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17

第17章 勤俭为国(5)

第二天清晨,乙逸和夫人不要高马大轿,两人坐了一张鹿车就向京都进发。鹿车是当时乡间百姓常用的小木轮车,它可以推着走,上坡时又可以拉着走,小巧方便,只是座位不太宽敞。对于节俭成习的乙逸夫妇,这是最理想的乘坐工具。

夫妇俩走了5天,离京只有20里了。突然前方来了十几匹高头大马,旋风般地向小鹿车跑来。乙逸掀开鹿车窗帘一看,为首的大概是个大官,穿着一身红色官服,马的笼头、马鞍、马鞭都十分华丽,大概是金银装饰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和一身丝袍相映,好像是发光一般。这大概是亲王或什么重臣外出,才如此威风、气派。但是,过分奢华了,百姓现在生活还很苦,他们看了会怎么想呢?自己以后在皇帝身边,要多劝说他,当今的国家形势,还是要倡廉导俭为第一要事。正在乙逸东想西想的时候,那群人马已来到眼前。只听为首穿红袍的人说:

“父亲,母亲,我来迎接你们了。”

原来,来人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儿子乙璋。乙逸像被雷击一般,一时竟觉得自己好像在梦中,当他醒悟过来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乙璋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呢?这哪里像自己的儿子?妻子听到儿子来迎接,便要去打开车门。乙逸看到妻子的言行,十分生气恼火,大声吼道:“不要开车门!”乙逸的脸色变得从未有过地难看。妻子立刻省悟到,是因为儿子太讲豪华,惹怒了他。

乙璋素来知道父亲的脾气,看到父亲的冷淡,也没当一回事,说了一声:“那你们后边来吧!”就打马往回奔去。

第二天,乙逸把乙璋叫来,对他说道:

“你为父母安排了这样好的住所,昨天,又带着人到城外十几里路的地方来接我们,今天,又安排那么多仆役来侍候我,你的孝心父母是放在心中的。但是节俭第一,我当刺史这么多年,视民如子。但你在朝廷做官才几年,就这样讲排场,这怎能在朝廷面前不出差错呢?几年不见你,你就变得这个样,怎能不使父母为你担惊受怕?”乙璋听了父亲的话,又好气又好笑,父亲确实是个忠于职守的人,政绩显著,才屡次被朝廷升迁。但现在升迁到京都,还改不了幽州的土气,被人暗暗在背后讥笑,这升了官又有什么用呢?但他不好直说,便装着恭敬的样子说:

“父亲说得很有道理,节俭是自古的美德,玩物是亡国的祸根。但是,这里是京都,不是幽州,父亲现在是左光禄大夫,不是刺史,在吃、住、穿、行上要有朝廷命官的尊严,不能等同于下层百姓,要注意在别国面前的影响,不能让别国小看我们,国家的威望才树得起来。”乙逸听了儿子的话,心中十分生气,不节俭戒奢,反倒还有一套歪道理。便说道:

“国家的威望、命官的尊严,不是讲豪华、讲排场立得起来的,而是要百业兴旺,府库充实,士卒勇健,百官善治善谋,才树立得起来的。奢侈华靡,是弱国之路,亡国之根。”

乙璋见说服不了父亲,便改变态度道:

“父亲说得有理,我今后戒奢戒侈,崇尚节俭就是。”

“好,你既然同意我的主张,那就照我说的办:这样豪华的住宅我们不要,还给朝廷,另去买一所简朴的住宅。家中的奴婢也不要这么多,留两个做粗活的,其余的全部免去。今后吃饭也不准大鱼大肉,粗茶淡饭即可。穿着也不能豪华,平日间穿粗衣粗服就行。”乙璋听着更是难以忍受,但又没法,便只是什么都点头听从而已。他草草应付了父亲,便装着公务在身匆匆离家而去。

以后,不管父亲如何节俭,乙璋还是照旧不变,只是尽量回避父亲,让他有气无处发,有话无处说。而乙逸呢?看到儿子口是心非,并不接受他的要求,也不管他了,心中暗暗想道:这儿子是无可救药了。

几年以后,乙璋很得皇帝的宠信,皇帝觉得乙璋聪明能干,治国有方,提升他为户部尚书,官职在乙逸之上。乙逸知道后,痛心地说:

“这样的人都还得升迁,国家的灭亡不远了!”便向皇帝慕容谤要求告老还乡,得到恩准后,便去职还乡了。5年后,前燕便亡国了。

赵轨节俭为民

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

——清·魏禧《目录里言》

赵轨是隋文帝时的齐州别驾,后又升为原州总管司马。他为政清廉,在隋朝时是很有名气的。史书《隋书》中记载了不少他节俭清廉的故事。

隋文帝当上皇帝后,知道赵轨足智多谋,品德高尚,便调他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别驾,是齐州的最高长官。他到齐州后很善于治理,扶助农桑,整肃吏治,宽限刑法,倡导节俭,严禁官吏侵害百姓。几年之后,齐州农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他在齐州4年,朝廷来考核官吏,他连续4年均是考绩第一。

在齐州时,他的住宅和一家百姓相邻,百姓家的一棵桑树的枝干伸到赵轨家的庭院中。平时,赵轨的孩子们爱在树阴下玩耍。有一次大儿子把树枝拉了一枝下来,折断了作马鞭玩。赵轨见到后,向儿子耐心地说:

“农夫种田栽桑,我们才有衣穿有饭吃。他们种田要辛苦流汗,栽桑要日晒雨淋,栽大一棵桑树多不容易,你们这样随便折下来玩,应该吗?”当儿子认错之后,赵轨并不就此罢休,还要夫人到隔壁邻家赔不是,赔偿损失。而邻家说这乃区区小事,别驾何必这样在意,赵夫人却说:

“这是赵大人的家规,家人、孩子是不准损害他人一丝一毫的。你若不收下,等会赵大人还会亲自上门呢。”说得邻家只得收下。从此,赵轨政清若水的美名便传遍了齐州。

几个月后,邻居家桑树上的桑葚成熟了,一颗颗桑葚呈紫黑色,挂满了枝叶之间,又大又饱满,水灵灵地十分惹人喜爱。天天在树下玩耍的赵轨的三个孩子,看到诱人的桑葚,一个个馋涎欲滴。但孩子们因玩桑枝被父亲教训之后,再也不敢去动邻居的桑树,现在看到桑葚虽十分吸引人,但没一个敢去攀摘一粒,只是在树下看看桑葚解馋而已。几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孩子去采摘一粒。一天夜里,落了一阵小雨,又吹了一阵不大的风。天亮后,孩子们到桑树下玩时,看见地下落满了一粒粒紫黑色的桑葚。孩子们想,这桑葚是成熟了被风吹掉下来的,不是我们去采摘的,吃几颗该不算违反父亲的训导吧。首先,是最小的一个,捡了一颗放进嘴里,滋味美极了。水分又多,味道又甜,不禁使他又捡了几个放进嘴里。并告诉哥哥,味道真美。大哥、二哥经小弟一说,也捡了一颗放进嘴里,当他们尝到桑葚的滋味后,便再也不多想了,只顾往地上捡了塞进嘴里。

“父亲不会训斥我们吧?”二儿子吃了一会,还是不放心地说。

“我想不会的。这桑葚是被风吹掉下来的,又不是我们采摘的。另外,我们不吃它也会自己烂在地上,那不是更可惜吗?”大哥说。

两个弟弟一听大哥说得很有道理,便放心大胆地吃了起来。不一会,桑葚汁把三个孩子的手、嘴都染成了紫色,三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好笑,便嘻嘻哈哈地指点着笑了起来。

正在房中看书的赵轨,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觉得十分诧异,便走了出来,只见三个孩子正埋头拣地下的桑葚吃。他便立即叫住了他们:

“谁让你们吃桑葚的?”

“父亲,桑葚是自己掉到地上,我们才敢捡了吃。”老大回答。

赵轨温和而坚定地说:

“就是掉在地上的也不能吃呀!”

“父亲,我们不捡了吃,它也会烂在地上,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父亲多次告诉你们,只要是百姓的东西,我们一丝一毫都不能要。我不是为了得一个清廉的好名声而这样要求你们,是要让你们自幼懂得,不侵扰百姓,节俭自律,这是当官的最起码条件,是立身处世的最基本准则。这桑葚虽然是自己落到地上的,但它不是我们自己耕种得来的,是百姓的,那我们就不能去动,去吃。那掉在地上不捡不是会烂掉吗?这很好办,你们将它捡起来,给邻家送去不就行了吗?你们觉得好吃,想要尝尝的话,出钱向邻家买一些回来吃不就行啦。”

孩子一听,父亲说得很有道理,便齐声说道:

“父亲,我们把地上的桑葚捡起来,给邻家百姓送回去。我们吃掉的,给人家付上钱,你说行吗?”

