雪,终不改自己节俭、勤朴的本色,成为当时“出污泥而不染”的少数人之一。

萧道成怒碎“玉介导”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虞书·大禹谟》

公元477年,南朝刘宋王朝内部发生内乱。宋后废帝刘昱,荒淫残暴,终于被他身边的侍卫杨玉夫、杨万年等暗杀。刘昱死后,其子刘准被大臣们扶植登基。但刘准年仅11岁,不能亲理朝政,因而朝中王公大臣们都在伺机夺取王位。在各派政治力量中,中领军萧道成凭着精明善断,于公元479年秋夺取王位,改国号为“齐”。从此结束了刘宋王朝60年的历史。

连日来,齐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一天,萧道成把文武群臣召到皇宫,说是共同宴饮。百官们万分高兴,个个穿上非常华贵的礼服,佩戴上了各种精美的饰物。

可当百官们到大殿后,却不见萧道成的身影,大家心中颇生疑惑。正当百官们议论纷纷,奇怪为什么萧道成不出场时,只见萧道成身着一袭素色礼服走进大殿。

他走进大殿,没有着急入座,而是有意在大殿中环绕了一圈。而后,他走到群臣们面前,用询问的口气说道:“诸位爱卿,有谁看出朕身上今日有什么变化?”

“陛下今日没披龙衮,而穿的是一身普通礼服。”一位性急的将军大声回答道。

“将军说的不错,朕今日穿的礼服的确是普通了一些。可谁还能再仔细看看,朕今日除了礼服有所变化外,还有哪样与往日不同?”萧道成说完,又在众臣面前来回走了一圈,边走边用审视的目光望着众臣。

皇帝今日还有什么地方与旧日不同呢?众臣们见萧道成这样说,都把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他们中有的猜测地指指点点,有的望着皇帝,莫名其妙地摇着头。

萧道成走了一圈,见大臣们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发现自己今天身上的微妙变化,有些不悦。他反剪着手,缓缓停在了大殿前,正要说什么,这时一位跟随他多年的老将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他击着掌大叫道:“陛下今日没有佩戴吉祥物‘玉介导’?”

“啊哈!说对了!朕今日的确没有佩戴‘玉介导’。”

“陛下怎么可以不佩戴‘玉介导’呢?那可是为陛下避邪除妖的宝物啊!”这时,站在萧道成右侧的一位老臣,望着萧道成急切地说道。他的目光里流露出焦虑的神情。

“爱卿不必着急,朕今日召集大家,就是想向大臣们宣布,朕从今以后,再也不佩戴‘玉介导’了。”

大臣们面面相觑,又都望着萧道成,不知为什么他突然作出这样的决定,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时,站在萧道成右侧的那位老臣,摆着手又说道:“陛下,臣认为陛下这样做实属不妥!‘玉介导’是自古传下来的避邪物,陛下今日宣布再不佩戴它了,莫不是陛下以为今日天下已定,再不会遇到什么灾难了,所以要摘掉‘玉介导’!请问,倘若陛下再遇到灾难,没有了‘玉介导’,陛下靠什么避灾除难呢?陛下万万不能随意决定摘掉‘玉介导’啊!”那老臣边说,又边不住地摆起手来。

萧道成听了这老臣的话后,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略微向右侧了侧身子,对那老臣说道:“你说‘玉介导’能避灾除邪吗?我可看不出来啊!……”

萧道成说到这,把身子又转向大家,而后又提高了些嗓门继续说道:“大家看,从前,我们的祖先就都告诉我们,说‘玉介导’有避邪的作用,可过去的末世君主个个佩戴它,个个都没有能逃脱出杀身和亡国的下场!大家想,如果‘玉介导’真能除灾,那些君主佩戴了它,为什么连命都保不住呢?依我看,真正能避邪的,绝不是什么珠宝玉器。”

萧道成说到这,又有意停了停,环视了一下诸臣,他又接着说道:“这几日,全国百姓都在欢庆齐国的建立,不知大臣们在欢庆的时候想没想过,我们齐国靠什么才能保住天下。几日里,我反复思索,为什么刘宋王朝只有六十年就迅速垮台了?那是因为王朝的达官贵人们无限度地奢侈腐化,最后,他们把天下珠宝糟蹋尽了,自己也垮台了。这亡国的原因,就是奢侈。‘玉介导’不但不能为他们避邪,相反,珠宝璧玉本身价值昂贵。大家看,我们今天诸位个个身上都佩珠挂玉的,这要耗费朝廷多少财力?更重要的是:它助长奢侈。所以我说:它非但不能避灾除邪,相反会给我们带来灾难。也正因为这样,我今天宣布,我的礼服上不再佩戴‘玉介导’,也禁止你们随意使用金银珠宝。从今以后,大齐天下一定要树节俭之风。”

萧道成说到这,转身从侍卫手中要过自己从前佩戴的“玉介导”,他将那玉高举过头,而后大声继续说:“让我们在欢庆大齐建业的时候,把这‘招邪’的东西除掉吧!”。说完,他奋力将手中“玉介导”向大殿地上狠命掷去。

萧道成怒碎“玉介导”的事情发生后,朝廷中奢侈靡费之风大有收敛。以后,他在宫中又进行了几次反对奢靡的改革。他曾下令:把后宫中用金、银、铜等制造的栏杆、门槛一律改成铁的;内殿中挂的华丽昂贵的绣花绫罗帐,也改为普通的黄纱帐;并还命令内宫的嫔妃一律改穿朴素的布衣;连他自己銮驾上华盖的镶金装饰,他也下令让人除掉。

由于萧道成大力倡导以俭治国,在他执政之初,南朝齐国贵族追求奢华之风的确有了很大的转变。

作为君主,萧道成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以俭治国并非一句空话,要求别人必先要求自己,萧道成深知这一点,他想要扭转那奢华的风气,故自己先带个头。这也说明他首先解决了问题的根本。事实也说明节俭是对国家有利的。

乙逸怒子忧国

奢未及侈,俭而不陋。

——汉·张衡《西京赋》

乙逸是十六国时候前燕的左光禄大夫(皇帝的顾问之类官员),他原是幽州的刺史。他在幽州任刺史期间,厉行节俭,遵守正道,严格要求自己,很得幽州士人的称颂。在他执政期间,处于边疆的幽州,因兵强民富,境内安定,外敌不敢入侵,使百姓安居乐业。由于他的政绩显著,被前燕皇帝调至京都升任左光禄大夫。接到命令之后,乙逸夫妇俩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准备起程。调回京都,乙逸夫妇是十分高兴的。因为他们的儿子乙璋在京都任户部侍郎,离家已经快五年了,还未得见一次面。夫人有时想念儿子太盛,寄书给儿子,要他到幽州看望一下。儿子回书说,因官事太忙,无暇省亲,一拖再拖,5个年头也没得见儿子一面。乙逸也十分挂念儿子,儿子自幼聪明过人,学业素来优秀,亲友邻里无不夸赞。而乙逸自己却另有看法,人们只看到儿子的聪颖一面,看不到他浮躁的一面,儿子自幼羡慕华丽,使他很不放心,他虽对他要求严厉,教导他节俭兴邦、玩物丧志的道理,儿子也好像改了许多,但乙逸还是不放心。

他清楚记得,有一次慕容王的弟弟燕蓟王到幽州巡视,听说他有一个十分聪明英俊的儿子,非要唤来让他看看,乙逸把儿子唤来,教他见亲王后如何行礼、应答。临走时,儿子却要穿华丽的衣服,说面见亲王不可穿着太素,乙逸当时虽表示同意,但暗暗却觉得儿子并不以俭为荣。见了燕蓟王后,儿子回答的表现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使在座的朝廷官员赞不绝口,临离开时,亲王对乙逸说:“逸公,以我的愚见,乙璋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个栋梁之材啊!”后来的事实确实说明乙璋不负众望,年仅30就是户部员外郎了。但乙逸还是不放心,越是少年得志,越是潜伏着碰壁跌跤的可能,所以,他也盼望见到儿子,看看他的品德是否有所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