“太好了!你们就这样办吧。”

三个孩子高高兴兴地把桑葚捡了起来,用水洗净,给邻居百姓送了回去,并付了自己吃掉桑葚的钱。邻居百姓知道推辞也没有用,便收了,然后把送回的桑葚和钱一齐端着,拿到城中向乡邻亲友讲述事情的经过,齐州百姓赞叹不已。

这些事情传到了朝中,隋文帝便派持节使邰阳公梁子恭来调查了解,梁子恭了解之后向隋文帝如实禀奏,隋文帝听了很感动,便嘉奖赵轨,赐给他绸缎300匹,米300石,并征召赵轨入朝。

赵轨离开齐州入朝就职的那天,齐州百姓哭着相送,堵街塞道,几十里而不断。百姓推出一个有威望的乡老,端着一碗清甘泉水来对赵轨说:

“别驾居官齐州四年,清廉俭朴,对人民一点无所取,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乡民们公推我,来向你表示敬意,你为政清明如水,也允许我用一碗清水来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百姓的厚爱,接过水来一饮而尽,百姓哭着送别他,20里而不回。赵轨在朝中的威望,更为提高。

又一年,隋文帝的异母兄弟杨爽,要出任原州(今宁夏固原)总管,隋文帝觉得他年纪轻,怕到任之后不会处理政务,要找一个有威望、有才学的人教导他。他便选了赵轨去辅佐卫王杨爽,并嘱咐杨爽好好向赵轨学习。赵轨接到任命后,不敢延误,便日夜兼程赶往原州。一天,天空飘着小雨,赵轨一行车马向原州赶去。到了一个村边,因人困马乏,赵轨便令大家在村边歇息一会,但任何人不得进村,因为百姓已经熟睡,一进村势必惊动他们。一名侍从因太疲乏了,歇息下来之后,倒在路边草地上便睡着了。等到下令起程时,别人将他推醒,他醒来一看,发现三匹马不见了。他急忙四处寻找,在星光下看到他的三匹马在百姓的田地中吃谷,他赶近一看,不由大吃一惊,谷子已被马吃了一大片。他急忙禀告赵轨,赵轨立即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停歇。当下人问他,野地寒凉,为什么要停歇呢。他说:

“我们的马匹吃了百姓的谷子,不赔偿损失,怎能离开?”

“我们留下一人处理一下不就行了吗?”

“我的马匹吃了百姓的禾苗,我不仅要赔偿损失,还要向百姓当面认错,这是我管教不严,一时疏忽所致,这些不能让别人代替的。”赵轨严肃地说。

“那我去叫醒一家百姓,问清是谁家的禾,大人向他道歉、赔偿这不就得了吗?”

“不行,我们的马匹吃了百姓的禾谷,就给百姓带来了损失、制造了麻烦,我的心就很难过了。现在,深更半夜,去敲门叫喊,叫了一家,惊扰了十家,更弄得百姓今夜不安宁,这不是麻烦之外又加惊扰了吗?千万不能这样做。”

随从们觉得总管司马说得很有道理,便在路边坐下,不敢高声,不敢起火,默默地忍受着寒露的侵袭。特别是那位放马入禾地的侍卫,更是难过万分,说因自己疏忽让司马和大家一起为他受苦。赵轨没有责骂怪罪他,反而安慰他说道:

“这事也不能全怪你,我首先对歇息的地方没选好,不应该在村边、田边停歇。其次,只要你们注意不要惊动百姓,没提醒你们注意马匹不要糟蹋庄稼。”

赵轨等一行人,硬是坐在路边,待到天明,当百姓起床之后,查访到禾田主人,赵轨亲自上门认错,并赔偿了庄稼的损失,才慢慢离去。这件事很快在原州境内传开了,新的总管司马还不到任,美名已在百姓中传扬。很多官吏和百姓都把赵轨当做是自己学习的典范,很多人都因受影响,而学习他高尚的节操。

隋文帝厉行勤俭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

隋文帝杨坚,汉族,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公元581年2月甲子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所归为名,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

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千米,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然而,其御下过严,令不少功臣未获善终;尤其立杨广为太子,遗祸后代,竟使江山断送,实为遗憾。文帝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兴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凌)区城西5千米处)。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实现了南北方的重新统一。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认识到勤俭是治国最重要的有效途径。